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陕西出台36条措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近日,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从深入推进放权松绑、完善改进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环境、健全人才发展工作保障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36条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具体措施。 深入推进放权松绑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采取更加灵活的编制管理方式,同时保障人才科研成果收益权,下放人才评价权、职称评审权,完善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团队)持续激励。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方面,要大力推进柔性引才,扩展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扩展顶尖专家发挥作用空间,加大对顶尖人才(团队)的支持吸......阅读全文

鲁白:新药源自创新 创新源于人才 人才源于教育

  2010年,中国葛兰素史克研究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设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神经科学卓越奖和明日之星三大奖项,奖励在中国和新加坡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科学家。5月28日,公司将在上海举行隆重颁奖礼,获奖者将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和5000元奖金及精致奖章。   中国葛

朱静院士:时代呼唤创新 创新呼唤人才

  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仿古诗以舒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  锐志创新当自强。  厚德载物育英才,  安得猛士守四方。  朱静 院士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在创新创业中凝聚人才

  日前,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主办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该中心主任李普指出,新形势对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李普表示,人才中心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主要

创新人才成长的张弛之道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钱江时代”王澍屠呦呦  2012年2月名不见经传的王澍获得国际建筑顶级大奖,引起广泛关注。联想起2011年9月获得国际医学顶级大奖的屠呦呦,他们均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在获奖前都默默无闻。在举国呼唤创新人才的时候,两人获奖不仅提振了中国本土创新信

化工创新强业急需“人才工程”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人力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化学化工界代表委员们从科研人才、工程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化工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  在科研人才培养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

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是个体量较大的研究所,共拥有约1900余名各类职工和1400名研究生。如何完善人才体系建设,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提升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效率,是大连化物所一直在摸索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对标国家、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

高薪科技创新人才可申请落户

本市昨日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对北京引进人才的事项进行了规定。围绕着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金融、体育、教育卫生、高技能等7类人才的引进加大力度,并列明了前所未有的具体条件。 办法中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

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中

瞄准原始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稀疏高亮标记方法,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成立近4年来,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中心

必须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