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有望破解占比98%的人类基因组暗物质的奥秘

2003年研究人员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共对人类基因组中所有30亿个碱基对进行了测序,很多人认为我们机体的DNA是一本开放的百科全书,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很快也会出现,尽管科学家们对这本书进行了翻译,但仅仅只是解释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内容。 机体中有高达98%的DNA并不会编码产生蛋白质,很多基因组暗物质被认为是一些非功能的进化残留物,然而在这些非编码DNA中隐藏了很多至关重要的调节性原件,其能够控制数千个基因的活性,此外,这些原件在多种疾病发生中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比如癌症、心脏病、自闭症等,同时这些原件也能为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疗法提供新的线索。 为了绘制图谱并且解释人类基因组中功能性序列的功能,2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资金用于资助5个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旧金山的两个研究中心,旨在研究这些调节性原件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乃至影响基因的行为。这项研究计划中,研究人员将会利用最新的研究技术,比如基因编辑技术......阅读全文

Nature子刊惊人发现:核膜承担的重任

  长期以来,核膜被认为只是包裹和保护DNA的一道屏障,上面留有物质运输所需的通道。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发现,核膜实际上拯救了灾难性的DNA断裂。研究显示,异染色质的断裂链被带到核膜进行修复。相关论文发表在十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细胞核里的DNA以两种形式

中国成就闪亮2017年科研“世界榜”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原型诞生,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列车服役,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2017年,中国亮出的科研创新成绩单让世界瞩目,新时代的创新曲正在奏响。  在这个新时代,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

lncRNA启动子DNA甲基化/羟甲基化测序分析

技术优势:●   专注非编码RNA领域,完善的lncRNA启动子分析流程●   可与lncRNA表达谱芯片联合应用,实现平台间无缝对接●   可视化数据展示,提供paper级结果图表●   

lncRNA启动子DNA甲基化/羟甲基化测序分析综述

  技术优势:   ● 专注非编码RNA领域,完善的lncRNA启动子分析流程   ● 可与lncRNA表达谱芯片联合应用,实现平台间无缝对接   ● 可视化数据展示,提供paper级结果图表   ● 优化的IP实验方法,可信赖的检测平台及数据结果   介绍:    人类基因组中仅有

我国科学家在RNA成像工具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生物大分子中,核糖核酸(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也与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利用荧光蛋白“点亮”细胞内蛋白质,实现了生命动态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可视化。与蛋白质相比,大部分种类的RNA结构和功能尚未被鉴定,被称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发展人工合成的荧光RNA,

“阿尔法磁谱仪2”升空搜寻暗物质和反物质

  包括中国研究人员参与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2”,4月29日(当地时间)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寻找反物质、暗物质、多重宇宙以及探测宇宙射线之旅。  这一项目投入达20亿美元,领导者为我们熟知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于搜寻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现身苗头的反

人工智能算法似乎在检测皮肤癌方面效果更好

  分析测试百科网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的形式被称为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它比经验丰富的皮肤科医生在检测皮肤癌方面更好。  在今日(星期二)发表在主要癌症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德国,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向CNN展示100,000多幅恶性黑

07年中国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4.为宇宙暗物质绘图  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三维图显示,正如科学家原先所料,暗物质在可见物质聚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丝状的“骨骼”,最终产生了天体。但这张图和科学家原先所想的情况也有一些差异:在图中的一些区域,堆积着的暗物质并没有可

Science专题:生物钟生理学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细菌真菌,在生理或者分子机理作用方面都存在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但是要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容易,首先需要跨越模型系统,昼夜节律研究包含了核心生物钟蛋白和其调控因子之间的详细分子相互作用,维持多变环境中,一段持续时间内稳定的系统整体水平分析,还有对于不

上海交大LncRNA研究刊登国际期刊

  长非编码RNA(lncRNA)不编码蛋白质,最初被认为是基因组“暗物质”的一部分。最近,有研究表明,lncRNAs在染色质修饰复合物的招募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能影响基因的表达。然而,是否lncRNAs以类似的方式在癌症中发挥作用,尚不明确。延伸阅读:中美学者JBC解析lncRNA在EMT中的作用。

病毒真实面貌探寻:没有病毒,或许就没有今天

  据美国微生物学会的一个最新报告称,一直以来病毒都无法逃脱致病媒介的恶名,然而有一些病毒却是十分关键的生态形成要素,行使着它们自身的生物进化功能,正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同时也是本次大会组委会成员之一的Marilyn Roossinck说:“病毒参与

近200位院士“献计”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5日在京举行“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首发式。包括196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这套丛书,对我国未来10年学科发展规律、前沿领域、重点方向等提出了建议。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与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09年4月联合启动了“2011―

Nature发表表观遗传学新成果揭示与生育有关的重要机制

高等生物的基因组DNA围绕着由四种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形成碟状的核小体结构。基因组DNA以这样的形式包装成为染色质,使DNA受到良好的保护。通过“读取”模块识别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一个主要机制。十一月十四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小鼠生殖细胞生成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基础交叉前沿科学发展趋势

  探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认知机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催生变革性技术,开创物质文明的新时代。20世纪创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的时空观和粒子运动必须有轨迹的观念,揭示了时空性质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科学》预测2010年科研热点

阿尔法磁谱仪   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对2010年的科研热点进行了预测,包括癌细胞代谢、细胞染色体外显子测序与疾病、多功能干细胞研究、阿尔法磁谱仪,以及人类太空飞行的未来等领域。   多功能干细胞。位于2008年《科学》杂志十大科学进展之首的细胞重编程能把成人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

噬菌体: 开启生物宇宙暗物质研究大门

  20世纪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DNA是一种“愚蠢的分子”,因为太简单而对于生命传输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地,科学家们更加拥护蛋白质,它们拥有很强的可变性和复杂性,是遗传的关键组成部分。然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遗传学家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在对噬菌体的研究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 “垃圾 DNA” 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 DNA 来说,仅有不到 5% 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 DNA 转录成 RNA 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 RNA 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 “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 “垃圾 DNA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DNA来说,仅有不到5%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DNA转录成RNA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RNA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垃圾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垃圾DNA”的重要性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Nature:用微生物“暗物质”治病

  5月4日在《Nature》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惠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培养和分类了超过130种来自人类肠道的细菌。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过程,可培养来自肠道的大部分细菌,这将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了解:我们的细菌“微生物组”如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我们肠道微生物组的失

2020“引文桂冠奖”公布 “诺贝尔奖级别”科学家都有谁?

  迄今为止,已有54位 “引文桂冠奖” 得主荣获诺贝尔奖  来自六个国家(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的24位世界顶尖研究人员获得2020年度“引文桂冠奖”  英国伦敦,2020年9月23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CCC)今天公布了2020年度“引文桂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科学》评出过去十年科学界“十大卓见”

  为了庆祝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结束,《科学》杂志以更广的视角审视自新千年黎明以来的那些改变了科学面貌的10大科学卓见。“十年中的10大卓见”列名如下:  黑暗的基因组:基因常常会得到所有的荣耀。但现在研究人员认识到,这些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区域仅占整个基因组中的1.5%。而其余的基因组部分,其

《自然》回顾2011年度科学事件

  就像政治和经济领域一样,科学领域在2011年也发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这个影响将持续数十年。但是,今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激动的科学景象。12月21日,《自然》杂志回顾总结了2011年科研进展和科技政策事件。   1. 干细胞研究路途坎坷。七月,美地方法官推翻原判,支持联邦资金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我国科学家发现214种全新脊椎动物相关病毒

  近日,我国科学家张永振带领的研究团队新发现了214种RNA病毒。这对于提高我国乃至世界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甚至为进一步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具有重大意义。  神奇“探测器”搜寻病毒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病毒的历史非常古老,甚至参与了生命起源和地球重大进化转变的进程。在很多科学家的眼中,病毒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科学》预测:2013最值得关注六大领域

  1、单细胞DNA测序   随着微流控技术、罕见细胞分离技术以及对单基因组破译能力的提高,单细胞DNA测序研究于去年悄然崛起,并有望于2013年获得重大突破。更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对单个完整细胞的研究,可对细胞特别是脑细胞是如何工作的获得更多了解。未来一年中,单细胞测序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可更多地

盘点 | 生物科研界的八件大事

  发现磁感应蛋白,解密第六感之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aterial》杂志发表论文,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或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在自然界,许多动物物种都有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它们

Brit J Pharmacol:噬菌体是对抗抗生素耐药的最佳选择吗?

  噬菌体是能感染细菌并在其体内繁殖的病毒,它们在对抗抗生素耐药和其它人类健康威胁上有相当大的潜力。如今,在噬菌体被发现的一百周年,一篇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的综述文章研究了将噬菌体发展为能促进健康且具有商业效益的生物药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