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变暖导致北京冬季强霾事件频繁

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严格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但为何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强霾事件增加?北京时间3月21日,英国《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的一项中澳科学家联合开展的研究揭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华北平原静稳天气增多,从而增加了冬季强霾事件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若不加大减排,未来冬季强霾事件可能趋于常态化。 “根据一系列气候模型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冬天陆地升温较快而海洋暖和,即海陆间温度梯度减低,这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呈正比,从而导致北京‘稀缺’西北风,并且少雨和降雪,无法消散淤积的灰霾,再加上有南风吹来河北地区的污染物,由此形成强雾霾事件。”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教授指出,这是首次以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研究灰霾事件。研究团队从对北京持续多年的PM2.5观测数据与全球一......阅读全文

王会军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几年平均气温走平、西欧北美寒冬等“事实”正成为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理由。  就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期举行的“杨钟健—裴文中”学术讲坛上,中国科学院

气候变化或是霾天气高发帮凶 院士提出未来可能提前预报霾

  入冬以来,东北和华北地区大范围的霾天气,让北方居民很“受伤”。一时间,媒体和环保机构对高耗能和供暖企业一片讨伐之声。  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王会军却有不同的声音:  “污染物排放增多必然是霾天气频发的主因和基本物质条件,但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对霾污染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仪器监测环境:温室效应该如何应对

  近日,据央视网消息,北极圈出现罕见高温,其中瑞典北部北极圈内温度一度达到30摄氏度,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更是达到32摄氏度。面对这细思极恐的高温现象,很多网友理所应当的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全球变暖,然而,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并非这次高温的罪魁祸首,极锋喷流同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撇开其他因素不说,

2016年冬天为何全球多地出现严重霾天气

   2016年11月至今,我国京津冀地区共发生8次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2016年冬天,不仅是中国华北地区,印度新德里、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韩国首尔等全球多地均遭遇严重霾天气过程。  严重霾天气过程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吗?霾和气象条件有何关系?哪些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消散?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刘嘉麒:探寻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

  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极端天气……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到底存在何种关联?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究竟在哪儿?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一场高端科技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用精辟的语言,剖析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间的关联,探寻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   近30多年是极端天气的高发期   从20世纪后期至21

杜祥琬: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会议执行主席丁一汇、杜祥琬、何建坤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科学性   厘清对气候变化科学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取得科学共识,坚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差异和共识。从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对变暖是不是主要趋势提出质疑,但从科学界已掌

大气所等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国际上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温盐)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变化态势加剧,海水垂向

大气物理研究所等14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海洋变暖报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基于全球海洋观测数据,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记者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由其共建单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大气科学进展》以新闻/观点的形式发布了国际第一份涵盖2020年整年的全球海洋环

政协委员谈治理雾霾:三十年太久 三五年也不现实

  全国政协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文化、教育、就业社保、医卫、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秦大河委员一个关于雾霾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雾霾治理需要30年的时间,您认为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我们国家安排的资金够吗?雾霾现在有从京津冀向其他地方扩散的趋势,您认为原

王强:警惕伦敦雾害在我国重演

本期关注:大雾成灾 最近,连续多场大雾席卷全国很多地区。 河南、河北两省相继发布大雾红色预警信号,河北省连续9天出现大雾天气;四川一天就有百余航班延误,持续大雾天阻断万人归家路;南京客车、飞机大面积延误;京珠等多条高速公路发生追尾事故;最严重的福建、安徽两省局部雾日超过20天;而

研究称全球变暖及城镇化进程使风速变缓

  雾霾围城时,比起纷繁复杂的治污措施,人们更期待能来场大风,呼地一下世界全干净。  然而,全球变暖以及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高速发展,让风悄然发生变化。很多城市想方设法“开门迎风”,希望给风打造畅通的通道。那么,风的脚步真的变慢了吗?城市的通风廊道能否缓解雾霾呢?  生活在城里的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

降低“短寿命气候污染物”排放可在短期内减缓全球变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约瑟夫·阿尔卡摩5日在北京说,采取措施降低“短寿命气候污染物”排放,可在短期内起到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   所谓“短寿命气候污染物”,是指炭黑或烟尘、甲烷、对流层臭氧和某些氢氟碳化合物等。与二氧化碳等长期温室气体相比,“短寿命气候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短,但其不仅

极端天气频现 雾霾笼罩城市 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金沙江上游雪山群雪线上升,冰盖萎缩和消融明显。   夏季高温热浪刚过,东北、西北及四川盆地等地又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随后台风频繁生成和登陆,而各地雾霾天气更是不时发出高级别预警。越来越多的城市、城镇正在遭到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不断推进的城镇化也在加剧气候变化,因为城市已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主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极的温度比较高,那么当年冬天中纬度地区的霾就会比较重。这一发现或可作为雾霾预警。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还记得去年夏天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一度达到32℃?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冬天北京雾霾频发,仅去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出现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  这两个看似

施普林格与中科院地环所推出新刊

  施普林格今年1月携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推出新刊《气溶胶科学与工程》。该刊为季刊,有电子和印刷版,均由施普林格出版。  气溶胶科学研究空气中悬浮的各种颗粒,其研究领域包括气候与大气模拟、吸入疗法的开发以及雾与霾等空气污染问题。新刊将为全球气溶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提供一个发表平台。

丁仲礼院士:控制PM2.5污染需要最严格标准

PM2.5二次粒子形成示意图  2014年2月21日,一场雾霾笼罩了中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北京为代表的东部城市更是陷入重度雾霾之中,直到大约一周以后,北京的雾霾才被北风吹散,迎来了短暂的蓝天。  随着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地光顾中国,“PM2.5”火速成为“热词”,PM2.5颗粒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谈雾霾 应纳入极端天气概念之中

  近日国内多地受雾霾持续围困,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数日难见蓝天。人们不禁要问,大面积雾霾为何持续来袭?细颗粒物又为何难以消散?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   汤绪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排放

治霾根本在减排(说道)

  一场大风刮来,北京等地天朗气清。污染排放和气象因素,哪个是重霾袭扰的“罪魁祸首”?  霾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排放大量污染物,这是“元凶”。而静稳天气、风力小、湿度大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污染物不断累积,这是“帮凶”。  对于气候变化和雾霾的关系,科学界已有

五位政协委员纵谈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邀请解振华、秦大河、吴晓青、胡存智、白岩松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回答记者提问。  在历时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里,5位政协委员就雾霾成因与防治、气候变化和中国贡献、城镇化建设用地控制、绿色生活等话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一一作答。  谈雾霾成因:

中国将发射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

  由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卫星遥感高峰论坛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联合研制并发射一颗极地卫星,这将是中国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预计2022年发射升空。目前卫星平台和载荷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倪维斗: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院士讲坛”上表示: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会以煤为主。所有的科学技术发展,一定要环绕着如何清洁高效使用煤来进行,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倪维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专家,在学术上发展了复杂热力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先进建模

专访秦大河院士:揭开“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纱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为商务印书馆发售的新书——《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作序,并应商务印书馆南宁分馆和广西科技馆的邀请,

专家解读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日前,北京再度出现严重雾霾,而“干渴”超过百日和有记录以来第三晚的初雪又让人想起了气候变化。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正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2014年年会上,一组国际专家探讨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16日举行的主题为“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讨论会上,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保罗·蒙克

厄尔尼诺将致APEC会议期间雾霾发生可能性增加

  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连续上升,厄尔尼诺先兆出现,全球变暖将影响台风路径,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发生概率变大……10月27日,为期3天的APEC气候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幕,本次APEC气候研讨会以“极端气候和水文灾害管理:科学预报和应急预警”为主题展开,这也是APEC气候研讨会首次在非APEC峰会主

韩国:支持延长京都议定书 减排努力初见成效

  环境部长亲自带队  呼吁注重减排行动  泰国洪水、非洲饥荒、美国龙卷风、北京雾霾天……如今的世界,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哥本哈根和坎昆两届会议的诸多遗留问题,新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约在南非德班召开。而这一次所面临的形

韩国:支持延长京都议定书 减排努力初见成效

  环境部长亲自带队  呼吁注重减排行动  泰国洪水、非洲饥荒、美国龙卷风、北京雾霾天……如今的世界,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哥本哈根和坎昆两届会议的诸多遗留问题,新一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约在南非德班召开。而这一次所面临的形

直击天气:科学家解读气候变化热点问题

   为迎接3月23日的世界气象日,加深公众对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概念和相关知识的了解,3月18日,在由中国气象局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李汀与公众一起探讨和气候有关的

雾霾或可提升海洋吸收温室气体能力

  “雾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陆地生态系统,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教授李卫军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时宗波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颗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部分延缓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  李卫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