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调研。调研期间,王庆林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栋共同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协于2016年6月启动“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其中包括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内的6个“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王庆林表示,启动该项目是中国科协积极推进开展民间科技外交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协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工作,为促进民间科技交流和推动实现民心相通作贡献。 姚檀栋对“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以及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项目启动以来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依托青藏高原研究会建成的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是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首批启动的联合科教中心之一,旨在通过已经凝聚起来的一批......阅读全文

加强“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有助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泛第三极”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环境影响,呼吁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挑战,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姚檀栋日前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论坛上组织了“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和广域环境变

靠什么保护“最后的净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冰湖中采样。  雄伟的高山、壮丽的冰川、湛蓝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风光吸引陶醉的同时,也不无担心:在人口较快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的环境会比今天更好还是更糟?通过什么措施保护好“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科技精英领跑世界:中国科学家屡获国际科技奖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科技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科学家屡屡斩获各类国际科技奖项。  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

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调研。调研期间,王庆林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栋共同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协于2016年6月启动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

立足“第三极” 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广西开展环境安全年行动 消除隐患 守住底线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2013年的环保工作,必须在创造亮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广西今年开展“环境安全年行动”,把确保全区环境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消除环境隐患;吉林去年开展减排工程推进年活动,强力推进减排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两地

中国科学家呼吁开展第三极水循环研究

  1月3日,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科学评论文章,旨在阐明第三极地区正在经历

监测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 中国学者首获地理学诺贝尔奖

  记者1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

青藏科考将登顶珠峰并首次取回雪冰样品

  “开完会,就要开始跨越珠峰专题科考工作了。”行色匆匆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式启动。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科考是一次科学大发现,那么时隔近半个世纪,第二次青藏科考则延伸至泛第三极地区,预计为期10年。这片区域是“一

“亚洲水塔”岌岌可危

   日前,全球科学家评估了地球78个基于高山冰川的水系统,并首次依据这些水系统对于相邻低地社区的重要性,对这些水系统进行了排名,并评估了这些系统面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脆弱性。这些水系统被称为“高山水塔”,通过冰川、积雪、湖泊和河流来储藏与运送水,为全球19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提供

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研讨会召开

  11月28日,为尽快落实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副院长丁仲礼加强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的指示,推动西藏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系统建设及综合评估”项目在京召开研讨会。西藏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集群办公室主任、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与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全球32位科学家跨国合作评估高山冰川水系统

  日前,全球32位科学家评估了地球78个基于高山冰川的水系统,并首次依据这些水系统对相邻低地社区的重要性,对这些水系统进行了排名,并评估了这些系统面对未来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脆弱性。这些水系统被称为“高山水塔”,通过冰川、积雪、湖泊和河流来储藏与运送水,为全球19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4)提供

华南植物园在檀香冷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任何植物,无论是一个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随时随地应对所在的环境并做出积极的响应,这是生命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冷胁迫是阻碍植物生长、限制其地理分布与减少农作物产量的主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檀香(Santalum album L., sandalwood)

全球可持续研究制度框架愿景开放论坛召开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项目专家参加全球可持续研究制度框架愿景开放论坛    图1. 愿景开放论坛(Visioning Open Forum)会议现场  应国际科学委员会(ICSU)愿景工作组的邀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专家姚檀栋、马耀明和张凡等三人于201

广州番禺:节能环保产业枝繁叶茂

  夕阳下,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杨培凯望着对面不远处正在建设的独栋办公楼,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那里就是公司即将搬入的新址。公司做的企业名册上,已经写上了新办公楼的地址。   作为广东意高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培凯带领公司团队一路打拼,自2006年搬入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后,历经四次搬迁,从1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第七届中德青藏高原研讨会在汉堡举行

  3月3日至5日,第七届中德青藏高原研讨会在德国汉堡召开,青藏所11名专家及地理所和云南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外,约100名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地学系统的教授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听取了40多个口头报告,会间还伴有约40张科研成果展板展示,向与会者生动地传递

广西承诺把环保部建设成为污染企业惧怕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日前召开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会议没让各地环保干部聚南宁,没了茶歇,提出了环保工作“五项制度”确保“五项承诺”,并提出要把环保部门建设成污染企业惧怕的部门。   “我们公开承诺:环保审批依法快捷,主动服务发展大局;环境监测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青藏高原不能承受温暖之重 祁连山美景消失殆尽

    全球气候变暖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已经并且正在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积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灾区”。   “过去,这湖边上的山上终年都有积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时,白的雪映着太阳,耀人的眼睛。现在山顶好久看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城市浑身是病 山水岂能无恙?

  华南环保督查中心在对桂林的综合督查中发现了六大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是一个考验。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作为一座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以山水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对于每年来此旅游的数千万游客来说,来去匆匆,只关注到美丽山水,可能无法注意到隐藏在城市背后的诸多环境问题,

广西开展环境安全年3号行动 突查270多家企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日前与自治区安监局联合开展“环境安全年3号行动”。这是今年第三次区、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共同开展的环境安全大检查行动。   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檀庆瑞是此次行动的总指挥,他说:“自治区环保厅、安监局联合组成3个现场检查督导小组,分别赶赴南宁、百色、钦州市,会同当地检

“老院士”给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提建议

  “这次一定要建一个综合资料信息平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过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特别有感触,“当时我从格尔木步行到拉萨,用了两个月时间,碰到没有资料的地方工作很难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国16个单位的23位院士,给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中科院启动“丝路环境”先导专项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张亚平,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等出席会议。张亚平主持会议。  启动会上,专项负责人姚檀栋院士对专项基本情

中科院启动“丝路环境”先导专项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张亚平,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余健等出席会议。张亚平主持会议。  启动会上,专项负责人姚檀栋院士对专项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