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鹏团队不到三个月连发《Nature》、《Nature》子刊

合成生物学家和纳米生物学家门正在利用DNA重建,设计由自我组装材料构建的药物释放纳米结构。这些分子期间可感知周围环境,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如检测身体环境中的炎症或毒素等。卢冠达团队报道新型基因电路,自动触发癌细胞免疫攻击 虽然这些纳米级应用设备往往涉及数以千计的DNA序列,但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缺乏一种工具让大型单链序列自发生长,然后再尾对尾的互相连接,组合为多功能结构或设备。 今天《Nature Chemistry》发表文章,哈佛威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Peng Yin(尹鹏)团队开发了一种让预先设计的DNA序列自主成长,并沿特定装配路径连接。这为新一代可编程分子器件开发提供了一个可用工具。 为了检验这一名为“引物交换反应(Primer Exchange Reaction,PER)”的新概念。研究人员用它成功设计了一组具有不同功能的设备,如能感知、放大、记录或对环境信号进行合理评估的自我构建DNA折纸和DNA纳米结构。 ......阅读全文

随机引物法标记-DNA

            实验方法原理 利用寡核苷酸作引物,DNA 聚合酶可沿单链模板起始 DNA 的合成(Gotilian 1969)。如果寡核苷酸的序列不均一,它们就可在模板的多位点上与模板杂交。因此模板上每一核苷酸(5' 端的核苷酸除外)的互补物将以同样

随机引物法标记-DNA

利用寡核苷酸作引物,DNA 聚合酶可沿单链模板起始 DNA 的合成(Gotilian 1969)。如果寡核苷酸的序列不均一,它们就可在模板的多位点上与模板杂交。因此模板上每一核苷酸(5' 端的核苷酸除外)的互补物将以同样的频率掺入产物。本实验来源「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实验方法

随机引物法标记-DNA

实验方法原理 利用寡核苷酸作引物,DNA 聚合酶可沿单链模板起始 DNA 的合成(Gotilian 1969)。如果寡核苷酸的序列不均一,它们就可在模板的多位点上与模板杂交。因此模板上每一核苷酸(5' 端的核苷酸除外)的互补物将以同样的频率掺入产物。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Ⅰ Kl

长片段DNA如何设计测序引物

如果是测序引物的话,因为目前的测序技术一端只能到800bp左右,所以一对引物差不多能测1.5kb左右的片段,超出这个范围测出来的也不太可信了。所以如果你的目的片段在这个范围内,设计1对引物就行了,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比如说有6k左右,那就要设计四对引物,设计方法跟常规的一样,只是把握这个间隔就好了。1

双链DNA探针随机引物合成法

  随机引物合成双链探针是使寡核苷酸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DNA探针。合成产物的大小、产量、比活性依赖于反应中模板、引物、dNTP和酶的量。通常,产物平均长度为400-600个核苷酸。利用随机引物进行反应的优点是:(1)Klenow片段没有5'→3'外切

DNA合成由RNA引物引发过程

DNA聚合酶不能发动新链的合成,只能催化已有链的延长;RNA聚合酶则不同,只要有模板存在,不需引物,就可以合成新RNA链。因此在体内先由RNA聚合酶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从RNA引物的3‘-OH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催化RNA引物合成的酶称为引物合成酶。引物长度通常只有几个~10多个核苷酸

随机引物法介绍DNA探针的标记方法

变性的探针溶液加入6个核苷酸的随机DNA小片段,作为引物,当后者与单链DNA多个部位互补结合后,按碱基互补原则不断在其3'-OH端添加同位素标记的单核苷酸,这样也可以获得放射性比活性很高的DNA探针。

Nature解析癌症与“垃圾”DNA

  癌症是由多次遗传改变(或突变)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了或强或弱的形成某些癌症类型的遗传易感性;此外,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细胞内也会不断地累积新的突变。尽管已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癌症遗传起源研究,直到现在研究人员仍无法估量基因组一些非编码区域的作用。  来自日内瓦大学(UNIGE)的

Nature:被丢失的“垃圾”DNA

  在人类基因组中,基因只占据2%的序列,其余的均是由称作非编码DNA的遗传物质构成。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试图解开这一谜团:为何基因组中会存在如此庞大数量的这种遗传物质?  现在,一项新研究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新发现:绝大多数的非编码DNA也许确实并非复杂生命所需。这一研究发表在 5月12日的《自然》(N

随机引物合成法双链DNA探针标记法

随机引物合成双链探针是使寡核苷酸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DNA探针。合成产物的大小、产量、比活性依赖于反应中模板、引物、dNTP和酶的量。通常,产物平均长度为400-600个核苷酸。利用随机引物进行反应的优点是:(1)Klenow片段没有5'→3'外切酶活

AluPCR:用重复序列引物扩增来源复杂的人DNA

引言  聚合酶链反应PCR使不同来源的特异核酸片段的分离及分析发生了革命,但应用PCR分 离,分析特定DNA区域需要了解靶区域的边侧序列,这使扩增局限于已知DNA序列。我 们研究了从复杂的人和其他种DNA混合物中扩增未知DNA序列。特别是,我们应用PCR 分离出了在啮齿类细胞背景中含有人染色体片段的

存在有自然中生物的DNA复制引物类型

存在有自然中生物的DNA复制引物(RNA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人工合成的引物(通常为DNA引物)。一般所说引物,指DNA引物,以下简称引物。

Nature:DNA复制过程的关键奥秘

  最近,沙特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UST)的研究人员,揭开了DNA复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奥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  在一个细菌分裂之前,它必须通过一个称为DNA复

Nature子刊:DNA“笼子”的妙用

  来自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项研究中指出,DNA链制成的纳米结构可以用于封装小分子药物,并在特定的刺激下释放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日的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生物纳米结构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也将为设计以DNA为基础的纳米材料开辟新的道路。

潘学文博士Nature解析DNA修复

  生物通报道: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了一种核小体重构因子:Fun30在DNA双链端粒末端切除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进一步解析DNA双链断裂修复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华裔科学家潘学文博士(Xuewen Pan,生物通音译),其早年

引物溶解引物保存

1.  如何测定引物的OD值?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60nm波长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定量,请注意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测定时溶液的吸光度最好稀释到0.2~0.8之间(吸光度太高或太低会有较大的误差)。DNA干粉用一定体积的水充分振荡溶解以后,取部分溶液稀释到1 ml 并在1 ml 标准比色皿中测定其

引物溶解引物保存

1. 如何测定引物的OD值?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60nm波长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来定量,请注意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测定时溶液的吸光度最好稀释到0.2~0.8之间(吸光度太高或太低会有较大的误差)。DNA干粉用一定体积的水充分振荡溶解以后,取部分溶液稀释到1 ml 并在1 ml 标准比色皿中测定其吸光度

-Nature:DNA讲述历史-基因中发掘细节

  英德研究人员在1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丝绸之路的贸易、成吉思汗的西征乃至欧洲的殖民扩张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都反映在现代人类的基因中。   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各地95个民族近1500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绘制出一幅过去4000年中的人类基因交流地图,为人类通过基因分析的方

Nature子刊揭示DNA剪刀的秘密

  科学家们通过低温冰冻定格了差不多两百个生物学结构,首次为人们展示了DNA双链断裂的整个过程。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所(CNIO)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特别的生物学晶体制造技术,首次观察到了DNA双链断裂的全过程。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将这个微秒级的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二月八日的Nat

Nature-Nanotechnology:DNA环状分子的自主复制

  生物系统中存在很多的自主复制的例子。然而,人工制造这样的生物系统的自主复制系统却是相当困难,这是因为生物系统很复杂。在其他领域,人类可以创造某些自我复制系统,比如磁场系统以及模块化机器人等等。我们很少将这些人造的自我复制系统和生物系统中的自我复制系统进行比较。因而,如果能从理论上将人工的自主复制

Nature子刊:解密DNA的X档案

  DNA复制和DNA修复是所有生命的基本程序,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谜题。现在,Sheffield大学的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个谜题的关键部分。他们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节,阐明了细胞分裂之后从DNA双链中去除分支DNA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于六月六日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DNA解链机制

  DNA是一本含有构建生命指令的分子手册。与任何手册一样,如果DNA保持未打开且未读取的状态,那么它完全是没有用的。为了让DNA进行转录,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RNAP)必须撬开DNA的两条链,这一过程称为“解链”或“解旋”。图片来自CC0 Public Domain。  

Nature:拨慢人类DNA分子时钟

  人类祖先的故事一直只是写在骨骼化石中,不过自上个世纪60年代DNA检测介入其中,我们就了解的更加深入了,比如说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现代人类都源自10多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人,但其中人类进化的一些关键事件与考古学相悖。   现在,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又开始重新解析这些事件,由于DNA突变率――基于遗

交大Nature发文,DNA计算领域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32.shtm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樊春海院士与王飞副教授近期发展了一种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DNA-based programmable gate ar

Nature子刊:DNA损伤应答又成祸首

  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了一个慢性肾脏病的一个新致病基因,研究指出慢性肾脏病的致病机制涉及了此前认为与之无关的DNA损伤应答,文章发表在7月8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在发达国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而人们还不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DNA解链机制

  DNA是一本含有构建生命指令的分子手册。与任何手册一样,如果DNA保持未打开且未读取的状态,那么它完全是没有用的。为了让DNA进行转录,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RNAP)必须撬开DNA的两条链,这一过程称为“解链”或“解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

Nature-Methods发布首个DNA精确模拟平台

  模拟可以将实验手段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活动呈现在人们眼前。科学家们日前开发了首个能够精确模拟DNA的平台,有助于研究DNA的结构改变,以及DNA与蛋白和药物的互作。  分子动力学可以解析发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过程(从皮秒到分钟),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分析体系(从纳米到米)。这一技术能用来模拟DNA的各种

Nature:修复线粒体DNA损伤逆转衰老

  在医疗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健康不再是人们唯一所追求的,养生、保养等越来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人都想要永葆青春,而这其中最大的敌人便是“衰老”。之前《Science》杂志有报道称衰老与线粒体DNA损伤相关,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将衰老归因于遗传及基因的损伤,却并未深思过这种损伤是否可逆。而来自阿

Nature:缺乏Dna2会导致基因跳跃到DNA断裂处

  细胞具有许多保护基因组完整性的机制,包括修复在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的过程。酶Dna2参与DNA修复,但是人们对它的缺失对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影响知之甚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当Dna2缺失时,较小的DNA片段从整个基因组跳跃到染色体断裂处。这种

引物设计的引物设计原则

1、引物长度一般为15-30bp,常用的为18-27bp,但不能大于38bp;2、引物GC含量一般为40%-60%,以45-55%为宜,上下游引物GC含量和Tm值要保持接近;3、引物所对应的模板序列的Tm值最好在72℃左右,至少要在55-80℃之间,Tm值曲线以选取72度附近为佳,5'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