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这次选拔训练主要是针对南极内陆考察队员身体、心理素质、高原适应性、野外生存技能、互相协作等进行综合性考察与训练。 以往,训练地点是在新疆的1号冰川和5号冰川,今年首次选择在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学校和西藏登山队基地进行,主要是考虑到西藏的高原海拔、气候、环境与南极内陆地区接近。 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学校位于西藏当雄县羊八井镇,距离拉萨市100公里,附近有多座6000-7000米高的山峰,非常适合进行高原登山训练。 在未来两周内,预备考察队员们除了进行适应性训练、体能训练、仪器设备操作训练、冰雪中作业等训练外,......阅读全文

警惕海中“PM2.5”微塑料

取样作业获取的海洋微塑料样本。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摄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考队成员近日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

“蛟龙”明年或赴南海采集可燃冰样品

“蛟龙”号海试队员挥举红旗向码头上的人们致敬。   “蛟龙”号机械手。   母船上的“蛟龙”号。   ■“蛟龙”归来   可能人们对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红旗的一幕还记忆犹新。明年,“蛟龙”号将有望再探南海,对南海的形成、环境、地质地貌进行研

我国首座独立研制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我国首座独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1月8日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该平台由东南大学和南极天文中心联合研制。  据了解,该平台攻克了昆仑站所在的南极Dome A地区极寒、低气压、缺氧条件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将为我国运行于该地区的各类天文科考

王小丹: “世界屋脊”的生态守望者

   人物档案   王小丹,1973年出生,现为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藏研究室主任,申扎生态站站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SCI检索刊物论文30篇。获国家奖1项,省部奖8项。日前,王小丹荣

中国科学家将赴南极寻找150万年冰体

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上,到底有没有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内陆考察队员将继续到冰穹A地区进行寻找,为确定中国内陆冰盖科学考察站站址提供科学和评估依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预备队长孙波说:“中国

万钢在中国科协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情况  2017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指引下,我国科技战线砥砺前行、勇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研发经费投入世界第二,全时研发人员数量世

袁志彬:西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西藏专业技术人员56264人,平均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63人,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排在倒数第一位;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医疗卫生和教学人员占83.55%,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只有894人,平均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不到3人,远远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另外,科研活动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农牧业和工

中国将在南极新建两座科考站

  中国展现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将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资补给后乘坐“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开始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挺进南极大陆。科考队和经过大修、重新焕发青春的“雪龙”号可谓重任在肩,不仅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而且开展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设工

秦大河院士亲率“IPCC”作者团队授课国科大

   “IPCC专家答疑,实实在在的硬课(现在讲话的是秦大河院士)!!”2017年6月2日,是《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的最后一节课,资源与环境学院2016级研究生巩晨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叹,配上一张图片——照片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岗位教授秦大河正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在讲台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3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极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这使中国具备了对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的能力。 3月4日,我国南极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高龙(从左至右)在中国南极大气监测站前。 我

科学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记者3月3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了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了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钻取了多支湖泊岩芯,填补了该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为“亚洲水塔”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

基因编辑培育出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

  从南方医科大学获悉,该校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团队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同时敲除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这标志着自主构筑的基于小型猪受精卵制备基因修饰猪的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纯白藏猪的先例。  藏猪作为我国独有的高原特殊品种,全

周尧:只攻“雕虫”小技

周尧(左二)在采集昆虫标本  周尧,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昆虫学史学科奠基人,享有“蝶神”“虫坛怪杰”“亚洲之光”等美誉。  周尧曾经感慨:“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不杀大虫,杀小虫何用?”奈何“书剑

记滇西高原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重点联合实验室

   云南微生物种类占全国已知种类的60%以上,有900多种食用菌,食用菌种类占全国的2/3以上,世界的一半以上;而大理所处的滇西地区又是云南省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而远在北京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建设的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以我国真菌资源调查、收集和保藏为基础,开展真菌的生物多样

中国水声界完成首次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学科考

   图说:卫翀华在北极海冰上进行水声实验  历时78天,累计航行13000多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2度52分,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凯旋。在128名考察队员中,中科院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卫翀华是一名“新兵”,也是我国水声学领域赴北冰洋进行实地专业科学考察的第一人。  “在

高原上有一群科研“牦牛”

  6月6日上午8时,90岁高龄的杨永昌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办公室,头一件事,就是认真擦洗放大镜,然后对准植物标本,开始他新一天的工作。  杨永昌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分类、系统演化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为了获取科研一手资料,多次深入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实验材料。  身为北京人的杨永昌

我国将新建1至2个南极科考站

  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完成新的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务,目前已经在返程回国的途中,预计4月回到上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表示,为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极科考的两项主要任务,“

崔向群:“镜”观星辰 人生无悔

天文光学望远镜科学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国技术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远镜,这曾是她的目标。为此,她十年磨“镜”,完成了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建造,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  而今,年过六旬的她依然逐梦前行,在地球上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冰

韩东一:在防聋治聋征途上拓荒前行

  现存聋人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占全国人口的1.58%。其中7岁以下聋儿80万,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如此之多不得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不幸者,构成了中国听力残疾人口的惊人规模。   刚刚率领同事摘得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的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樊洪业:科学院人的历史担当

   在中国科学院院徽上,有6块晶体象征着数、理、化、天、地、生6大基础学科,中间的齿轮象征着多学科的配合与互动,形成了中科院的综合优势。按我个人对65年国史和院史的理解,中科院的社会角色定位应是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这里,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中科院的组织结

建一座国家公园的示范样本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准确测量野生动物。数字三江源空间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场景图。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共同为“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揭牌。冰川冻土加速融化,三江源面临较大的生态风险。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2016年4月启动试点以来,三江源

“雪龙”号完成南极科考回国

  4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长江口水域。  此次为“雪龙”号第三十三次赴南极执行科考与运输补给任务,历时161天,总航程约3.5万海里。“雪龙”号顺利完成“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执行任

法人单位如何管好科研“钱袋子”?

上图为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举行的国家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培训会现场。    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单位法人责任是否落实,要看单位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相关管理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人员激励机制建设与落实情况;要看是否认真行使科研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要看是否按照项目任务书的约定条件,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

裸鲤耳石解密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水循环的加剧,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加速了冰川退缩和湖泊扩张。然而,这种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环境变化,会对水生生物和食物网造成怎样的影响,高原鱼类又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我们却不清楚。  最近,中

201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结果揭晓

  近日,201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获奖结果正式揭晓,表彰和激励了在地质调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促进了地质调查与科技工作的深度融合,成果效益高度彰显。  据悉,2015年12月启动评奖工作以来,共有70家单位申报了146项成果,经过资格审查、形式审查、专业组评审、综合组评审、公示

科技部发布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6年度项目指南

科技部关于发布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知国科发基〔2016〕228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军委科技委:   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科技部、财政部按照需求导向和分类整合的原则,在原“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础上,重新整合设立“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现将

第一现场:“零距离”接触美丽磷虾

  澳大利亚南极局科研人员在介绍200年前南极冰核的尘埃、化学物质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亚南极局,其明丽的现代建筑风格分外引人瞩目。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部门既是澳南极科学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与各国开展南极科考

科学家就私人南极科考研究价值表示质疑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成员被直升机转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AAD)针对外界就南极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评指责该局对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认可。   AAD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对之前该考察队队长、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hris Tur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船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据悉,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