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西兰深海捕获巨型甲壳类动物

一只从新西兰科马德克海沟捕获的片脚类动物相比之下,其它海域发现的片脚类一般仅有2~3厘米长 科学家们近日在新西兰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一种新的甲壳类动物。这种动物属于片脚类,它被戏称为“超级大个子”(Supergiant),因为一般常见的片脚类生物体长不过2~3厘米。但是这种在科马德克海沟发现的物种却比它的其它同类要大上10倍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只体长竟然达到34厘米。 阿兰·杰米森(Alan Jamieson)来自英国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他说:“这就像是发现一只1英尺长的蟑螂那样让人惊讶。”他说:“我停下来想,这究竟是什么情况?这种片脚类生物的体型远远超过了我认为可能的极限。” 科学家们是使用一种大型金属陷阱发现这种生物的,这些陷阱装备了相机,相机设备被置于蓝宝石制成的容器内部,以防止被深海的巨大水压损坏。 来自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和新西兰国家海洋和大气研究院的科学家们通过陷......阅读全文

邱建文:随“蛟龙”探海的香港生物专家

  人物档案   邱建文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不久前跟随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赴南海,参与了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为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的香港科学家。7月18 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记者会,与传媒分享下潜经验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样本,超过30家香港媒体机构派员采访。图为邱建文下潜后回到甲板,

人造污染物富集最深海沟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短脚双眼钩虾中发现了高水平的人造污染物。 本报讯 有毒化学物质正在栖息于地球最深海沟中的海洋生物体内积聚,这是对这些区域中有机污染物的首次测量得出的结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深海研究人员Alan Jamieson表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深海海沟是遥远且原始的,那

第四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完成 获多项重大发现

在南极发现的类似蜘蛛的海洋新物种正在产卵一种名为“crassota”的极地生物科学家首次观察到活着的名为“Stephanthus antarcticus”的南极海葵南极银鱼一只正在游动的深海底栖栉水母海天使,体型非常小,呈透明胶状,生长于极地海域,而温暖海域的种类小上许多。有些海天使专吃海

没大脑的神奇栉水母:叫水母非水母

没大脑的神奇栉水母  据报道,在陆地上,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各种色彩的生物——色彩斑斓的鹦鹉,艳丽的绿甲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美丽的生物。但在我们海洋的深处,这里的情况看来要单调的多了——因为到处都漆黑一片,艳丽的色彩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用处。然而这里就有一种生物演化出了几乎堪称海洋激光秀的美丽色彩,这就是

《自然》独家:南极千米冰层下发现微型动物尸骸

  在一次罕有的湖泊钻探任务中,一千米厚的冰层下方惊现古代甲壳类与缓步动物遗骸。  距南极点600公里处有一片深埋于冰下的湖泊,科学家最近在那里钻探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代生命的痕迹:保存于一千米厚冰层下的微型动物遗骸。研究人员用热水钻凿通一千米厚的冰层,制造出一个直径仅有60厘米的通道。  这些比罂

警惕海中“PM2.5”微塑料

取样作业获取的海洋微塑料样本。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摄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考队成员近日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

2009年度十大新物种评出 绿色轰炸机蠕虫上榜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勘测协会和一个由分类学家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本周公布了由其评选出的2009年度十大新发现物种名单,迷幻襞鱼、吸血鬼鱼等物种榜上有名。  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勘测协会主任昆汀·惠勒(Quentin Wheeler)介绍,十大新发现物种名单每年发布一次,以表明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发布 共两万八千种生物

等指海葵 僧帽水母 鹿角珊瑚   昨天(7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该图册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录我国海域海洋生物59门类28000余种。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海

鲸类为什么不能再大点呢?

   对大约300头被示踪鲸鱼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揭示,这些海洋生物的庞大躯体可帮助它们高效进食其猎物,但它们身体的硕大性受到可得到的猎物和觅食效率的限制。这些结果虽看似直观,但却很难用定量数据进行确认,这主要是因为很难对这些巨大的哺乳动物进行实地研究。  Terrie Williams在相关的《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勇敢活下去! 寒武纪化石揭示泛甲壳类动物祖先

  “地球生物圈经历了这么多次大灭绝,经历了小行星撞击,经历了多次严酷的冰期,也经历了白垩纪那样的酷暑,但泛甲壳类始终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着手中这块记载着五亿多年历史的耳材村虫化石,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感慨万分。  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云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时代》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美国及日本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获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内蒙古确认发现当今世界上最大似鸟恐龙化石,也入选这一榜单,位列第7位。 以下为《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1. 干细胞研究获得突破 干细

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山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二届副主委、山东省科协第二和第三届副主席、青岛市政协第八届副主席,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八届主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学会名誉主席、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10月4日《Nature》   封面故事: 纪念“太空竞赛”50周年“太空竞赛”今天是50周年。1957年10月4日(星期四),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世界为之震动。不管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是前苏联都没有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维持到今天,但前苏联的精神似乎在这一古老帝国核心地区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早期大脑发育或能预测两岁时自闭症诊断结果  一项小型神经成像研究发现,一岁前脑容量增长比发育正常的婴儿更快,或能在两岁时准确预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高风险儿童是否会患病。要将这种潜在的脑生物标志物开发为临床工具,为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提供信息,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在更大的样本中

英研究人员在大西洋发现十种外形奇异新深海动物

  据《连线》杂志报道,英国阿伯丁大学研究人员在大西洋中脊发现了十种潜在新物种,或许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大西洋深海生物的认识。这些新发现的物种大多外形奇异,令研究人员难以判断它们游动的方向以及嘴部位置。  研究人员乘坐一个遥控潜水器,在大西洋中脊沿线深达2300英尺(约合700米)至1.

“物不稀仍贵”的腕足动物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对于化石标本来说,常常也是如此。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人类化石,因其寥寥无几、难以寻觅,所以也异常珍贵、备受瞩目。而腕足动物化石则是数量较多有时甚至是极多的一类。在遥远的古生代,腕足动物曾经历过非常繁盛的时期,使得我们今天在古生代地层中能够见到它的化石数量蔚为可观。用中科院

关注海洋污染:莫让海之污成源之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发起了“清洁海洋”运动,敦促各国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将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海洋污染将是重要议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涌着谜一般的深邃,诗一般的静谧,撩拨着人们悸动的情愫,它激发人类热情,催动人类征程,赐予人类财富。  为了揭开

中国科学家《自然》文章获得进化研究新进展

来自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英国莱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 Ulm)的研究人员从对一些保存完整的化石的精细分析入手,阐述了一个直接与早期生命进化相关的问题。 文章的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为云南大学的张喜光教授,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8年获得加拿大萨斯

收购、推新、立项 拉曼光谱依旧火热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自从1928年C.V.拉曼发现拉曼散射现象以来,拉曼光谱仪器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问世,以及光电讯号转换器件的发展才给拉曼光谱带来新的转机。直至今日,拉曼光谱技术发展依旧迅速。2017年,2家国际大型仪器厂商进军拉曼市场,国产厂家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拉曼产

海洋生物利用纳米技术进行伪装

  栖息在中层水域的甲壳类动物有自己的伪装策略。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栖息在中层水域的端足纲亚目生物腿部和躯干上有抗反射涂层,可以抑制光线反射250倍,避免光线反射进入饥饿灯笼鱼的视线范围。  生活在海洋中的甲壳类动物无处躲藏以避开捕食者。因此,许多生活在阳光无法企及的深海中的生物,进化出透明的身体

霍金设想5种外星生物形态将由动画揭示

火星霍金设想的肉食草食动物大战发生在垂直的峭壁上,食草兽利用吸尘器般的大嘴牢牢固定在峭壁上。肉食动物眼神犀利动作敏捷,与地球同类相似。土星水母状浮游生物存活在气体密度极大的星球。星际浮游生物能撕裂“虫洞”穿越时空。土卫二“欧罗巴”上的海洋生物或生活在深海热泉中。木星霍金想象中的耐寒生

基因组学研究揭示龙纹敖虾在全球入侵成功的秘密

  这听上去像一个糟糕的怪兽电影情节:可无性繁殖的10条腿变异生物从在德国的囚禁中逃出来,并且悄悄地开始了全球入侵。在20年的时间里,这种贪婪动物的克隆品散布在欧洲和非洲,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灾难并且威胁到本地物种。龙纹敖虾的基因组解释了它的历史和成功入侵的秘密。图片来源:picture allian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人类大脑可谓是世界上最精细复杂的机器了,比如我们平时最简单的摄食动作,也需要眼,手与神经系统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受信息与作出应答,那么这个动作过程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表了题为“Specialized appendages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综合科考

  6月22日,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顺利靠港厦门。本航次是“科学”号第5次海山综合探测航次,科考队员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卡罗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开展海底多学科综合探测,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质样品及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

科学时报年终专稿之生命科学篇 裴钢:风景这边更好

编者的话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展来说,一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科学与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刚刚过去的2007年,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为了让读者对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报特别约请各领域专家梳理并点评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亮点,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科学家研究水母对海洋食物链重要意义

  海月水母比其他水母含的卡路里更高。  在科考船Skookum发出的隆隆声中,Jennifer Purcell专注地盯着这艘船缓缓地将3米长的浮游生物网拉出美国华盛顿州奥林比亚附近的普吉特海湾。这位海洋生物学家将大多数职业生涯锁定在寻找资金以及让海洋研究人员相信水母也值得关注的“战斗”上。但她并不

ICAS 2017分会(二):无处不在的质谱分析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5月7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中国化学会(CCS)主办的2017 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17)质谱分析分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分会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杨芃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Evgeny Nikolaev、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教授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