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星的光谱型及恒星参数,首次揭示了这两类双星的各种统计关系和演化联系,并给出了EW型相接双星的新分类。 EA型双星通常是轨道周期较长的分离双星系统,而EW型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靠得很近并拥有一个对流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双星(如图1所示)。其物理特性和形成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中未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多个国际测光巡天项目的开展,已发现的EA和EW型双星有近70000颗,然而已知的光谱数据则非常少。钱声帮等人对LAMOST双星数据(DR4 和DR5)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图2显示了LAMOST双星光谱型与前人得到的光谱型的比较。结果表明它们是很相符......阅读全文

LAMOST-DR6数据集正式发布

  201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LAMOST第六年光谱观测任务圆满结束。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19年3月27日,包含先导巡天及前六年正式巡天的LAMOST DR6数据集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2017年6月,L

依托于LAMOST数据-“攻打”星系震荡学

  银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星系,是人们理解星系化学动力学历史与演化的重要参考与基石,它可以让人们得以在多星族六维相空间下对其进行细致的诊断与精细的刻画。银河系的盘集中了母星系百分之九十的重子物质,上面有大量的恒星、气体、尘埃等。目前普遍认为银河系的盘并非平滑分布,其在几何空间与速度空间都存在一定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

光污染或影响中国LAMOST天文观测计划

  据8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所在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附近将建天文科普城,引起天文学家的广泛关注。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会产生光污染,从而影响到LAMOST的天文观测计划。  “

LAMOST发现一个“星系果蔬园”

从左到右依次是绿豌豆星系、蓝莓星系和紫葡萄星系。(图片来源:SDSS)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相关单位的研究团队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海量光谱中,发现了一个“星系果蔬园”,包括大量绿豌豆星系、蓝莓星系及紫葡萄星系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这里的绿色豌豆星系起源于公众科

LAMOST数据中碳星的研究获进展

  碳星是一类特殊恒星,它的光谱中表现出强烈的碳分子吸收带特征。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纪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崔文元和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超等人发现碳星在特定的谱指数空间有着独特的分布特征,结合新发现的碳星红外颜色判据成功且高效地从LAMOST DR2恒星光谱库中挑选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喜获天体光谱

    5月28日凌晨3点,正在调试中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简称 LAMOST)喜获首条天体光谱。随着调试的进展,随后的两天,LAMOST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天体光谱。LAMOST开始产出光谱,标志着其各个子系统(望远镜光学和主动光学、跟踪控制、光纤、光谱仪)已全部联通

LAMOST助力揭示热木星的时间演化规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146.shtm借助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南京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并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示恒星

LAMOST项目工程建设总结大会在宁举行

会议现场   10月22日至23日,近150名LAMOST项目新老建设者相聚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了LAMOST项目工程建设总结暨联谊大会。中科院院士苏定强、崔向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LAMOST项目管委会成员、南京分院原院长严寿宁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大会由L

基于LAMOST在银盘边缘增厚起源进展

  近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和研究生于扬、法国巴黎天文台王海峰博士、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早型OB恒星和晚型K型巨星,细致描绘了银河系内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与气体盘的空间结构做了比对。他们发现年轻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和年老恒星盘边缘增厚的强度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

   评估会现场  12月17日至18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   此次评估会邀请了费米国家实验室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顿大学Robert Lupton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amas Budavari博士

迄今光谱获取率最高望远镜LAMOST落成

[科学时报 祝魏玮报道]10月16日,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双喜临门,不仅迎来了40周年诞辰的庆典,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也在该基地落成。中科院常务副院长、LAMOST工程管委会主任白春礼,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LAMOST发起人之一苏定强院士,LAMOS

LAMOST发布光谱数据突破两千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15.shtm2023年3月3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 DR10(v1.0版本)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2229万余条,是目前国际上其它巡天望远镜发布光

LAMOST望远镜巡天已获光谱150万条

  “LAMOST望远镜从去年9月开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观测到光谱150多万条。”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代表今天(3月1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了国家大科学装置——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最新进展。  我国投资3亿元建成的L

详解中国LAMOST望远镜-像被上帝之手操控(图)

     “LAMOST”望远镜远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近期新设备已进行了4次试观测,每次得到3600条光谱,性能良好。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兴隆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赵永恒,在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

国家天文台利用LAMOST数据发现6颗Oe星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广伟等人在LAMOST DR5数据中发现了6颗Oe星。为目前世界上仅发现的13颗Oe星样本扩充了50% 的成员。  光谱中具有电离氦吸收线的恒星称之为O型星,O型星是赫罗图2上位于主星序左上端的大质量主序星。它们是宇宙中温度最高、质量最大的主序星。而Oe星则是

LAMOST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国际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

国家天文台精确计算LAMOST巡天巨星的表面重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等人使用LAMOST和Kepler共同观测的约1500颗有精确星震学(Asteroseismology)表面重力的红巨星作为训练样本,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LAMOST DR2的40万颗红巨星的表面重力进行了重新估计。结果表明,新的表面重力的计算误差降到了0.1de

科学家用LAMOST数据发现超3000颗多星

  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双星对于研究恒星乃至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传统上,发现双星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掩食法”,但这一方法难以观测到不发生“掩食”的双星。光谱观测则是发现它们的有效方法。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春乾、研究员施建荣、“星云计划”研究员闫宏亮等研究者利用L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

LAMOST巡天发现银河系并合矮星系的化学证据

  4月3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布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一项新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领导的中日合作研究团队证实了银河系内一颗重元素(包括银、铕、金、铀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银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这类稀有恒星的吸积起源,深化了对

中国LAMOST发现了目前银河系中自转最快恒星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李广伟副研究员近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数据,最新发现一颗目前银河系自转速度最快的恒星,并将其正式命名编号为LAMOST J040643.69+542347.8。 

科学家利用LAMOST数据研究发现太阳可能发生“超级耀斑”

  近期,由丹麦奥胡斯大学克里斯托弗-卡罗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极有可能喷发“超级耀斑”,一旦发生,将袭击地球大气层。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地球经常

银河系晕星化学和运动学-LAMOST数据给你答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帅和导师杜翠花利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观测数据,选取了4680颗巨星样本,对银河系晕星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运动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左图是LAMOST巨星样本的空间分布,右图是在距离银盘5到15 kpc的范围内样本星的金属丰度分布  作为一个

郭守敬望远镜背后的故事-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兴隆,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县城境内,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雄伟的建筑里,藏着一双仰望星空的明眸——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LAMOST已经圆满完成了一期光谱巡天观测。 1997

LAMOST光谱巡天数据提出4500多颗早型星的参数星表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彦君与合作者,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巡天数据精确给出了4500多颗早型星参数星表,为探索早型星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资源。  早型星主要由光谱型为O、B型的恒星组成。它们质量大、光度高,在现代天体物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质量早型

LAMOST光谱仪蓝区全介质反射镜镀膜研究取得进展

  全介质反射膜是利用光学干涉原理,选择两种分别具有高、低折射率特性的介质材料,通过多组高低折射率材料组成的膜系叠加,达到宽波段、高反射率的目标。依照膜层性能要求,通常的全介质反射膜系设计包含有几十甚至上百层薄膜。与传统的金属反射镜相比,全介质反射镜具有使用寿命长、膜层吸收小、反射波段内反射效率高的

LAMOST光谱仪响应的稳定性分析及流量定标应用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LAMOST数据处理部杜冰、罗阿理、孔啸等人利用LAMOST的海量观测数据,对LAMOST光谱仪响应的稳定性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挑选的定标星样本统计分析发现LAMOST光谱仪响应稳定性大于90%,这些光谱仪平均响应曲线(见图1)为LAMOST光谱提供了一种新的流量定标

光谱大数据来自耿耿星河-海量数据世界分享

LAMOST望远镜内部拼接镜面。LAMOST望远镜全景。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巅,瞪着一只亮闪闪的眼——郭守敬望远镜(LAMOST),3月底,其获得的首批220万条巡天光谱数据正式向世界发布。  LAMOST是光谱加工厂,每个观测夜经“流水线”生产出万余条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