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震惊!“蛟龙号”从大洋深处带回的微塑料

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据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国科研人员于2004年首次提出来的,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体积小,肉眼往往难以辨别。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据悉,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通过过滤海水形成了滤膜。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观测滤膜后发现,滤膜上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滤膜中央的蓝色纤维细线,密度略高于大洋平均水平。据初步估计,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纤维状的塑料绳。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预警人类活动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据统计,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部垃圾的60%至80%,在一些地区塑料比例可达90%至95......阅读全文

震惊!“蛟龙号”从大洋深处带回的微塑料

  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据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国科研人员于2004年首次提出来的,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体积小,肉眼往往难以辨别。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

“雪龙”号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19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海洋微塑料取样作业,这是科考队出征以来首次在航线上开展调查作业。  当日下午,为实施科考作业,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科考船航速降为每小时3海里。队员们冒着细雨,用船上后甲板的绞车和A型架等大型设备将微塑料采样器缓缓放入海中,约15分钟后拖网收

“蛟龙号”又有新发现

  4月5日傍晚,“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科考队员停靠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标志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顺利结束。自2月6日青岛起航以来,历时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计18家单位94人参航,“蛟龙号”累计安全下潜1

“蛟龙”号将进行锰结核勘探

  记者7月27日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已从第三备选区抵达300多海里外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按照计划将于28日凌晨择机下海,具体时间需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当时天气、船体状况确定。   该合同区为“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的首选海域。7月16日抵达东北太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凯旋

  本报青岛7月16日讯(记者廖洋摄影报道)今天,搭载中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潜器的“向阳红09”船顺利抵达青岛。   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向阳红09”船6月3日自江苏江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海试任务,为期44天。“蛟龙”号共完成

“蛟龙”号成功回收采水器

  记者从“向阳红09”船获悉,当地时间5月25日,“蛟龙”号首次完成了一项从未尝试过的任务——成功回收2016年中国大洋37航次下潜中布放的保压采水器。这是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首次时隔一年在6000米以下深海完成科学仪器定点布放与回收。这次作业也证明了“蛟龙”号在大深度定点作业的

“蛟龙”号首潜海底热液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这是我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到海底热液区下潜作业。   海底热液区由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喷出的高温液体形成,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其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环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蛟龙”号赴南海海山区作业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今天凌晨5点,在福建厦门锚地避风的“蛟龙”号再次起航,前往南海海山区作业。  据悉,“蛟龙”号预计26日下午抵达预定作业海区,具体下潜时间将视海况而定。届时,“蛟龙”号将继续搭载科学家下潜,进行海底实际观察、取样和海底地形调查等。  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表示

“蛟龙”号印度洋首潜收获多

   12月24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潜,整个过程耗时约10小时,取得了大量海底热液区生物和岩石样品。   “蛟龙”号本次下潜获取贻贝49个、海螺2个、海葵3个、茗荷8个、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热液区及附近区域生物,获取玄武岩等岩石样品共17.4千克。   记者在“

“蛟龙”号探寻海底世界发现多种新生物

72次下潜作业中拍摄的海葵和寄居蟹第64次下潜作业中拍摄的耳状章鱼第65次下潜作业中拍摄的柳珊瑚第72次下潜作业中拍摄的透明海绵          图片均由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提供。(原标题:《“蛟龙”眼中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