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聚焦“基因编辑婴儿”案件科研幌子难掩非法行医事实

备受社会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贺建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张仁礼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覃金洲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贺建奎等人是如何在科研创新的幌子下,行非法行医之实?他们恶意逃避监管的行为,受到了怎样的制裁?在鼓励科研创新和依法监管之间,案件有哪些警示意义?新华社记者旁听了宣判,并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法学专家和医学、科技专家。 被告人为何要制造“基因编辑婴儿”?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对外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此事引起中国医学与科研界的普遍震惊与强烈谴责。广东省立即成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展开调查。 2019年7月31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向南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鉴于案件涉及个人隐私,1......阅读全文

全新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研究领域巨变

   美国旧金山格莱斯顿研究所遗传学家Bruce Conklin一直试图找到DNA变异如何影响不同的人类疾病,但使用的工具有些笨重。当他研究来自病人的细胞时,很难知道哪个序列对疾病来说很重要,哪些只是背景噪音。同时,将突变植入细胞是一项昂贵且费力的工作。  2012年,他通过阅读了解到一项最新发表的

生物学新利器是把双刃剑

  美国旧金山格莱斯顿研究所遗传学家Bruce Conklin一直试图找到DNA变异如何影响不同的人类疾病,但使用的工具有些笨重。当他研究来自病人的细胞时,很难知道哪个序列对疾病来说很重要,哪些只是背景噪音。同时,将突变植入细胞是一项昂贵且费力的工作。  2012年,他通过阅读了解到一项最新发表的、

Natureasia聚焦:CRISPR/Cas研究进展Top20

  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系统,其以消灭外来的质体或者噬菌体并在自身基因组中留下外来基因片段作为“记忆”。  CRISPR/Cas系统全名为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六部门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

访谈:用好基因编辑这把“剪刀”

   近两三年来,基因编辑几乎“承包”了医学热点,它像风暴一样席卷着细菌、酵母、动植物乃至人类胚胎等几乎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公众既对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强大功能感到惊讶,又因这把“剪刀”指向人类胚胎而担忧。基因编辑能否用在人类生殖细胞上,是其伦理争议中最为激烈的话题。  访谈嘉宾:  全国人大代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这是《自然》选出的在今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今年的名单突显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天文学,生殖生物学和少数族裔在科学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写编辑表示,“

两会期间,三个科技热词,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大会堂内,响起几十次掌声。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领域有很多新提法:“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还有“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本报记者查阅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盘点11个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标签”:DNA首当其冲

  不管两个人看起来有多么相像,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人。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为我们梳理出了11个让人与众不同的特征。   看看你周围的人,你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他们之间是多么的不同。他们的脸、身体、言行举止以及个性似乎都举世无双。   整个人类社会当然也是如此。目前大约有70亿人生活

基因剪刀”剪不断伦理“纠缠”

  8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将一篇论文公之于众: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宫前的人类胚胎中的、与遗传性心脏疾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有关的基因变异。  尽管已过去一周,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篇论文引发的余波在韩国仍未平复,韩国各界的讨论依然活跃。  韩国是“主

“基因剪刀”剪不断伦理“纠缠”

  8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将一篇论文公之于众: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宫前的人类胚胎中的、与遗传性心脏疾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有关的基因变异。  尽管已过去一周,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篇论文引发的余波在韩国仍未平复,韩国各界的讨论依然活跃。  韩国是“主

2016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数千年来,人类依靠直觉去探索世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结果仍然是真理大过谬误。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发生剧变:人工智能刷新着超越人类的成绩、引力波将带来天文学革命、基因编辑让设计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计算机虎视眈眈地要推翻50年来的经典运作方式……这

饶毅演讲:基因编辑带来什么危机?

  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带来的安全危机  为什么需要格外担心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这不是人文关怀,而是严谨的科学问题。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带来的危害  1) 个体选择不能强加于人类社会。因为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后,被编辑的个人会和其他人婚配,其后代也会带有编辑后的基因。因此,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影响就不限于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搅局者”,将给生命科学带来巨变

  3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Gladstone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的遗传学家Bruce Conklin想到了一个能够改变他们实验室工作流程的新办法。Conklin的研究方向是DNA变异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但

Nature: 抗体正在误导科学界

  1994年到2011年间,《比较神经学》(Comparative Neurology)期刊的主编Clifford Saper经常看到一大堆利用抗体标记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位置的论文。2000年前后,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领域大受欢迎,但结果令人不安。这提醒了Clifford Saper一个事实:抗体正在

基因测序让“孤儿病”不再孤独无依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由于单病种人群发病率低、病例分散等特点,长久以来罕见病研究处于医学研究的荒漠地带,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导致许多罕见病患者不得不面临无法获得明确、及时的诊断亦或即使诊断明确却无药可医的两难境地。解决罕见病患者诊断难、治疗难的问题不仅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社会发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十年记: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

  在2006年6月,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教授在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的年会上提出了“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这一概念,震惊四座。大家都不相信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细胞,但是当时一起参会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位生物学家Rudolf Jaenisch对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

第二届中国国际免疫&基因治疗将于北京盛大重启

  由美澳中院士领衔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免疫&基因治疗将于北京盛大重启  新兴前沿疗法如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正在世界范围内改变着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见病等难治之症的未来,也必将随着新药的上市,在中国遭遇“井喷式”的发展。随着2018年国产PD-1/L1抗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相继上市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盘点国内5家基因疗法初创公司

  基因治疗正在开始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利器,潜力巨大。随着美国几款基因疗法的上市,全球基因疗法不断取得突破,国内也正在涌现一批聚焦基因疗法的创新公司。有不完全统计数据称,目前中国涉及病毒转载和基因编辑的企业有20多家,但大多数以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主,真正开发基因疗法的创业者还很少。本文仅盘点几家颇受关

新一代测序将如何改变法医基因组学

  Bruce Budowle博士是北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NTHSC)应用遗传学研究所的执行主任。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致力于完善遗传学方法的知名科学家,以增强几个研究领域,包括法医DNA。在UNTHSC的法医科学项目(全美只有14个)

美《科学家》杂志评选出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创新产品

  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家》(The Scientist)是一份在生命科学方面被广大读者认可,并受业界尊敬的月刊杂志。该杂志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科研成果发布等多方面的报道。每年年底,该杂志都会颁发生命科学相关的十大创新产品奖项。  近日,《科学家》公布了其评选的2

基因编辑培育出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

  从南方医科大学获悉,该校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团队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猪,同时敲除了与免疫相关的基因,这标志着自主构筑的基于小型猪受精卵制备基因修饰猪的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纯白藏猪的先例。  藏猪作为我国独有的高原特殊品种,全

解读“露娜姐妹”面临的风险 两个中国女孩,全人类的难题

  “露露”“娜娜”,两个有着可爱乳名的女孩,然而她们的出生,不仅在全球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更向全人类提出了一系列近乎无解的难题。  11月27日,记者采访到中科院动物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研究员。他从技术角度,全面解释了基因编辑婴儿为何是一场不该上演的疯狂。图片来源于网络  “披露的信

中国自主研发的法医DNA检测平台投入使用

陈力在生产车间向记者介绍法医DNA检测平台的生产情况   12月3日,“GA118-16A型”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在福建省福州市正式发布。这一检测平台打破了多年来外国公司在此领域的技术垄断,在打击犯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该检测平台的幕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研发

基因测序公司误诊引发命案,NGS诊断标准化该何去何从?

  2007年,美国最大的分子诊断公司Quest Diagnostics子公司——Athena Diagnostics 给患儿Christian Millare进行了SCN1A基因突变检测。2008年5月1日,两岁的Christian疾病发作并不幸去世。此后死亡患儿母亲Amy Williams 通过

贺建奎之后,世界准备好了迎接基因编辑婴儿了吗?

  25岁的杰夫·卡罗尔(Jeff Carroll)在刚结婚6个月后,和妻子决定不要孩子了。因为他刚刚得知自己携带亨廷顿症的基因突变,这种遗传性疾病,会摧毁大脑和神经系统,最终往往导致死亡。他的母亲在四年前发病,他知道这个病迟早也会在自己身上爆发。  亨廷顿症(Huntington's di

伦理学家邱仁宗:我们应从“基因编辑婴儿”中反思什么

   11月27日,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仁宗在发言中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予以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远远低于我们能够接受的底线,也是最不道德的。”  那么,法律法规在伦理监管中如何发挥作用?当前的伦理监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