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头条:不同寻常的再生能力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非洲小型动物具有不同寻常的再生受损组织的能力,将有可能激励再生医学的新研究。 多年来生物学们一直对蝾螈的四肢再生能力展开研究。然而两栖类动物的生物学与人类生物学非常的不同,因此实验室中从蝾螈处获得的经验难以转化为对人类的医学治疗。发表在9月27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描述了一种哺乳动物能够在损伤后再生出新的身体组织。这种非洲刺毛鼠(spiny mouse)可能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一种新模型。 “就像蝾螈再生出丢失给捕食者的四肢一样,这种非洲刺毛鼠似乎再生出了耳组织。皮肤、毛囊、软骨――一切都回来了,”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Ashley W. Seifert说。 他说这种情况不存在于其他哺乳动物中。通常它们会形成瘢痕组织来填补创伤造成的缺口。 这种刺毛鼠也可以在身体上再生组织,但没有像在耳朵中那样完全。“在它们的背上,刺毛鼠再生......阅读全文

最新综述:光遗传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

  核心刊物”栏目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

揭示哺乳动物温度感知元件TRPV1的热失活分子机制

  TRPV1是哺乳动物重要的温度感知元件,可以被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激活。然而TRPV1高温激活后会迅速发生高温介导的失活。由于TRPV1热失活和热激活两个变构过程紧密偶联,难以有效对TRPV1热失活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进而无从得知其在哺乳动物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为揭示哺乳动物TRPV1热失活的

国际学者聚焦“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新证据”

2018年6月6日~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专业委员会支持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而哺乳动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的模块式演化与分离研究获进展

   模块演化,是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脊椎动物的前肢就是一个同源模块演化的例子,可以进化成翅膀、鳍或人类的手,但并不影响其它部分,如后肢的形态及功能。但是哺乳动物的下颌和听骨,似乎并不走“寻常路”。  12月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1.24亿年前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

PloS Genetics:肌肉中的蛋白相互作用或与寿命有关

  布朗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了一连串包括从胰岛素到肌肉中蛋白降解的复杂分子事件,这些事件能显著减少果蝇的寿命。这项发表在11月7日Plos Genetics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可能适用于不同物种,表明了哺乳动物蛋白激活素是这个过程的主要罪魁祸首。   果蝇非常的短命,但是,对所有动物衰老生物学感

国际团队新发现的化石显示:远古哺乳动物会滑翔

   在现代哺乳动物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们能在空中滑翔,比如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东南亚的鼯猴、澳洲的有袋飞鼠,这在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上是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那么,这种特征最早又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距今约1.6亿年的

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其在后基因组...(六)

3.1. 植物生理学SIET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在该技术的诞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可能与植物细胞外的细胞壁对向膜片钳这样的技术来讲操作较为困难有关。而利用SIET特有的非损伤性特点,可以在不对细胞、组织甚至器官造成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测知离子分子的运输情况。正是意识到SIET的这一优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于吉红   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于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多个国际杂志的国

于军:从基因组生物学到精准医学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10周年。选择2003年结束这个计划是为了纪念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两位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而沃森博士正是这个宏大计划早期的实际推动者之一。   科学界往往以重要人物和他们的重要科学发现及技术发明为里程碑。基因组学应属于分子生物学范畴,其学科的真

于军:从基因组生物学到精准医学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10周年。选择2003年结束这个计划是为了纪念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两位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而沃森博士正是这个宏大计划早期的实际推动者之一。   科学界往往以重要人物和他们的重要科学发现及技术发明为里程碑。基因组学应属于分子生物学范畴,其学科的真

两位华人教授最新Cell介绍新技术 胚胎干细胞中的核小体

  高等生物的细胞核负责储存基因组DNA,这些DNA环绕着由四种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形成碟状的核小体结构。核小体的组织影响了基因活性,因此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新研发的化学生物学方法,为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小体如何介导基因调控提供了一

两位华人教授最新Cell介绍新技术 胚胎干细胞中的核小体

高等生物的细胞核负责储存基因组DNA,这些DNA环绕着由四种组蛋白组成的八聚体,形成碟状的核小体结构。核小体的组织影响了基因活性,因此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新研发的化学生物学方法,为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小体如何介导基因调控提供了一个宝贵的

张锋参与Cell发布CRISPR重要新成果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都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高通量的靶向基因编辑,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标志着遗传筛查一个重大的突破。  现在,来自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筛查技术应用于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研究了PAMPs触发的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通过综合分析基因敲除结果及蛋

张锋参与Cell发布CRISPR重要新成果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都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高通量的靶向基因编辑,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标志着遗传筛查一个重大的突破。  现在,来自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筛查技术应用于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研究了PAMPs触发的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通过综合分析基因敲除结果及蛋白

我国揭示蝙蝠STING蛋白突变是其携带致命病毒的原因之一

  蝙蝠作为第二大类哺乳动物,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蝙蝠是唯一能够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它是许多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如埃博拉病毒,SARS冠状病毒,尼帕病毒等;蝙蝠寿命普遍很长,如4-8g体重的布氏鼠耳蝠(Myotis brandtii),寿命能达到40年。之前的研究显示:蝙蝠的DNA损伤

同济大学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揭示了人类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遗传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薛志刚(Zhigang Xue)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的刘嘉茵(Jia-yin Liu)教

Nature:中国学者揭示早期胚胎遗传程序

  日前,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揭示了人类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遗传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薛志刚(Zhigang Xue)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的刘嘉茵(Jia-yi

武汉病毒所在蝙蝠飞行和免疫适应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由5个国家9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解析了2种蝙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2种蝙蝠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国的小蝙蝠大卫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结果提供了蝙蝠飞行、免疫系统及其它独特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进化的生物信息学证据。相关成果发

病毒所蝙蝠飞行和免疫适应进化基因组学获进展

  近期,由5个国家9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解析了2种蝙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2种蝙蝠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国的小蝙蝠大卫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结果提供了蝙蝠飞行、免疫系统及其它独特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进化的生物信息学证据。相关成果发

武汉病毒所蝙蝠飞行和免疫适应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由5个国家9个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解析了2种蝙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2种蝙蝠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大蝙蝠狐蝠(Pteropus.alecto)和中国的小蝙蝠大卫鼠耳蝠(Myotis.davidii)。分析结果提供了蝙蝠飞行、免疫系统及其它独特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进化的生物信息学

与CRISPR旗鼓相当的新一代RNAi

  基因筛选是经典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可以鉴定在某一生物学过程中起作用的基因。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筛选一般是在RNA干扰(RNAi)的基础上进行的。  1998年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两位科学家首次在线虫中证明了RNAi的存在,他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01年马普

小鼠超数排卵及附植前不同发育阶段胚胎采集与结构观察

哺乳动物附植前胚胎是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及动物细胞与胚胎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1)研究哺乳动物的生殖结构(2)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干预的影响(3)遗传病的诊断。显微镜观察法实验方法原理小鼠体内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是在输卵管壶腹部进行。小鼠第一次卵裂在受精后18~24小时;以后每隔12小时左右分裂一次。根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登顶三大学术杂志

  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单细胞测序的火热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发育生物学作为生命基本过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单细胞测序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突飞猛进的助推器。在这300多个日夜里,科学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发育生物学的成果跟单细胞技术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登顶三大学术杂志

  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单细胞测序的火热充分展示了该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发育生物学作为生命基本过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单细胞测序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突飞猛进的助推器。在这300多个日夜里,科学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发育生物学的成果跟单细胞技术

科学家解密现生哺乳动物共同祖先染色体

近日,中外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构建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现生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 这项成果是以该研究团队获得的鸭嘴兽、针鼹等哺乳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在比较了人、有袋类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等多种动物的基因组数据后,最终追根溯源,获得了距今大约1.8亿年前的早期

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存在新型长非编码RNA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类全新内含子来源的长非编码RNA的产生机制,及其参与剪接调控的重要功能。今天,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以封面故事发表了他们的相关研究论文。   据介绍,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都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一般认

特殊RNA或是小胖威利症元凶沪科学家找出可能病因

  婴儿期容易发烧、进食无节制,长大后智力低下、不育――每1.5万人中就可能出现1个患者的染色体疾病小胖威利症,病因何在?这个困扰了医学界多年的问题,最近有了新进展。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陈玲玲研究员带领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长非编码RNA,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RNA的缺失,很可能就

没爸爸也可以生孩子:单性生殖奥秘

  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一条名为Thelma的雌性蟒蛇,它身长达到6米,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动物园独自生活了4年,从未与任何雄性同类接触过。然而,它产下了61枚卵,并孵出了6个健康的后代。难道它是在许多年以前与某条雄性蟒蛇交配过,然后将其精子储存起来了?  遗传学检测很快给出了答案:Thel

《科学》:突破显微镜的局限 这套系统能看清体内基因表达

  今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一篇值得关注的论文。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超声成像系统。它能够在活体动物中,让科学家们亲眼看到基因的表达。尽管这项技术目前还较为初步,但可以想象,一旦发展成熟,它将能给多种疾病的检测带来突破。  事实上,过去的科学家们早已开发出了许多检测基因表

专访清华大学谢震:人工合成基因线路技术在Nature子刊发表

  2015年2月2日,《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谢震课题组与麻省理工学院Ron Weiss课题组共同完成的题为“Modular construction of mammalian gene c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