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驳斥雌雄异株是进化死胡同的假说

本报讯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教授张奠湘指导学生邓小芳、陈湜、段婷婷历时14年,完成了对玉叶金花属植物繁育系统进化研究,驳斥了雌雄异株是“进化死胡同”的假说。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期刊上。 雌雄异株.jpg 雌雄异株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其物种数目仅占有花植物的7%~8%。由于雌雄异株分支经常处于系统发育树的顶端,且其雌雄同株的姐妹类群物种相对较少,因此,雌雄异株一直被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是“进化的死胡同”。 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是重要的园艺植物资源。研究组通过全面的物种采样(70%以上种类),基于8个叶绿体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型花柱是玉叶金花属的原始繁育系统类型;二型花柱进化到雌雄异株、单型短柱花、单型长柱花;雌雄异株4次独立从二型花柱起源,并两次逆转到两性同型花;雌雄异株和攀援木本是显著相关的,然而仅雌雄异株与快速分化的物种分化率相关,攀援木本......阅读全文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驳斥雌雄异株是进化死胡同的假说

  本报讯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教授张奠湘指导学生邓小芳、陈湜、段婷婷历时14年,完成了对玉叶金花属植物繁育系统进化研究,驳斥了雌雄异株是“进化死胡同”的假说。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期刊上。   雌雄异株.jpg   雌雄异株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其物种数目仅占有花植

我国揭示雌雄异株繁育系统进化系统

  自从达尔文以来,雌雄异株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虽然雌雄异株在有花植物各大分支广泛分布,但其物种数目仅占有花植物的7-8%。由于雌雄异株分支经常处于系统发育树的顶端,且相对其雌雄同株的姐妹类群物种相对少,因此,雌雄异株一直被进化生物学家认为是“进化的死胡同”。  茜草科玉叶金花属(M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饱和假说研究获进展

  日前,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莫江明指导下,该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陈浩博士发现“氮饱和假说”理论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机能生态学》。  “氮饱和假说”理论认为,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和的时候,持续的氮添加将会导致土壤NO3-淋失、N2O 排放及氮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增

华南植物园新研究发现柱高二态可以直接进化为雌雄异株

    玉叶金花  在自然界里,多数植物为雌雄同株,植物具有纷繁复杂的机制以避免自交或促进异交,雌雄异位就是其中一种机制。柱高二态是被子植物中特殊的花内雌雄异位的一种类型,指的一个居群类存在两种花型植株,它们的花柱高度显著不同但花药高度却接近。柱高二态现象并不普遍,其中茜草科是被子植

华南植物园二型花柱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从异花授粉向自花授粉的转变是植物交配系统的进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异花授粉为主的二型花柱多态性向自花授粉为主的同型花柱的进化是该转变的代表。这种交配系统的转变对种群的繁殖生态、谱系地理、群体遗传和进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报春花属植物以中国西南山地为现代分布中心,历来是研究二型花柱进化的模式植物。其中,

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转变基因组效应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38.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明团队以苦苣苔科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为对象,研究揭示了濒危植物报春苣苔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的基因

共进化假说介绍

共进化假说提出传统的密码是从原始的简单密码进化而来,密码子的进化与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进化是并列的。主要证据是这个原始的密码可能是由64个密码子通过高度简并只编码少量的氨基酸,而后的进化中,那些来自相关合成路径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氨基酸却具有相似的密码子,表明密码子的进化与氨基酸生物合成具有密切相关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相关研究日前分别发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态学》上。  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研究人员利用其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新的鸟类传粉植物红花荷

新发现的鸟类传粉植物——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诗人有诗人浪漫的回答。但对于传粉生物学家来说,答案很明确,植物在招引传粉动物。  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传粉生物学家发现,作为对不同类型传粉媒介的适应,植物进化出一系列的花部性状,如风媒传粉

科学家发现肉豆蔻科植物合生雄蕊柱的起源变异大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阳桂芳博士生在导师徐凤霞研究员指导下,对肉豆蔻科代表种的合生雄蕊柱发育及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科合生雄蕊柱的起源变异大。相关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学》。  基部被子植物肉豆蔻科隶属于木兰目,其花单性,雌雄异株。其雄蕊数量变异大,

华南植物园对榕树与传粉昆虫共生体系研究获重要进展

  榕属(Ficus)植物统称为榕树,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750种。榕树和榕小蜂组成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联系最密切的互利共生系统,雌性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衍和栖息的场所,这种协同关系已延续了几千万年,是人们研究生物协同进化规律和进化历史的完美范例。   

肇庆学院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洽商共建合作

  8月28日,肇庆学院校长吴业春率该院考察团,会同肇庆市科技局、肇庆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一行12人,访问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就有关共建合作工作进行了洽商。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魏平、闫俊华、叶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任海对考察团吴业春一行来访表示热烈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柑橘保鲜技术获美国ZL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段学武、蒋跃明等完成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据悉,该发明的柑橘保鲜剂能明显抑制沙糖橘等柑橘类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发生。    柑橘采后呼吸代谢旺盛,导致营养与风味品质迅速下降。目前,控制沙糖橘果实

关于密码子的共进化假说

  共进化假说提出传统的密码是从原始的简单密码进化而来,密码子的进化与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进化是并列的。主要证据是这个原始的密码可能是由64个密码子通过高度简并只编码少量的氨基酸,而后的进化中,那些来自相关合成路径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氨基酸却具有相似的密码子,表明密码子的进化与氨基酸生物合成具有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与生物分类项目”通过验收

  项目评审会现场  8月20日,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主持召开了由华南植物园承担的植物园与生物分类学研究项目(共7项)验收会。专家组听取了7个项目的工作总结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疑与答辩,一致认为,华南植物园承担的7个项目已完成任务书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项目验

猕猴桃网状进化与杂交物种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果树植物。除了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驯化育种利用的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var.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 chinensis var. deliciosa)两个类群外,猕猴桃属植物还包括其他50多个物种共计约76个分类单元。该属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兜兰试管繁殖技术世界领先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兜兰试管繁殖研究获得一系列进展。该园科学家发表在《生物技术评论》的研究论文,全面综述了兜兰属植物试管繁殖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对兜兰试管繁殖存在的问题和兜兰产业化提出了建议。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过度采挖,兜兰被视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目前,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通过斑马鱼快速检测水源毒性

  近期,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陈峰完成的“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ZL授权。  据介绍,对日益恶化的水源污染问题,自来水厂所采取的方式是加入大量超过标准的氯(漂白粉)来消毒杀菌。加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的各种病菌,但它一旦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会产生大量如三氯甲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建立闭鞘姜科新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夏念和团队,建立了一新属——地莴笋花属(Parahellenia N.H. Xia, Juan Chen, L.Y. Zeng & S.Jin Zeng, gen. nov.)以放置莴笋花属花序基生的成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多样性》(Plant D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繁育出优质奇楠沉香种苗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宋君等完成的“一种奇楠沉香优质种苗快速繁殖方法”获国家发明ZL授权。通过该方法繁育出的优质奇楠沉香种苗可满足市场需要,也有利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奇楠沉香是一种名贵的木材树种,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地。但无限制的采挖使其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

李志刚视察华南植物园

  6月9日,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组长、中科院党组成员李志刚视察华南植物园。  中科院巡视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晓光首先向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反馈了院巡视组于4月14日至18日对华南植物园党政领导班子巡视的基本情况,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党委书记、副主任任海等针对反馈意见作了表态和发言

华南植物园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化学资源生物学研究组科研人员从一株Acremonium persicinum SC0105真菌代谢产物中获得了7个具有新骨架结构的acremine类二聚体化合物(Bisacremines A-G),并提出了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活性试验发现化合物Bisacremine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明豇豆护色保鲜新方法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豇豆别名长荚豆、长豆角、粉豆等。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夏、秋旺季豇豆供过于求,造成大量堆积、滞销,价格低廉。因此,贮运保鲜问题成为制约豇豆生产、运输、销售的瓶颈。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包括:选择晴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冠酮甘素获国家发明ZL

  记者近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员谭建文等完成的一种植物防御诱导剂冠酮甘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与其周围病原微生物或昆虫有着长期协同的进化关系,经过千百万年的协同进化和自然选择,植物大多形成了自身防卫机制系统。如果能有效利用和发挥植物自身潜在的防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建立中国竹类一新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42.shtm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覃俏梅和童毅华在研究员夏念和的指导下,发表了中国竹类一新属——华赤竹属。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分类单元》。 赤竹属是青篱竹亚族的一个小属,其主要特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森林土壤缓冲酸沉降机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江军,在研究员王应平、闫俊华的共同指导下,发现了南亚热带严重酸化的森林土壤缓冲酸沉降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化学地质学》上。  长期高强度的酸沉降已使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严重酸化。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林土壤pH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处于演替后期

《生态学》-冯玉龙等-外来植物入侵新假说

生物入侵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侵种的扩散严重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林牧业生产。研究外来植物的入侵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对外来种进行风险评估,对入侵种进行早期预测、限制其传播、科学地管理与防治等。然而,目前有关生物入侵的理论和假说还不能说

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植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高地

  大城有名园,7月11日,国家植物园体系迎来了“新成员”。当天,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国已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为什么选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承载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这一重要使命?华南国家植物园有怎样的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从哪

华南植物园关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取得进展

  CO2、CH4和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源是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机理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为详细了解华南地区大面积人工林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李海防博士在夏汉平研究员和傅声雷研究员的指导下,系统开展了林下灌草剔除和固氮植物添加对

华南植物园传粉生物学研究获新成果

    对大多数的开花植物来说,需要将一朵花里面的花粉搬运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才有可能完成雌雄交配,并产生后代,而搬运花粉的任务,多数情况下需要动物来完成。在动物协助植物传粉的同时,多数植物为动物提供花粉、花蜜等作为报酬。也有一些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产卵场所,如榕树、丝兰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