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斑马鱼模型对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应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成都大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食品Top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中科院JCR一区,影响因子7.862)上发表题为“Recent development in zebrafish model for bioactivit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的综述论文,全面综述了斑马鱼模型在对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与人体健康机理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甘人友博士与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耿放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 斑马鱼是一种淡水鱼,无论在水族馆还是实验室都很受欢迎。天然产物包含植物及其提取物,藻类,益生菌等,这些物质具有多种健康功效。人们对基于天然产物......阅读全文

斑马鱼模型对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应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成都大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食品Top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中科院JCR一区,影响因子7.862)上发表题为“Recent d

斑马鱼人类疾病模型的构建

  斑马鱼是唯一的经过大规模遗传筛选的脊椎动物物种。许多斑马鱼的哺乳动物同源基因已经被克隆,并且发现有相似的功能,证实了斑马鱼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可行性。通过Tol2转座子技术、基因突变(插入诱变、ENU化学诱变)、基因敲除(TALEN,CRISPER)等技术,构建在特点靶点标记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品系及

通过研究斑马鱼来揭示视网膜生物钟活性

昼夜节律和视网膜生物钟人类以及许多其他动物体,睡眠-清醒循环以及其他的生物节律过程是由内源性振荡器-生物钟所调节的。生物钟受一系列基因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因是否有光照所微调,从而使得每日的生物节律适应于日夜循环交替。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生物钟母钟(主要的控制因子)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然而它并非每日

斑马鱼

一、概述斑马鱼是生长在印度、巴基斯坦淡水河流中的一种硬骨鱼(鲤鱼),成年鱼全身仅长4-5厘米,因全身横向分布着一道一道褐色的斑马线而得名。斑马鱼很容易在实验室饲养,一般3个月就可以达到生殖成熟期,雌鱼每次产卵200枚左右,一生可产卵数千枚,斑马鱼所产之卵经24小时即可胚胎发育成熟,仔鱼期只有1个月。

使用人类疾病模型生物斑马鱼的高通量成像实验

为什么使用斑马鱼进行筛选? 目前,基于斑马鱼的筛选由于花费,通量和伦理原因作为一种哺乳动物筛选的替代受到欢迎。斑马鱼由于其与人类的高度生物相似性,成为一种有用的药物开发模型。在个体学和器官形成研究中体现了其主要器官系统与人类极其相似,且斑马鱼和人类的相似度高达 70 - 80%。斑马鱼由于其繁殖力强

斑马鱼模型有助研发关节炎新疗法

  你相信么,鱼也会患上关节炎!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地球上早期出现的硬骨鱼很容易患上关节炎。研究人员表示,对鱼类关节炎患病机制的研究,或许会加速人类关节炎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研究进程。   长有四肢的骨脊椎动物,如人类,都是从肉鳍类鱼进化而来。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为更适应生存环境,陆

Micro CT在斑马鱼为模型的骨骼研究上的应用

Micro CT在斑马鱼为模型的骨骼研究上的应用

模式动物斑马鱼模型助力揭示血管生成调控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378.shtm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杨小骏团队联合大连医科大学教授杨庆凯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模型阐明了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调节及作用机制,有

斑马鱼出生就识数!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斑马鱼幼鱼在孵化后96小时里可以识别不同数量的黑条,研究者表示这一发现表明数字能力可能在新生斑马鱼中是与生俱来的。相关研究3月24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  过去的研究表明,人类新生儿和新孵化的孔雀鱼、小鸡(孵化时脑已经高度发育的物种)具有数学能力。但在此之前,人们对新生时处

斑马鱼显微CT实验

斑马鱼作为传统的脊椎动物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和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斑马鱼全基因已经完全清楚,与人类基因组有85%同源性,这意味着在斑马鱼身上进行的实验,其结果很多都适用于人类。斑马鱼与其他实验常用动物相比,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长速率,并且其胚胎发育过程是在体外进行的,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

斑马鱼基础研究

近期,我们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献奖励申请,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编的注意,这2篇文章的内容都是斑马鱼研究相关的。我们都知道,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针对斑马鱼的抗体却非常少,我们不仅有一百多种斑马鱼抗体,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定制生产。下面来看看这2篇文章吧。01标题:Sa

中国科学家建立斑马鱼非感染性肠道炎症模型

   斑马鱼是肠道发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PI3P缺失导致上皮细胞连接破坏,最终招募中性粒细胞,发生急性炎症       北京时间7月6日17时,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

斑马鱼胚胎细胞的培养

成纤维细胞饲养层 原代培养 细胞系             实验方法原理 通过用链酶蛋白酶除去绒毛膜、用添加成分的 FGF 培养液培养细胞和采用不同的胰蛋白酶消化

斑马鱼胚胎DNA的制备

材料和试剂1.        蛋白酶K(罗氏03115836001)2.        1M的Tris,pH值8.33.        氯化钾4.        吐温20(10%,EMD4 biosciences,655207)5.        NP40(10%,Merck,492018)设备1.

转基因斑马鱼的构建

实验概要本实验对斑马鱼导入含 EGFP的质粒,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表达情况,在斑马鱼体内,绿色荧光蛋白从原肠胚到出苗期均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主要试剂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pEGFP-N2载体、E.coli主要设备试管、试管架、可调式微量加样器、电泳仪、电泳槽、染色缸、42℃恒温水浴箱

斑马鱼基因编辑技术介绍

斑马鱼又叫蓝条鱼,因为其体表有暗蓝色和银色的类似于斑马一样的条纹而命名。斑马鱼属于鲤科鱼类,同属鲤科的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鲤鱼、鲫鱼等。斑马鱼的体型较小,成鱼体长约4-6厘米,而且成鱼常年产卵且产卵量大,可达300-1000粒,还是体外受精并发育,因此十分适合进行实验室的大规模养殖与筛选。斑马鱼这种原

利用斑马鱼模型首次揭示干扰素λ受体突变导致临床遗...

利用斑马鱼模型首次揭示干扰素λ受体突变导致临床遗传性耳聋2月16日(正月初一),国际医学遗传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研究人员在斑马鱼中构建出一种肠道炎症模型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晓东研究团队关于斑马鱼研究的最新成果“Deficiency in class III PI3-kinase confers postnatal lethality with

中科院在斑马鱼中构建出一种肠道炎症模型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舒晓东团队利用斑马鱼突变体模拟了炎症性肠病的部分表型,结合体外细胞3D培养结果解释了其发病机制,并且在斑马鱼中构建出一种肠道炎症模型。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两种pik3c3突变品系。通过组织学、分子生物学

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 研究胚胎发育早期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生物体遇到药物或化学污染物入侵时,它会应激性地提高自身转化及外排能力,从而尽快将外源物降解或排出体外,从而实现自我保护,这一作用也被称作生物体的外源物抵御作用。由于该作用决定了药物或污染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影响了药物药效或化学污染物毒性的发生,因而受到药物学及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斑马鱼模型首次揭示干扰素λ受体突变导致遗传性耳聋

  2月16日(正月初一),国际医学遗传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i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斑马鱼模型揭示干扰素λ受体突变导致临床遗传性耳聋

  2月16日(正月初一),国际医学遗传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的科研成果“Mutation of IFNLR1, an interferon lambda receptor 1, i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斑马鱼色素细胞如何形成条带

  一项研究发现,斑马鱼的特征条带反映了这种动物的皮肤上的色素细胞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科研人员长久以来就注意到了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重现动物界的许多特征条带和斑点,动物图案背后的生物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过程,Hiroaki Yamanaka 和Shigeru

香港研发生物感应预警系统 利用斑马鱼查水质

斑马鱼对污水高灵敏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食水水质关乎市民健康,为加强快速和预防性监测的能力,香港水务署早前研发生物感应预警系统,利用斑马鱼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作24小时监测和预警,并透过发光菌进行快速毒性检测,60分钟内可甄别逾1,000种水中有害物质,每次成本亦只需50元(港币 下同)。

武汉研究斑马鱼揭示器官再生之谜

  身长约4厘米,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 基因与人类的相似度达87% 心脏能再生 约2000种人类疾病能出现在其身上 胚胎在体外发育,且完全透明 一种经济实惠的实验动物,一对斑马鱼一次可生产300只“鱼宝宝”   “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相似度高达87%,人类无法长出第二个心脏,而斑马鱼的心脏却能再生

定向基因编辑改写斑马鱼的DNA

  斑马鱼是基因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现在科学家可以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定向的编辑。   据Nature近日报导,在对脊椎动物和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斑马鱼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它的卵是透明的,在体外孵化,它的繁殖周期很短,生长速度快,这些都意味着,很适合在生物生存的条件下对它的胚胎进行密切研究。而

斑马鱼造血干细胞生成机理

法国家日前通过对斑马鱼胚胎进行即时监控,发现了其造血的生成机理。这一成果为医学界研究白血病疗法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由法国国家中心和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采用即时成像对斑马鱼的胚胎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斑马鱼胚胎主动脉的部分内皮细胞先是发生卷曲,随后蜷缩成一团,

方案27.6 斑马鱼胚胎细胞的培养

成纤维细胞饲养层 原代培养 细胞系             实验方法原理 通过用链酶蛋白酶除去绒毛膜、用添加成分的 FGF 培养液培养细胞和采用不同的胰蛋白酶消化

解锁电鳗发电之谜,让斑马鱼发电

研究人员证实,他们发现的基因控制区只控制肌肉中钠通道基因的表达,而不控制其他组织。电鱼和电鳗一样,可以根据种类、性别、甚至个体来区分其他电鱼,这要归功于它们的电器官,它还允许它们传输和接收类似于鸟叫声的信息。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描述了微小的基因改变是

研究揭示斑马鱼“自我定位”神经回路

斑马鱼幼鱼能够弄清它们在哪里,去过哪里,以及如何回到原来的位置。幼体斑马鱼在被洋流推离航道后如何追踪自己的位置并导航呢?科学家发现,这与一种多区域的大脑回路有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 “我们研究了一种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斑马鱼幼鱼必须记住过去的位移,以准确地保持它们的位置,因为水流可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