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一)

Understand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control.了解ITP乃为征服ITP的第一步。 ——这是鄙人编写此文的主旨所在。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自身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idiopathic thrombocyt......阅读全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

严匡华北医硕士、中国协和医大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 Understand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control.了解ITP乃为征服ITP的第一步。 ——这是鄙人编写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一)

Understand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control.了解ITP乃为征服ITP的第一步。 ——这是鄙人编写此文的主旨所在。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二)

ITP的治疗有:(1)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是ITP的首选治疗药物。强的松片通常从1mg/kg/d开始,也可按等量换算的方法应用甲泼尼龙片。对于出血较重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一般应用7~10天血小板上升,2~4周达到高峰值,血小板稳定(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

检查1.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出血时期或反复多次出血之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减少,白细胞增高,网织红细胞于大出血后可增多。周围血中最主要的是改变是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以下,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血小板<50×109/L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CD-10:D69.3)    (二)诊断依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检查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中,骨髓相关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骨髓涂片检查和切片病理检查。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主要用来观察髓内细胞的形态。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明显,可检出无突起型巨核细胞。胞浆嗜碱性强,颗粒稀少,外形光滑。胞质出现空泡、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及治疗

诊断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有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4.一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①**治疗有效;②切脾治疗有效;③PAIg增多;④PAC3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1.保持安静。2.输新鲜血液或血小板适用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表现

1.血常规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2.外周血涂片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绝大多数患者血中有抗血小板抗体,主要为IgG。儿童多为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的一过性的血小板减少,为急性型。女性多慢性、反复发作,血小板持续降低,为慢性型,多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的女性。女:男约为4:1。该病见于小儿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