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的金属分子筛催化剂串联反应

近日,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团队受邀与日本富山大学Tsubaki教授、浙江科技学院邢闯博士合作发表了金属分子筛催化剂用于串联反应的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该体系应用于C1小分子催化转化过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当前,在“双碳”时代背景下,实现C1小分子的高效催化转化,可提升碳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燃料和化学品。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多种串联催化过程,以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分子筛耦合而成的双功能复合催化体系,可有效驱动该过程的高效进行,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该体系已普遍应用于CO或CO2加氢合成各种碳氢化合物,例如烯烃、芳烃和液体燃料,以及含氧化合物,例如甲醇、二甲醚、甲酸、和高级醇等反应过程。本综述以金属分子筛催化剂为基础的合成气串联催化过程为研究目标,对其近年来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总结,详细讨论了分子筛的拓扑结构、限域效应、孔道结构、配位环境等对特定产品选择性的调......阅读全文

碳分子筛是怎么制取的?

以煤为原料制取碳分子筛的方法有碳化法、气体活化法、碳沉积法和浸渍法。其中炭化法最为简单,但要制取高质量的碳分子筛必须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负载碳点的分子筛发光材料

  碳点(CDs)是一类新兴的碳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以及低毒、稳定和易制备等特点,在防伪、传感、生物成像、光电子和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分子筛材料作为载体负载CDs是避免固态CDs聚集的有效策略,这种主客体组装方法不仅保留了发光客体和分子筛载体的独特性质,而且有利于长余辉

碳分子筛的制取原料是什么?

以煤为原料制取碳分子筛的方法有碳化法、气体活化法、碳沉积法和浸渍法。其中炭化法最为简单,但要制取高质量的碳分子筛必须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碳分子筛的制取方法有哪些?

以煤为原料制取碳分子筛的方法有碳化法、气体活化法、碳沉积法和浸渍法。其中炭化法最为简单,但要制取高质量的碳分子筛必须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常用吸附剂介绍碳分子筛

碳分子筛实际上也是一种活性炭,它与一般的碳质吸附剂不同之处,在于其微孔孔径均匀地分布在一狭窄的范围内,微孔孔径大小与被分离的气体分子直径相当,微孔的比表面积一般占碳分子筛所有表面积的90%以上。碳分子筛的孔结构主要分布形式为:大孔直径与碳粒的外表面相通,过渡孔从大孔分支出来,微孔又从过渡孔分支出来。

大连化物所金属有机骨架分子筛膜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和李砚硕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分子筛膜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通讯形式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5483-154

去纠缠——迈向催化反应的高效精准之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38.shtm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于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

氮气发生器:膜分离or碳分子筛

氮气发生器作为实验室常用设备之一,作为氮气供气源,用途广泛。其中,对质谱和气相色谱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氮气发生器呢?膜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技术是现今氮气发生器的两种主要制氮技术。两种制氮技术各有特点和优势。膜分离技术压缩空气通过中空纤维膜,由于不同气体分子直径不同,当空气通过

碳分子筛主要应用于哪个领域?

碳分子筛在空气分离制取氮气领域已获得了成功,在其它气体分离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大连化物所超大孔分子筛合成工作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成果作为内封面文章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田志坚、张维萍、徐云鹏等研究员合作研究,采用离子热法合成出一种新型超大孔磷酸铝分子筛。结构解析和组成分析表明其为20元环超大孔的-CLO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孔径的结晶磷铝分子筛。这种新型分子筛以

去纠缠:迈向催化反应的高效精准之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30.shtm OXZEO双功能催化剂。大连化物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丹宁 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

去纠缠:迈向催化反应的高效精准之路

OXZEO双功能催化剂。大连化物所供图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高了,选择性就降低,此消彼长,无法兼顾。如何解开这种“纠缠”,破解“跷跷板”效应,实

大连化物所分子筛合成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由大连化物所田志坚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在分子筛合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结果发表于近期出版的《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08, 130: 8120-8121)。近年来,该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分子筛合成新方法和合成机理的研究,曾首次报道了微波促进的离子热合成分子筛(Ange

大连化物所硅铝分子筛可控后处理方法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温分子筛酸碱催化与精细化学品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黄声骏团队在硅铝分子筛性质可控调整研究中,首次实现了“脱铝”—“脱硅”过程的桥接。大连化物所硅铝分子筛可控后处理方法研究获进展  分子筛在现代石油炼制和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用途。调整分子筛的酸性、孔结构等性质是分子筛催化应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是一个聚氯乙烯(PVC)生产和消耗大国,2013年生产1529.5万吨,其中75%是由煤经电石法制得的乙炔再在氯化汞(HgCl2)催化剂作用下经过氢氯化反应过程生产而来。这一过程造成了大量的汞(俗称“水银”)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联合国2013年1月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

大连化物所纳米碳材料催化研究获进展

  采用廉价和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替代稀有的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实现重要能源和化工过程的高效转化是当今催化科学和化学化工研究的热点。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邓德会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纳米碳材料催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二维纳米碳材料(类石墨烯

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等揭示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焦峰副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并揭示了其对产物选择性的调控原理。  该团队于2016年提出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耦合的双功能OXZEO催化剂设计概念,实现了

双碳之路,还有多远要走?

气候变化研究涵盖的学科发生了变化,能源与燃料、绿色与可持续科技、环境工程和环境研究等新兴学科研究占比则持续上升。呈现出科技支撑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的趋势。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已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然而,我国是

减污降碳协同为“双碳”目标增效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减污、降碳该如何协同?哪些因素影响着减污降碳实践效果?在空气质量达标、“双碳”目标实现等多重压力,了解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厘清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

甲醇制烯烃第一个碳碳键生成的功臣沸石分子筛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邓风和徐君团队在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沸石分子筛的非骨架铝物种在第一个碳-碳(C-C)键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揭示了相关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  乙

大连化物所:发表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反应相关综述文章

  近日,大连化物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相关综述文章,阐述了MTO反应过程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提出基于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的调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MTO过程的优化和精确控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

数字化+双碳,施耐德如何实现“双转型”?

当下的产业界,数字化和低碳化转型正成为主流企业的共识。两者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寻求融合。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可信任、可追溯、可核查计量,而创新技术也在保证数据的采集、传输、留存和处理在各个环节的精准真实。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平衡经济效率和能源节约之间的关系?

碳分子筛制氮与采用中空纤维膜技术对比

  1、碳分子筛技术可实现自我净化,不仅有效去除杂质和碳氢化合物,而且得到的氮气纯度更高,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厂家气相用氮气发生器(因为纯度要求达到99.999%)全部采用碳分子筛技术而不是膜分离技术;  2、膜分离技术,根据不同气体在通过膜时的渗透属性不同,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来,但通过膜的压缩空气即

氮气发生器膜分离和碳分子筛的对比

 氮气发生器作为实验室常用设备之一,作为氮气供气源,用途广泛。其中,对质谱和气相色谱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氮气发生器呢?膜分离技术和变压吸附技术是现今氮气发生器的两种主要制氮技术。两种制氮技术各有特点和优势。膜分离技术压缩空气通过中空纤维膜,由于不同气体分子直径不同,当空气通

化物所根据OXZEO催化作用将碳资源转化为高值化学品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转化OXZEO反应活性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双功能催化剂金属氧化物表面配位不饱和金属位点对一氧化碳/氢气(CO/H2)的活化转化反应活性及路径的调控原理。  围绕OXZEO催化作用机制,科研人员

赋能“双碳”-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甚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也能发挥独特优势。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之下,低碳生物

大连化物所发表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反应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与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魏迎旭团队,发表了关于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的综述文章,阐述了MTO反应过程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提出了基于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的调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MTO过程的优化和精确控制面临的

大连化物所实现甲醇制烯烃失活催化剂积碳定向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叶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刘中民团队在甲醇制烯烃(MTO)失活催化剂再生研究中取得进展,实现了在高温下将失活SAPO-34催化剂中的积碳物种直接定向转化为活性烃池物种,提出了通过催化剂再生来调控MTO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全新

培养“双碳”人才,他们这样做

每年暑假,200余支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进行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百姓传播生态知识,带来生态理念。这个名为“美丽中国行”的常规活动,8年来共有近5000名研究生的足迹踏上了全国20多个省市。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