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邓稼先: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

今天(3日)是端午节,我们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感念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家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择日,神舟十四号即将升空,中国航天人正在为科技求索的新征程全力以赴。 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端午特别节目《上下求索家国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以身许国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先通过一张照片,走近为中国核武器研制沥尽心血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 这张照片定格的是1986年端午节后不久,邓稼先与杨振宁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此时的邓稼先因为癌症晚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邓稼先生前警卫员 游泽华:照片上的邓老,仔细看的话还能看到他嘴角上没有擦干净的血迹。我们看见他是在微笑,其实当时他病情严重,体内还在不断出血。 邓稼先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亲近的同学和好友。2021年,杨振宁在百岁生日的演讲中,讲述了一段他和邓稼先鲜为人知的往事。“但愿人长久,千......阅读全文

邓稼先逝世30周年:还原真实 才是最深的怀念

   2014年,一篇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章悄然流行,题目起得非常动人:《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文中写道:“整整28年,邓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妻子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  然而,这篇“深情款款”的文章却引发了争议。与邓稼先熟识的人,都称上述说法为“可笑的谬

我和“两弹一星”父辈:功勋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父亲朱光亚曾说过,他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核武器事业是他和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近日,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功勋厅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如此谈及他的父亲。当天,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共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过的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

吴中祥:科学网最勤奋的老人

  这位85岁的老人,从力学所离休之后,在科学网开设博客,自此笔耕不辍。他不仅记录下自己的日常思考,同时也转发、评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与网友共同讨论。   “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这是85岁的吴中祥给自己在科学网的博客起的名字。   从中科院力学所离休之后,吴中祥于2007年在科学网开设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是怎样的信念,让一代代爱国报国的知识分子写下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今天,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伟大事业,呼唤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矢志爱国奉献——一代代知识分子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用执着谱写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伟大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当年被两大国“卡脖子”,中国人靠什么造出了原子弹?

54年前的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震惊了世界,因为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最复杂的技术之一,只有美苏英法这四个大国掌握,也是它们最高的国际机密。对中国而言,已经不是“卡脖子”的问题了。  但是,在各种严密封锁之下,中国那些年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屠守锷院士逝世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屠守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屠守锷简介 屠守锷1917年12月

对话汪品先:科学家为啥不敢“红”?

  汤加火山爆发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去年发布的科普视频《海岛火山爆发竟然那么危险?》《海底火山爆发对我们有影响吗?》又迎来一波观看转发潮。    但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不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发布相关作品:“能讲的已经在过去的视频里讲了,我不会追热点,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  “我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通过认真学习会议精神,我们备受鼓舞、心潮澎湃,充分感受到了党中央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关心。”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项任务艰巨而光荣,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责无旁贷挑起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近日,中国科协召开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与会青年科技人才代表纷纷表

“00后”舞台上演绎科学大师 科学精神在话剧中薪火相传

  “在追寻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没有老师,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实事求是!人类就是不断在推翻和创新中发展,科学更是愈辩愈明,愈辩离真理愈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创作的话剧《大地之光》中的李四光说出这番话时,台下响起由衷的掌声。  10月20日,2018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