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电子传递的原理

对以吡啶核苷酸作为辅酶的脱氢酶来说,从底物中移动的氢原子也仅只有一个,其他是作为电子+H+,向吡啶辅酶传递。在呼吸作用中分子态氧,是通过细胞色素系统接受电子传递,与氢结合生成水。细胞色素间的氧化还原随着铁红血素的二价、三价的变化而进行电子传递。通常底物的氧化,是根据从底物到氧的多价酸电子传递来进行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吸链。伴随着能量转换的氧化还原因子序列。代谢的某些还原产物(如NADH2,三羧酸循环中形成的琥珀酸)能作为电子供体,经过这个链,把电子传递到分子氧(形成水)。沿着链的电子传递被认为形成了一个给予能量的状态和实体(本质不清楚),可用于许多需能过程。在真核系统中,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基本上由细胞色素类、泛醌、含硫的非血红素铁蛋白,两种黄素蛋白(NADH2-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组成。在细菌系统,不同种类的细菌,其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有很大差异,甚至生长在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种类也不尽相同,传递链局限于细胞膜上,包括一系......阅读全文

电子传递的原理

对以吡啶核苷酸作为辅酶的脱氢酶来说,从底物中移动的氢原子也仅只有一个,其他是作为电子+H+,向吡啶辅酶传递。在呼吸作用中分子态氧,是通过细胞色素系统接受电子传递,与氢结合生成水。细胞色素间的氧化还原随着铁红血素的二价、三价的变化而进行电子传递。通常底物的氧化,是根据从底物到氧的多价酸电子传递来进行的

电子传递的定义

电子传递,electron transfer,electron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移动。中文名电子传递外文名electron transfer释    义生物体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移动定    义氢的传递认为与电子传递无差别

电子传递有哪些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氧的传递、氢的传递和电子的传递,在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也有同样的类型。加氧酶(oxygenase)的场合即是氧的传递,但氢的传递则认为是电子和氢离子的转移,与电子传递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电子传递系统的基本概念

中文名称电子传递系统英文名称electron transfer system定  义线粒体内膜上组成电子传递链的各组分形成的结构系统。主要由NADH、黄素蛋白、辅酶Q及各种细胞色素组成,最后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将电子传到氧而与氢结合成水。植物光合电子传递则由两个光反应系统串联完成。其中也含有多种递电子体

光合电子传递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光合作用中,受光激发推动的电子从 H2 O到辅酶Ⅱ( NADP )的传递过程。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把能量聚集到反应中心——一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分子,引起电荷分离和光化学反应。一方面将水氧化,放出氧气;另一方面把电子传递给辅酶Ⅱ( NADP ),将它还原成 NADPH,其间经过一系列中间(电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原初反应使光系统的反应中心发生电荷分离,产生的高能电子推动着光合膜上的电子传递。电子传递的结果,一方面引起水的裂解放氧以及NADP+的还原;另一方面建立了跨膜的质子动力势,启动了光合磷酸化,形成ATP。这样就把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一、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一)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

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关系

三种光合磷酸化作用都与电子传递相偶联。如果在叶绿体体系中加入电子传递抑制剂,那么光合磷酸化就会停止;同样,在偶联磷酸化时,电子传递则会加快,所以在体系中加入磷酸化底物会促进电子的传递和氧的释放。磷酸化和电子传递的关系可用ATP/e2-或P/O来表示。ATP/e2-表示每对电子通过光合电子传递链而形成

研究发现新型细菌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25.shtm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丹麦、比利时及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的水环境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据悉,广东省科学院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基本内容

  所有能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生物都具有PSⅠ和PSⅡ两个光系统。光系统Ⅰ(PSⅠ)能被波长700 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光系统Ⅱ(PSⅡ)吸收高峰为波长680 nm处,又称P680。PSⅠ和PSⅡ通过电子传递链连接,并高度有序地排列在类囊体膜上,承担着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任务。  PSⅡ主要由PS

P700的氧化诱导小麦叶片围绕PSI的电子传递支路

放氧光合生物通过氧化光系统I(PSI)反应中心叶绿素P700可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 P700的氧化伴随着PSI中的电子流支路(AEF-1)的出现,AEF-1对于光合线性电子流(LEF)是无效的。为了表征AEF-1,我们通过测量暗区间弛豫动力学分析比较了小麦叶片二氧化碳(CO2)同化诱导期间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