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的研究历史介绍

人的冠状病毒在1965年已被分离出来,但人们目前对它们的认识相当有限。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鼻病毒是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人们首先发现鼻病毒与感冒有关,但是只有大约50%的感冒由鼻病毒引起。1965年,Tyrrell等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65年,Tyrrell与Bynoe利用胚胎的带有纤毛的气管组织首次培养出冠状病毒,此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如日冕般外围的冠状,因此被称为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1975......阅读全文

磷脂的研究历史

1812年,磷脂最早是由Uauquelin从人脑中发现。1844年,科学家Gol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照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1861年,科学家Topler又从植物种子发现了磷脂的存在。1925年,科学家Leven将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从

酶的研究历史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1833年,法国的佩恩(Payen)和帕索兹(Persoz)从麦芽的水解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一种可使淀粉水解生成糖

酶的研究历史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1833年,法国的佩恩(Payen)和帕索兹(Persoz)从麦芽的水解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一种可使淀粉水解生成糖

阿糖胞苷的研究历史

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69年6月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它最初由Upjohn公司以Cytosar-U的商品名出售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胞嘧啶与阿拉伯糖结合成

关于辛纳毒蛋白的研究历史介绍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 RIP)是一类来自于细菌,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核毒素,它们通过作用于核糖体大亚基 28S 或 23S r RNA, 导致核糖体失活,从而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目前发现的 RIP,通常分为以来源于高等植物的 ricin 为代

关于冠状动脉钙化的研究历史介绍

  三百年前Thebesius首先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钙沉积(deposition)现象,后来较长时间人们将这种钙沉积现象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到二十世纪中期,多数学者认为,钙沉积仅仅是进展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退化形式。最近几年,有关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色谱法的历史研究介绍

  1906年Tswett 研究植物色素分离时提出色谱法概念;他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按光谱的命名方式,这种方法因此得名为色谱法。以后此法逐渐应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色谱”

关于阿米巴菌的历史研究介绍

  研究情况  主要有四种阿米巴寄生在人类结肠中,但只有一种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被肯定为可引起人类的疾病。溶组织内阿米巴作为研究最多的肠道原虫经历了120年以上的研究历史。  1875-1903年  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类学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早在1875年Fedo

卵磷脂的简介和研究历史的相关介绍

  卵磷脂(lecithin)又称蛋黄素,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法国人Goh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发现了卵磷脂,并以希腊文Lecithos(卵磷脂)为其命名。[1]卵磷脂可使大脑神经及时得到营养补充,有利于消除疲劳,缓解神经紧张。  1812年,磷脂最早是由Uauqueli

转运RNA的研究历史

在tRNA被发现以前,佛朗西斯·克里克就假设有种可以将RNA讯息转换成蛋白质讯息的适配分子存在。1960年代早期,亚历山大·里奇、唐纳德·卡斯帕尔等生物学家开始研究tRNA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W·霍利首次分离了tRNA,并阐明了其序列与大致的结构,他因此贡献而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转运RNA的研究历史

在tRNA被发现以前,佛朗西斯·克里克就假设有种可以将RNA讯息转换成蛋白质讯息的适配分子存在。1960年代早期,亚历山大·里奇、唐纳德·卡斯帕尔等生物学家开始研究tRNA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W·霍利首次分离了tRNA,并阐明了其序列与大致的结构,他因此贡献而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信息素的研究历史

1999年,玛莎·迈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女性会因为信息素化学讯号的影响而产生月经同步的现象后,科学界开始重视人类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经的同步现象称为麦克林塔克现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类行为学者认为人

超声聚合的研究历史

  聚合物的声化反应最早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反应中发现超声作用可使淀粉和明胶的黏度发生变化。50年代对该现象的广泛研究表明,是空化作用导致分子链段断裂的结果。空化作用,即当超声波经过液体介质时,导致的极短时间内大量微气泡形成、生长、崩溃的过程。声化学理论计算和对应实验表明,空化作用可使空化泡相界面

信息素的研究历史

1999年,玛莎·迈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女性会因为信息素化学讯号的影响而产生月经同步的现象后,科学界开始重视人类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经的同步现象称为麦克林塔克现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类行为学者认为人

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

植物激素的研究历史

C.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运动时,只有各种激素的协调配合,发现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的一种影响,能传到茎的伸长区引起弯曲。1928年荷兰F.W.温特从燕麦胚芽鞘尖端分离出一种具生理活性的物质,称为生长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长的物质。1934年荷兰F.克格尔等从人尿得到生长素的

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历史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

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

1. 凋亡概念的形成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

转运RNA的研究历史

在tRNA被发现以前,佛朗西斯·克里克就假设有种可以将RNA讯息转换成蛋白质讯息的适配分子存在。1960年代早期,亚历山大·里奇、唐纳德·卡斯帕尔等生物学家开始研究tRNA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W·霍利首次分离了tRNA,并阐明了其序列与大致的结构,他因此贡献而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环境激素的研究历史

近些年来,当产业化浪潮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时,人们发现了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获取暂时利益的同时,也蒙受了巨大危害。为了使牛、羊多长肉,多产奶,人们给这些牲畜体内注射了大量雌激素;为了让池塘里的鱼虾迅速生长,养殖户添加了“催生”的激素饲……。这种具有与

叶绿素荧光的研究历史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

胆固醇的研究历史

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

卵磷脂的研究历史

1812年,磷脂最早是由Uauquelin从人脑中发现。1844年,科学家Gol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照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1861年,科学家Topler又从植物种子发现了磷脂的存在。1925年,科学家Leven将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从

电泳现象的研究历史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带电荷的粒子或分子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大分子的蛋白质,多肽,病毒粒子,甚至细胞或小分子的氨基酸,核苷等在电场中都可作定向泳动。1937年Tiselius成功地研制了界面电泳仪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它是在一U型管的自由溶液中进行的,电泳后用光学系统使各种蛋

数字PCR的研究历史

1983年由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标志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1999 年,美国学者 Kenneth Kinzler 与 Bert Vogelstein 首次提出了数字 PCR (digital PCR,dPCR)的概念,实现了核酸拷贝数绝对

多肽合成的研究历史

多肽合成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1902年,Emil Fischer首先开始关注多肽合成,由于当时在多肽合成方面的知识太少,进展也相当缓慢,直到1932年,Max Bergmann等人开始使用苄氧羰基(Z)来保护α-氨基,多肽合成才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机化学家们合成

蛋白激酶的研究历史

50年代出现的蛋白激酶术语指催化酪蛋白,卵黄高磷蛋白或其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70年代在哺乳动物的十多种组织器官中又发现了一类很重要的蛋白激酶——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以后在昆虫和大肠杆菌中也有报道。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的研究。HSC 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清楚、应用最为成熟的成体干细胞,它移植治疗血液系统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和遗传性疾病等均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极大促进了这些疾病的治疗,同时也为其他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的研究。HSC 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清楚、应用最为成熟的成体干细胞,它移植治疗血液系统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和遗传性疾病等均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极大促进了这些疾病的治疗,同时也为其他

概述信息素的研究历史

  1999年,玛莎·迈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女性会因为信息素化学讯号的影响而产生月经同步的现象后,科学界开始重视人类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经的同步现象称为麦克林塔克现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类行为学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