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旗下期刊解析鸡肠道微生物

大量人体肠道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相关。但由于宿主遗传背景、生理条件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迄今为止,人类对于自身机体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2013年1月30日,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和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题为“Quantitativ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Host Influences Gut Microbiomes in Chickens”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动物宿主同肠道微生物共生共代谢的特点和规律。 实验以根据56日龄体重进行了54代选择且体重差异已经达到了10倍之多的鸡双向选择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双向选择家系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认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肠道微生......阅读全文

退化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功能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土壤退化是一个及其严重的全球问题,长期连作和滥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差。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的农业土壤发生严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续恶化。在中国,农业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退化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反

退化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功能基因的研究

  研究背景    土壤退化是一个及其严重的全球问题,长期连作和滥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差。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40%的农业土壤发生严重退化,24%的土壤仍在持续恶化。在中国,农业化肥的滥用导致土壤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退化及生

Nature肠道微生物研究争论:是环境,还是基因影响更大?

  关于对微生物组成的相对影响以及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到底是宿主遗传学,还是环境作用更大,一直都是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争论热点。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环境在确定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方面起着比宿主遗传学更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预测人类特征(如胆固醇水平或肥胖)时,将微生物组学特征纳入评估标准,能使得

微生物所等在基因元件设计原则方面取得进展

  7月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娄春波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sulated Transcriptional Elements Enable Precise Design of Genetic Circuits 的研究论文

宏基因组学:查明微生物身份新手段

  背景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近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利用不需培养的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研究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04∶H4暴发株》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篇论文中应用了一种称为“宏基因组学”的技术方法,不通过培养,直接从病人样品中检测分析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甚至可以

口腔、肠道微生物菌群元基因组关联分析

  2015年7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和华大基因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了类风湿关节炎(RA)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本项研究揭示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异常是RA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环节,并且为元基因组学辅助的RA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基础。研究成果于今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  RA是一种致

研究揭示功能基因缓解大豆铝毒害的微生物机制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年海团队在功能基因缓解大豆(Glycine max L.)铝毒害的潜在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刘灵锐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年海、马启彬和连腾祥为共同通讯作者。植物抗性基因可以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基因检测:NGS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文章导读  感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病原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快速发展的NGS技术因其不依赖于已知核酸序列,无需特殊探针设计,可直接对未知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打破了传统微生物检验的局限性,在临床微生物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可以解释地球氮循环?

  微生物(细菌和古细等)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者。阐明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及其驱动过程对于预测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非常重要。以往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常常聚焦在物种的层面。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群落固有的功能冗余性,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变化通常与其物种组成变化是解耦

微生物所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比较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12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室研究员朱宝利课题组对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比较基因组分析通讯文章。  11月18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健华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建忠领导的团队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发表文章,在动物和住院患者中发现多粘

微生物所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比较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12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室研究员朱宝利课题组对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比较基因组分析通讯文章。  11月18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健华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建忠领导的团队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发表文章,在动物和住院患者中发现多粘

科学家阐明有机污染修复中微生物功能基因作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933.shtm

天津检验检疫局转基因微生物鉴定方法通过验收

  日前,天津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工业用酶制剂产品中转基因微生物快速检测及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一期)”顺利通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建立的适合实验室检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和适应现场检验的恒温扩增结合试纸条检测方法,解决了口岸检测转基因工业微生物检测方法上的不足,为进出境涉及工业用转

中国科研人员构建最优质人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集

  7月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俊桦为第一作者,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人肠道微生物组参考基因集》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这是“华工—华大”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子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据介绍,人

Nature印发:中外科学家构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教授赵兴明、名誉教授皮尔·伯克与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基于全球微生物组的概念,将地球上不同栖息地的微生物作为统一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1.3万个公开宏基因组样本进行挖掘,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为全

基因图谱之后:探索人体内部的微生物系统

  医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体的探索:数百年前,解剖学的发现对人体器官和功能有了清晰的定位,而最新的基因工程成就更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而根据今年3月的《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杂志》(FASEB Journal)的一份新的报道,科学家们正准备把目光投向一个似乎并不起眼的领域,那就是人体中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

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

  基因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Southern杂交(包括RFLP)及PCR分离基因等。利用基因组DNA较长的特性,可以将其与细胞器或质粒等小分子DNA分离。加入一定量的异丙醇或乙醇,基因组的大分子DNA即沉淀形成纤维状絮团飘浮其中, 可用玻棒将其取出,而小分子DNA则只形成颗粒状沉淀

中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家22日宣布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Earth Microbiome Project,EMP),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人类。  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集中于海洋和

流程化、更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打开肠道微生物组“窗口”

  基因,就像是指挥官手里拿着的建筑总图纸,调控着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这份施工的图纸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所有呈现形式。那怎么才能对“图纸”——基因进行编辑呢?CRISPR/Cas编辑系统被认为是最佳的一种工具。  1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

微生物所揭示不动杆菌中新型固有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

  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包括获得性耐药和固有耐药。固有耐药是细菌对某类抗生素的天然耐受,由固有耐药基因决定。固有耐药基因是指存在于某类细菌染色体上位置保守的与耐药相关的一类基因。固有耐药基因的发现可以为新药研制提供药物作用靶标,并且固有耐药基因可以被移动原件捕获而成为获得性耐药的来源。  针对固有耐药,

原来肠道也必须吃东西!肠道微生物到底影响了哪些基因

  胃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代谢和营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与许多肠道疾病有关,包括癌症、肥胖和各种肠道疾病。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小鼠身上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微生物能够影响肠道中的哪些基因正在发挥作用。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与分子胃肠病

我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  与以往的微

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

  概 述   基因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Southern杂交(包括RFLP)及PCR分离基因等。利用基因组DNA较长的特性,可以将其与细胞器或质粒等小分子DNA分离。加入一定量的异丙醇或乙醇,基因组的大分子DNA即沉淀形成纤维状絮团飘浮其中, 可用玻棒将其取出,而小分子DNA则

基因测序找出肠道核心微生物群-有助于判断多种疾病

  人类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也称为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肠炎、肥胖、糖尿病等都有关系。最近,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格林宁根大学两个团队分别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通过两项大型研究计划找出了肠道核心微生物群,为进一步建立生物标记体系,评估肠道菌群是否正常提供了线索。  肠道微生物组能产生维生素、

微生物所等揭示植物基因沉默抵抗双生病毒新机制

  植物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和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是其抵抗病毒以及其它外源基因入侵的一套基于核酸的免疫系统。该系统能够监测、发现并及时清除病毒或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产生对病毒等多种病原的抗性。近几年来,生物体如何在利用该机制抵抗病毒等病原入侵的同时,保持内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是一个热点科学

Nature子刊:猪肠道微生物基因集构建科研成果面世

   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领衔的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重大科研成果,提供了目前为止国际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猪肠道微生物基因集和基于宏基因组组装的基因组。该成果的面世,为猪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扩展资源。  家猪是

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一)

基因组DNA的提取概 述基因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Southern杂交(包括RFLP)及PCR分离基因等。利用基因组DNA较长的特性,可以将其与细胞器或质粒等小分子DNA分离。加入一定量的异丙醇或乙醇,基因组的大分子DNA即沉淀形成纤维状絮团飘浮其中, 可用玻棒将其取出,而小分子DN

微生物所在古菌基因组复制起始领域取得新进展

  基因组复制是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遗传过程。与细菌染色体通常只有一个复制起点不同,真核生物和许多古菌的染色体均具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这些复制起始元件可能具有不同的活性以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如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休眠状态的复制起始位点,如何解析这些休眠复制起点的激活机制及

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二)

5. 仔细移取上清液至另一50ml离心管,加入1倍体积异丙醇,混匀,室温下放置片刻即出现絮状DNA沉淀。 6. 在1.5ml eppendorf中加入1ml TE。用钩状玻璃棒捞出DNA絮团,在干净吸水纸上吸干,转入含TE的离心管中,DNA很快溶解于TE。 7. 如DNA不形成絮状沉淀,则可用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