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吉林西部是中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长久以来,大风将盐碱向东部搬运,威胁着中部典型黑土区。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绿色栅栏”,守护黑土平原大粮仓的安全。 今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格外忙碌。近日,在吉林省镇赉县盐碱地试验田里,他和团队把田里的河蟹捕捞上来给第三方专家们测产,这一步决定着整个盐碱稻田—湿地系统综合利用模式能否形成“完美闭环”。 “试验田蟹种产量为77公斤/亩,规格为140只/公斤,长势良好、活力强、个头整齐、底板干净、肥度饱满。”测产结果使文波龙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的刘兴土院士等四代人在此创建了盐碱湿地生态渔业、芦苇资源化利用、盐碱稻田种养结合技术等大批成果,破解改良难点,丰富利用方式。然而,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向更大范围推广还存在不少困难。 “这当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治理主体的问题,相比政府统筹推......阅读全文

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吉林西部是中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长久以来,大风将盐碱向东部搬运,威胁着中部典型黑土区。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绿色栅栏”,守护黑土平原大粮仓的安全。 今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文波龙格外忙碌。近日,在吉林省镇赉县盐碱地试验田里,他和团队把田里

中科院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一年多以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专题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鸿鹄”T300智能农机,并介绍了“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成效。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

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99.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里镶嵌的7颗金色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造型吸睛无数。这些大豆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耐盐碱大

会战一载,成效几何?五问“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去年7月,“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以5年为期。科研人员习惯于称其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因为它集结了中科院院内的34家研究所和中科院院外的89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支各专业汇聚、共1400余人的“集团军”。这是中科院又一次打响农业科技会战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说。  姜明是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2021年3月,中科院集结了中科院院内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守护“黑土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55.shtm “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能够让我站在更大的平台、更高的国家层面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保护我国的‘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尽一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

张亚平调研“第二粮仓”科技示范项目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一行赴安徽蚌埠调研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项目“第二粮仓”项目龙亢农场示范区。  张亚平深入试验田间,听取了“第二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总体情况现场汇报、龙亢农场农业服务体系“331”模式介绍;察看了砂姜黑土改良、科育186推广示范地、农牧耦合试验场、

瞧,他们在黄河口盐碱地上建起“新粮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5.shtm 从巍巍高山出发,千里黄河绵延不息,在山东省东营市奔腾入海。壮阔的黄河入海口处,孕育着广袤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水草丰美,风景如画。但壮阔美景的背后,却是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土壤盐渍化问

詹文龙院士调研中科院海西研究院

11月29日,原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到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调研。福建物构所副所长林文雄陪同参加调研,科技处和相关科研骨干人员参加了调研座谈会。詹文龙院士一行参观了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透明陶瓷及其应用研发工程中心。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詹文龙详细介绍了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系统组

他来了,她来了,他们带着“法宝”来了

东临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坐拥3800万亩黑土耕地。广袤黑土耕地,使齐齐哈尔成为我国第四大产粮大市。这里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2021年的粮食总产量达247亿斤。黑土,是齐齐哈尔发展之宝,却也是齐齐哈尔发展之困。西南风蚀,薄层黑土脆

黄迎新:沙改土,盐碱地变良田

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长岭站)曾有这样一块试验田,pH值达10.23~10.76,属于重度盐碱荒地,作物无法正常生长。10多年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的治理下,这块试验田重现生机。2022年10月,长岭覆沙改良盐碱地块种植耐盐碱大豆品

科研人员利用航空遥感技术精细“诊断”黑土地

10月27日—31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黑龙江省测绘局等多家单位,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开展了星—空—地立体监测综合试验,完成了测区900平方公里航空遥感观测、卫星观测和地面同步观测。 该试验由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和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01.shtm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

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和保护利用模式发布

近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变瘦”问题多次引发关注。4月15日,首届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暨黑土保护利用论坛在北大荒集团举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团队发布的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成果显示,1984~2021年间东北地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下降趋势,天空

全国政协调研组专题调研“黑土粮仓”齐齐哈尔示范区

  7月11日,全国政协调研组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示范区开展“加强黑土地保护”专题调研,与示范区共建单位代表及青年突击队员召开座谈会。调研组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工作情况介绍和齐齐哈尔示范区建设进展汇报,并就黑土地退化本底数据、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等内容展开了交流。7月12日,调研组实地考

中科院“第二粮仓”预研初传捷报

  近日,从中科院获悉,“第二粮仓”STS (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初传捷报,已初步形成“百亩试验、千亩示范、万亩辐射”格局,项目区安徽省涡阳县提前一年进入吨粮县。   我国的高产田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进一步增粮的空间有限,且增粮需要再度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米粮仓

  9月28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测产专家组专家在对取样海水稻进行面积测量。金秋九月,黄海之滨,一片生长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压弯枝头。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新华社青岛9月28日电 题:我国高产“海水

30日直播|中科院在线直播活动重磅来袭

直播时间:2022年9月30日(周五)9:30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 扫码进入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观看直播 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 科学网B站将同步直播 你知道北京时间从哪儿来吗?你知道“人造太阳”长什么样吗?你知道“中国天眼”团队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答案将在9

詹文龙视察金属所

  7月14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视察中科院金属所。  詹文龙认真听取了金属所副所长谭若兵关于金属所整体情况和核能相关材料技术研究的汇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所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以及在承担重大工程用材料技术研发、解决重点行业关键材料技术难题、新材料探索和

大河湾示范区备耕“春季第一犁”

  近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河湾示范区春耕启动仪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在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助力下,该集团今年将完成大豆油料各扩种30万亩、大豆玉米带动复合种植5500亩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大河湾示范区

用黑科技用好养好黑土地

9月,又到了秋收时节,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被包围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里。伴着轰鸣声,一台鲜红的拖拉机在已完成秋收的田间往返,演示着翻土、压地等作业方式。拖拉机上没有人,但几公里外的人可以在室内实时看到它的运作情况,并随时向它下达新的指令。这台无人拖拉机名叫“鸿鹄T300”,它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

侵蚀沟导致水土流失-“保卫”黑土亟须科技支撑

  侵蚀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全国大于100米以上的侵蚀沟有100万条,而东北黑土区就占了29万条。对此,专家们表示——  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达10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凭借黑土资源优势,东北地区的农业在我国经济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随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5年推动区域增粮209.5亿斤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实施的农业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科技部设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

中科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获批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申请的中科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正式获中科院批准筹建。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盐碱地资源,加快推进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基于30年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积累,整合院内外优势研究力量,申请成立了中科院盐碱地资源

中科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获中科院批准筹建

  记者3月23日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申请的中科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近日正式获中科院批准筹建。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盐碱地资源,加快推进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该中心基于30年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积累,整合院内外优势研究力量,申请成立了

盐碱地长出“神奇小麦”-亩产449公斤创世界纪录

  对“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改良,使之不但能种小麦,而且亩产创造世界纪录。近日,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区山东省无棣县,专家对种植在含盐量0.3%左右土地上的千亩小麦示范方进行了实打验收。经测定,平均亩产达449.01公斤,整个万亩实验区平均亩产303.5公斤。这一数字创造了该土壤条件下产粮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杨凌“农高会”上夺眼球

  11月5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杨凌农高会)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幕,来自五大洲31个国家的500多名国外嘉宾与10余万国内各界群众共同参展参会。  本届杨凌农高会开展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展、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展览展示、农业科技成果信

詹文龙视察强磁场科学中心

察看相关设备的建设情况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在合肥科学岛参加核学会大会期间视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并实地考察了国家稳态强磁场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情况。  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党委书记匡光力汇报了合肥研究院的工作情况。詹文龙对于合肥研究院“创新2020”规划和“十二五”工

建设“银色粮仓”-应对未来粮食安全

研究团队在工作。(陈胜伟供图) 盐碱地曾被人形象的称为“地球的皮肤病”。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为9913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与我国的耕地面积几乎相当。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如何治理和利用好盐碱地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