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LAK细胞的发现历史

1982年Grimm等首先报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加入IL-2体外培养4-6天,能诱导出一种非特异性的杀伤细胞,这类细胞可以杀伤多种对CTL、NK不敏感的肿瘤细胞。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许多实验表明,LAK细胞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阅读全文

简述LAK细胞的发现历史

  1982年Grimm等首先报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加入IL-2体外培养4-6天,能诱导出一种非特异性的杀伤细胞,这类细胞可以杀伤多种对CTL、NK不敏感的肿瘤细胞。目前尚未发现LA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许多实验表明,LAK细胞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

简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发现

  1979年Goldman等为一组加速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初诊时采集冻存的外周血细胞,使患者重新回到慢性期,开始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临床应用。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细胞分离机性能提高,1990年以后G—CSF应用于PBSC动员获得成功之后,PBSCT得到迅速发展。

简述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 TIL细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K(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在下,LA

LAK细胞疗法的概念

中文名称LAK细胞疗法英文名称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 therapy;LAK cell therapy定  义一种抗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即采集、分离自体或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体外应用IL-2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激活和扩增,使之转化为具有杀瘤作用的效应细胞,再过继

LAK细胞的相关信息

  1986年Rosenberg研究组首先报道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TIL细胞表型具有异质性,一般来说,TIL中绝大多数细胞CD3阳性。不同肿瘤来源的TIL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有差异,大多数情况下以CD8+T

LAK细胞的基本介绍

  严格来说,LAK细胞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淋巴群或亚群,而是NK细胞或T细胞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等细胞因子诱导下成为能够杀伤NK不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目前应用LA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a

简述乙丙橡胶的发现历史

  19世纪50年代纳塔与意大利的Montecatini)公司以乙烯、丙烯为原料,采用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体系(即有机金属化合物和过渡金属卤化物)进行配位共聚合,首先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优良抗臭氧和耐热等特性的一种完全饱和的二元乙丙橡胶。1961年美国Exxon公司建成世界第一座乙丙橡胶溶液聚合工业生产装

简述割裂基因的发现历史

  又称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由于内含子的存在,使真核生物基因成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  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在上面排列的基因是连续的。Robert and Sharp彻底改变了这一观念。他们以腺病毒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它的排列序列同其他高等

简述血脑屏障的历史发现

  20世纪初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苯丙胺后,此药可以分布到全身的组织器官,唯独脑组织没有它的踪迹。注射台盼蓝(锥虫蓝)涂料以后,全身组织都着色,而脑和脊髓则不着色。以后陆续发现很多药物和染料注入动物体后,都有类似的分布情况。这些事实都启示人们想到有保护脑组织的“屏障”存在。向鸡胚注入谷氨酸后,发现谷

LAK细胞疗法的方法介绍

中文名称LAK细胞疗法英文名称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 therapy;LAK cell therapy定  义一种抗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即采集、分离自体或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体外应用IL-2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激活和扩增,使之转化为具有杀瘤作用的效应细胞,再过继

关于LAK细胞的基本介绍

  LAK细胞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将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淋巴因子白介素-2(IL-2)激活3~5天而扩增为具有广谱抗瘤作用的杀伤细胞。把LAK输给带瘤小鼠,不但使原瘤消退,还可以使已确立的转移瘤消失。LAK有广谱抗瘤作用,LAK与IL-2合用比单用LAK效果好,因为经IL-2激活的LAK在输

LAK细胞的临床应用介绍

  1984年11月Rosenberg研究组经美国食品和药品检验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下,首次应用IL-2与LAK协同治疗25例肾细胞癌、黑素瘤、肺癌、结肠癌等肿瘤患者。治疗用LAK细胞数量在0.6-18.4*1010,IL-2用量2.8*1

简述胆钙化醇的发现历史

  1936年,人们从鳕鱼中发现了维生素D3。以后发现了维生素D3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肠道钙吸收,诱导骨质钙磷沉着和防止佝偻病。维生素D3对钙代谢的调节是通过与胞核1,25-(OH)2D3受体的结合而达到的。不久人们又发现,在皮肤、肌肉、胰腺、脑、造血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发现均有这种受体。1981年有人首先

简述碳正离子的发现历史

  碳正离子(Carbenium ion)的历史可追溯到1891年,G. Merling说他将溴加到环庚三烯(cycloheptatriene)上,然后加热结晶化产物取得水溶性物质C7H7Br,产生一个他无法解释的结构.然而, Doering 跟Knox预测是符合Hückel's 规则的溴化

细胞核的发现历史

  细胞核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器,由弗朗兹·鲍尔(Franz Andreas Bauer)在1802年对其进行最早的描述[1]。到了1831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又在伦敦林奈学会的演讲中,对细胞核做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布朗以显微镜观察兰花时,发现花朵外层细胞有一些不透光的区域,并称其为“areol

细胞骨架的发现历史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 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发现较晚,主要是因为一般 电镜制样采用低温(0-4℃)固定,而细胞骨架会在低温下解聚。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采用 戊二醛常温固定,才逐渐认识到细胞骨架的客观存在。真核细胞借以维持其基本形态的重要结构,被形象地称为细胞骨架,它通

概述LAK细胞的发展方向

  应用LAK或TIL细胞治疗肿瘤国内外进展都很快,今后发展的方向是:  (1)提高LAK细胞的纯度,应用活化LAK细胞贴壁的特性,纯化粘附LAK(adherent-LAK,A-LAK)细胞。在IL-2诱导下数量可增加100倍,而且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比LAK强20-50倍。  (2)改变继承转移细胞在

库普弗细胞的发现历史

库普弗细胞最早于1876年由波罗的海德意志解剖学家卡尔·威廉·冯·库普弗无意中发现。他在以印度墨染兔肝时发现星状的细胞,误以为是肝脏星状细胞,并认定是肝血管内皮的一部分,直到1898年,波兰科学家塔德乌什·博罗维奇才重新确认它们属于巨噬细胞。

LAK/TIL细胞的制备与活性测定

淋巴因子激活的细胞毒性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LAK)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免疫过继疗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制备及活性的检测对于评价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严格来说,LAK细胞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淋巴群或亚群,而是NK细胞或T细胞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等细胞因子诱导下成为能够杀伤NK不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目前应用LAK细胞过继免疫疗

白介素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TIL细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M(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在下,LAK才能

LAK/TIL细胞的制备与活性测定

LAK/TIL细胞的制备与活性测定:淋巴因子激活的细胞毒性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LAK)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免疫过继疗法中具有重要的

白细胞介素11的发现历史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

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这种物质的发现是从激动素的发现开始的。由韧皮部向下或双向运输。1955年美国人F.斯库格等在烟草髓部组织培养中偶然发现培养基中加入从变质鲱鱼精子提取的DNA,可促进烟草愈伤组织强烈生长。后证明其中含有一种能诱导细胞分裂的成分,称为激动素。第一个天然细胞分裂素是1964年D.S.莱瑟姆等从未成熟的玉米

乙烯的发现历史

中国古代就发现将果实放在燃烧香烛的房子里可以促进采摘果实的成熟。19世纪德国人发现在泄露的煤气管道旁的树叶容易脱落。第一个发现植物材料能产生一种气体,并对邻近植物能产生影响的是卡曾斯,他发现橘子产生的气体能催熟与其混装在一起的香蕉。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首先证明植物组织确实能产生乙烯。随着

核酶的发现历史

1982年,美国科学家T.Cech和他的同事在对"四膜虫编码rRNA前体的DNA序列含有间隔内含子序列"的研究中发现,自身剪接内含子的RNA具有催化功能,并因此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了与酶(enzyme)区分,Cech将它命名为ribozyme,其中文译名"核酶"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为

核酸的发现历史

核酸最早于1869年由瑞士医生和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分离获得,称为Nuclein  。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生物化学学家,1910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科塞尔进一步纯化获得核酸,发现了它的强酸性。他后来也确定了核碱基。1889年,德国病理学家Richard Altmann创造了核酸这

病毒的历史发现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188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发明了一种细菌无法滤过的过滤器(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其滤孔孔径小于细菌的大

核酶的发现历史

1967年,Carl Woese, Francis Crick和 Leslie Orgel 首次提出RNA可以作为催化剂,理由是RNA可以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1978年,耶鲁大学教授Sidney Altman正在研究细菌的tRNA分子的加工方式,他分离出一种叫做RNase P的酶,可以将前体tRNA

简述细胞色素P450的发展历史

  1958年,这些细胞色素在肝脏细胞微粒体中被发现。这个细胞色素家族的成员在进化路途中(从细菌到人类)的所有生物体中都存在。在原核生物中,CYP的功能具有可塑性,而真核生物中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哺乳动物CYP是膜的组分,参与生物合成和许多生理有效物质的代谢,除了在骨骼肌和成熟红血球之外所有的器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