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再造”植物,把二氧化碳变成“地下森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2.shtm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机,亟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于植物和土壤,是亿万年来大自然形成的碳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利用植物将更多二氧化碳长久储存起来,正成为全球植物学家关注的新热点。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高效碳汇重点实验室,深入了解这一前沿热点。 植物是地球上主要的生命形态之一,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而基础的生产者,在生物圈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处于关键位置。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光合生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命体系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人类现在所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都......阅读全文

美卫星成功捕捉植物碳汇

  照射在植物上的光约有1%会再发射出一种微弱的荧光,它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一种测量方法。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科学家公布了一幅由极轨碳观测者卫星2号测量的荧光图(如图,来源于今年8月~10月的平均数据)。  美国宇航局(NASA)的这颗卫星于今天7月份发射,其目标是绘制大气层中的碳元素净含

“再造”植物,把二氧化碳变成“地下森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52.shtm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机,亟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于植物和土壤,是亿万年来大自然形成的碳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

背景资料:碳汇和碳汇造林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营造林活动。

碳四植物光合作用特点

在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个CO2被一个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C3(英文缩写符号是PEP)固定,形成一个C4。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释放出一个CO2,并且形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丙酮。这种能够固定CO2的酶,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简称PEP羧化酶

全球增温如何影响湿地碳“汇”?中科院发现功能大幅减弱

不同优势植物功能群湿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净交换对增温的响应。 中科院大气所 供图  全球增温对湿地的温室气体“汇”(简称碳汇)功能有没有影响?有何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科研团队利用最近30多年间超过160个湿地站点实验数据完成的研究发现,目前,湿地是温室气

碳四植物和碳三植物哪个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

一般植物中,二氧化碳同化时固定的第一个产物是具有3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采用这种途径的植物称碳3植物,,如大豆、棉花、小麦和稻等。而有些植物中,二氧化碳固定的第一个产物是具有4个碳原子的双羧酸,采用这种途径的植物称碳4植物,,如玉米、高粱和甘蔗等。二氧化碳首先在叶肉细胞内被固定在四碳双羧酸中,然后被

碳四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在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个CO2被一个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C3(英文缩写符号是PEP)固定,形成一个C4。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释放出一个CO2,并且形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丙酮。这种能够固定CO2的酶,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简称PEP羧化酶

鲸鱼也是碳汇

 象岛冰山前的长须鲸 图片来自:Dan Beecham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采取了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方案。虽然许多努力都集中在植树或恢复湿地上,但研究人员认为还应了解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鱼的碳封存潜力。他们探索了这些海洋巨人如何影响空气和水中的碳含量,以及有助于大气二氧

鲸鱼也是碳汇

 象岛冰山前的长须鲸 图片来自:Dan Beecham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采取了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方案。虽然许多努力都集中在植树或恢复湿地上,但研究人员认为还应了解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鱼的碳封存潜力。他们探索了这些海洋巨人如何影响空气和水中的碳含量,以及有

什么是碳汇?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我国科学家发现沙漠下隐藏的“碳汇”

  记者28日从中科院获悉,该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确认,在地球上浩瀚的沙漠下,隐藏着大量的地下咸水,这个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样,是一个“碳汇”,正是全球相关科学家苦苦寻求的“迷失碳汇”的一部分。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彦介绍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部

科学家揭示珠江有机碳来源及控制机制

   日前,中科院地化所刘再华研究员带领的喀斯特作用碳循环研究小组以珠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类脂生物标志物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特征和传统水化学特征,揭示了河流中有机碳的来源及其控制机制。相关成功发布于《应用地球化学》。  河流生态系统中,地表水体水生光合固定溶解无机碳(DIC)产生的内源有机碳是岩石

首次揭秘深渊沉积黑碳碳汇

近日,《自然》旗下新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登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许云平团队关于深渊黑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球首次报道了深渊沉积黑碳的来源、分布和埋藏通量。张曦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黑碳是生

实现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张国斌说,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林业和草原工

《自然》最新论文:植物和土壤或能互换储碳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8.shtm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展一项针对100多个实验的分析研究显示,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日,一项针对100多个实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

沙漠固碳总量评估有了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1.shtm近日,世界环境领域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团队的题为《沙漠非生物碳固存因降水而减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推介。团队建立了同时考虑水热

广东首个林业碳汇项目成功交易 把树种好“卖空气”

  记者从广东林业部门了解到:该省首个,也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发改委减排量签发的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CCER项目)——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首期减排量获得签发。尽管这次交易的减排量不大,但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改委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发挥了碳汇造林项目申报CCER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对引导

中国草原年产生碳汇1300万吨成为重要"固碳库"

  记者从此间召开的中国草原论坛上获悉,目前中国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约21.7亿吨,年均碳汇约1300万吨,草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固碳库”,碳汇功能明显。   据了解,碳汇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态系统从空气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净增量。生态环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系统是碳汇

专家提出新观点来估算大气二氧化碳源汇

  综合考虑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和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   在最新一期的国际地学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上,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等的关于碳酸盐风化碳汇的研究成果引人关注,这篇题为“大气CO2源汇估算的新方向:综合考虑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

首都碳汇林项目启动

  位于北京市惟一的纯山区――门头沟区的首都碳汇林项目4月6日正式启动。这是引导企业参与、投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承担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的又一新举措。  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也被称为“绿碳”。  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图片来自互联网  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国家海洋局大洋办党委书记胡学东说,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

陈涛:碳减排应与碳增汇并举

  根据《京都议定书》,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都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自己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国政府更是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重要指标,并已取得很大成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拯救地球,挽救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的最重要措施。《京都议定书》不仅规定了各国政府在规定时间内减

让蓝碳助力实现“不减产的减排”

  “科学研究应与国情紧密结合。”这是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坚持海洋蓝碳研究的动力之一。 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当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焦念志认为,中国不能以影响国民经济命脉为代价来进行硬性减排。  “我们国家之所以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科学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从碳源变碳汇

  近日,《科学通报》发表的一项研究阐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换通量及碳源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体碳交换过程的驱动机制。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高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汪亚峰等合作完成。  研究团队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整合,探讨了近20年青藏高原水

美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年存储二氧化碳近1亿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生物质,这一过程是自然界主要的碳汇方式之一。美国内务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西部地区的森林、草地、灌木林地及其它生态系统每年可以固定二氧化碳近1亿吨。这相当于美国8300万辆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或是美国环境保护署估算的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

中国化学家发明碳回收革命性技术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转化刈割封存技术,可促进生物质飞跃大增产,获得足量的生物质,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可降碳除霾,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中国的一位化学家雷学军自信地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雷学军研究员,湖南省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全国劳

版纳植物园等研究揭示温暖化将减弱亚热带常绿林碳汇作用

  亚热带森林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既不同于热带地区的常年高温,又有别于温(寒)带地区具有岁寒严冬。因此,热带森林和温(寒)带森林被验证的关于全球温暖化与森林相互作用的知识和理论,在亚热带森林中可能并不适用。并且,在东亚地区亚热带常绿林作为一种广布的原生森林植被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红壤植被恢复实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