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揭开元古宙地层“珍珠项链”存在之谜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是学界之谜。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中国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表明真核生物至少在14.8亿年前通过多核体和简单多细胞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身体的宏体化,为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与体型的宏体化提供了重要启示。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旗下生物类专业期刊《通讯-生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科研人员介绍,霍氏串珠是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多个地点都有记录的元古宙宏体化石,通常由几个至几十个大小一致的“珠子”等间距呈单链形式排列构成,其分布时代从中元古代(距今14.8亿年)延伸至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时间跨度长达近10亿年。中国华北地台东部的胶辽徐淮地区拉伸纪地层(距今10......阅读全文

科学家揭开元古宙地层“珍珠项链”存在之谜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是学界之谜。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中国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表

科学家揭开元古宙地层“珍珠项链”存在之谜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是学界之谜。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中国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

《天体生物学》—尹磊明等—早期生命研究

最近,美国《天体生物学》 (ASTROBIOLOGY) 杂志在特种论文栏目刊载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尹磊明研究员等多位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太古宙—古元古代石墨颗粒的超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性:意在认识高变质岩中的生命遗迹”(第7卷4期)。 尹磊明等系统研究了从我国山西五台山地区太古宙—古元古代

地质地球所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华夏陆块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是华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都遭受广泛的岩浆侵入、变质和构造变形,华夏陆块被普遍认为是经历了高度“活化”的古老板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的争议,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1)华夏陆块古老基底岩系的时代、空间分布范围及其地

远古海水中的锌浓度与现在类似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小组近日证实,锌元素缺乏导致古海洋生物进化延迟的假说不成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地理科学》杂志上。   锌是人类细胞组成必不可少的元素。锌结合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基因的转录。真核细胞在形成时,锌是其组成的第三个阶段,无论是早期还是后

变质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旧庙地区变质基性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对华北板块北缘的区域构造研究一直以来是众多地质学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在华北板块北缘陆续发现了许多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地层、变质火山沉积地层、蛇绿混杂岩、同碰撞花岗岩等[1-3]。一些学者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相比白云

王建宙再度诠释物联网

  王建宙再度诠释物联网:摄像头也是物联网的传感器   C114讯 11月23日(于艺婉)今天,由中国移动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09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副总裁李正茂参加该会议并陪同山东省领导一起参观了中国移动的行业应用展示。   在参观M2M应

尹磊明在《自然》等杂志上连发两篇重要文章

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消息,美国《天体生物学》 (ASTROBIOLOGY) 杂志在特种论文栏目刊载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 所尹磊明研究员等多位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太古宙—古元古代石墨颗粒的超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性:意在认识高变质岩中的生命遗迹”(第7卷4期)。 尹磊明等系统研究

专访王建宙:物联网已到商用期

  9月20日上午,记者在“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现场的中国移动展台区,独家专访了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   针对“物联网”成为本次展会的一个亮点,王建宙总裁告诉记者,“物联网的商业化条件都准备充分,现在就看整个市场的启动到底有多快了。”   王建宙详细说明了“物

王建宙赴台首度阐述“物联网”理念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   网易科技讯 8月24日消息,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赴台首次发表公开演讲,并提出“物联网”理念。   王建宙指出,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

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盖的动态变化特征

  成冰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为特征,沉积学、古地磁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在该时期至少发生了两次地球从两极到赤道几乎完全被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即较早的斯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 ~720-660 Ma)和较晚的马里诺冰期(Marinoan Glac

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高于现代水平的1%

  近日,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特聘外专千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唐纳德·E·坎菲尔德教授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教授牵头的国际联合研究小组,通过对我国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距今约14亿年到11亿年)黑色页岩中铬同位素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高于现代水平的1%,这与早期华北下马岭组研究结果

三峡证据揭秘大气含氧量增加为何迟了近20亿年

  如今,地球大气的含氧量约21%。在很多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仅为现在的1%,这一数值从1%增加到60%以上,间隔了近20亿年。为什么地球大气中含氧量的增加如此缓慢?  围绕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中英合作团队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并

揭示造成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的原因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

三峡证据揭秘大气含氧量增加为何迟了近20亿年

  如今,地球大气的含氧量约21%。在很多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仅为现在的1%,这一数值从1%增加到60%以上,间隔了近20亿年。为什么地球大气中含氧量的增加如此缓慢?  围绕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中英合作团队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并

首届“张奠宙数学教育奖”颁奖 “花落”北师大教授

  记者14日获悉,正在此间举行的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以中国已故著名数学教育家、华东师大教授张奠宙命名的“张奠宙数学教育奖”首届颁奖。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郭玉峰教授成为首位获奖人。  获奖者获得获奖荣誉证书和总额为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将应邀在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两年一度的学术会议上作全体

南京古生物所新元古代冰期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盖帽白云岩喀斯特溶蚀面上直接沉淀的重晶石晶扇  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冰期事件结束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其一是“雪球地球”假说,其二是甲烷渗漏假说。华南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白云岩中重晶石沉积的多氧同位素研究显示,冰期结束时大气二氧化碳含

翟明国院士详解华北克拉通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翟明国的研究领域——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是一门很基础、很古老的学科,是地质学“基础之基础”,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翟明国致力于研究华北地区的克拉通地形,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克拉通

我国学者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盖的动态变化特征

  成冰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为特征,沉积学、古地磁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在该时期至少发生了两次地球从两极到赤道几乎完全被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即较早的斯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 ~720-660 Ma)和较晚的马里诺冰期(Marinoan Glac

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榴辉岩叠加超高温变质

  地球的表层由众多马赛克状、沿着汇聚、离散或转换边界相互运动的板块组成,该动力学过程即为板块构造。板块构造驱动了地球表层的基本地质过程,如大陆地壳的生长、地貌单元的形成、壳幔物质的循环。因此,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以俯冲作用为标志的板块构造何时启动、地球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体制。 

地质地球所揭示华北克拉通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

中美学者发现治疗瘙痒的新靶点

  最近,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陈宙峰博士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弄清了“感觉神经细胞是如何协力将皮肤瘙痒信号从皮肤传给脊髓,然后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的”的问题。他们的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阻止瘙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9日的《Science Signaling》杂志。武汉大学人民医

地质地球所发现准噶尔新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岩石及其起源

  准噶尔地体位于中亚造山带中心部位,其是否具有前寒武纪的基底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可信的前寒武纪岩石资料,准噶尔地体地壳基底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准噶尔地体具有前寒武纪基底;另一种观点认为准噶尔地体具有古生代洋壳的基底或大洋岛弧杂岩体,

新研究将多细胞生物起源提前15亿年

  一支由法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21亿年前,而不是此前人们认为的6亿年前。  据研究人员介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主要以原核生物形式存在。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各种生物以爆炸性的速度

新宙邦,对六氟磷酸钠产线的规划尚处于前期阶段

新宙邦(300037)12月6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对六氟磷酸钠产线的规划尚处于前期阶段;公司已对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知识产权进行了前沿布局,具有生产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技术储备。

地质地球所提出古元古代Nuna超大陆重建新认识

  1915年,魏格纳通过古生物证据、大地测量数据以及横跨大陆分布的冰碛岩推测全球所有大陆可以拼合成为一个超级大陆。现代地球科学研究证实了魏格纳的猜想,并注意到超大陆的聚散与深部地幔物质循环、浅部资源能源分布及表层环境气候变化都密切相关,因此超大陆的重建对于准确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非常重要。已有资料表

南京古生物所等元古代微体真核生物化石研究获进展

  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是研究真核生物起源和早期真核生物的重要材料,它们也为该时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依据。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领导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对我国山西永济古-中元古代汝阳群和华北地台新元古代沟后组中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学者在太古宙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获进展

  地球早期深部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以来是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保留在地表的太古宙早期深部地幔来源岩浆作用记录较为稀少,目前学界对于太古宙早期地球深部地幔的热状态和成分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对于太古宙早期地球深部地幔是否存在成分不均一性,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人学者陈宙峰全职加盟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

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获国际级华人学者全职加盟。据“深圳湾实验室”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著名痒觉研究专家陈宙峰已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任神经疾病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深圳湾实验室公布的简历显示,陈宙峰,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精神病学系,发育学系和医学系终身教授,Rus

地质地球所最新推断华北东部侏罗纪构造

  侏罗纪是华北板块从早中生代印支构造体制向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主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渡期。然而,对该期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却存在很多争议,如周缘构造域的作用差异和主控机制、华北东部“高原”是否存在或存在时限等问题,进而也限制了对其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