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等揭示Oya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与感染致病风险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由节肢动物传播并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一类病毒,种类繁多,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蠓(midge)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迄今为止,研究已从库蠓中分离鉴定出50多种虫媒病毒,包括布尼亚病毒和环状病毒等,其中很多可引发动物严重疾病。Oya病毒(Oya virus,OYAV)是2000年从马来西亚疑似被尼帕病毒感染的猪中首次分离出来的一种正布尼亚病毒,随后在东南亚和我国的蚊和蠓中分离到该病毒。然而,鲜有关于Oya病毒的遗传多样性、致病性和流行情况的研究。6月1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袁志明和青年研究员夏菡,联合云南畜牧兽医科学院王静林团队,在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ya病毒库蠓新分离株的特征及其在云南家畜中的血清学研究》(In vivo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Oya......阅读全文

解开遗传密码进化的谜题

  大自然是不断进化的——其极限仅取决于威胁物种生存能力的变异。研究遗传密码的起源和发展,对于解释生命的进化非常重要。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一组生物学家,解释了遗传密码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限制,我们知道,遗传密码是一套通用的规则,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用

虫媒病毒的概述

  虫媒病毒为一群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分别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员病毒。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主要虫媒病毒有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虫媒病毒的特征

  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除核酸结构和复制方式不同外,其他特性基本相同:1.病毒呈球状,直径40-70纳米,基因组为单正链RNA。2.衣壳蛋白构成20面体对称。外层为病毒包膜,对脂溶剂,去氧胆酸钠敏感。包膜镶嵌病毒的糖蛋白。3.有较广的宿主范围,能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体内增殖,其中节肢动物可

桃分子进化遗传机制获破解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力荣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文武、美国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研究所教授费章君合作完成基于480份桃全基因组重测序解析桃育种历史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该研究采用目前最大规模的桃重测序,揭示了桃驯化和改良的基因组印记,阐明桃

Nature解析分子进化遗传学

  来自西班牙基因组调控中心和庞培法布拉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长期分子进化的效应,生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物种中大多数氨基酸置换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影响(fitness effects)。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研究数据表明遗传背景决定了一种修饰,作为蛋白质水平上调控进化的主要因子,是有利、有害或

关于虫媒病毒的特征介绍

  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除核酸结构和复制方式不同外,其他特性基本相同:1.病毒呈球状,直径40-70纳米,基因组为单正链RNA。2.衣壳蛋白构成20面体对称。外层为病毒包膜,对脂溶剂,去氧胆酸钠敏感。包膜镶嵌病毒的糖蛋白。3.有较广的宿主范围,能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体内增殖,其中节肢动物可

蝴蝶基因组大小进化进展-发现表型多样性进化遗传基础

  蝴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几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种金凤蝶及其

关于虫媒病毒感染的介绍

  虫媒病毒(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有250多种;至少有80种免疫特性不同的虫媒病毒可使人染病。虫媒病毒通过昆虫(如蚊、蟑螂、苍蝇、跳蚤、虱子)和蜱叮咬而在脊柱动物间传播。鸟类常为蚊子的感染原,蚊子感染后又将病毒传播给马及其他家养动物和人。对于大多数病毒来说,人是"死亡终端"宿主(dead-en

我国首次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在敏感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蠓等吸血昆虫体内繁殖,而通过叮咬和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人和动物引起后者感染的一组病毒,1992年国际虫媒病毒中心注册的虫媒病毒已经达到535种,其中300余种病毒属于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蚊传病毒(Mosquito-borne virus)

《科学》:大规模遗传研究重塑鸟类进化树

朝确定鸟类谱系中主要分枝间进化关系的目标迈出了巨大一步 美国科学家近日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鸟类遗传学研究,重塑了鸟类进化树。这一研究的范围颇为广阔,许多鸟类的学名将会因之而改变,而生物学教科书和观鸟爱好者指南也不得不进行修订。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27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科学家发现藏族进化遗传关键因素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研究组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检测到一段藏族特异的拷贝数缺失区域,有可能解决困扰科学家多年的高原极端环境生物学适应机制问题。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在该研究中,徐书华等发展了一种搜寻人群特异拷贝数变异的新方法,在DNA微阵列芯片的原

大豆进化与驯化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73.shtm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多倍体团队在《植物细胞》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三维基因组、染色质可及性、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转录组,深入解析了在大豆多倍化、二倍化与人工驯化过程中,三

跳跃基因:物种跨越,人类进化的新型遗传方式?

  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跳跃基因  跳跃基因(或转座子)是指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并能在生物染色体间移动的基因物质。它们具有扰乱被介入基因组成结构的潜力,并被认为是导致生物基因发生渐变(有时候是突变),并最终促使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  转座因子约占人类基因组的

人类大脑进化遗传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巨大的大脑容量和复杂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区别于我们的近亲-非人灵长类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在人类起源中发生这一显著变化的遗传学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表观遗传调控在人类大脑进化中的作用我们知之甚少。   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员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石磊与博士研究生林强)对4个大脑容量调控关键

关于虫媒病毒的基本信息介绍

  虫媒病毒为一群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分别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员病毒。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主要虫媒病毒有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遗传分析揭示出食肉细菌病原体的进化

  科研人员确定了把一种温和的微生物变成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原体的进化路径。尽管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流行病为人类健康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这部分是由于科研人员一直无法确定把一些微生物变成有毒力的病原体的关键分子事件的本质与时间安排。       James Musser及其同事把焦点放在了一种

全球虫媒病毒与节肢动物特异性病毒综合信息数据集

吸血节肢动物中传播循环的病毒有两大类,即虫媒病毒(arbovirus)和节肢动物特异性病毒(arthropod-specific virus,ASV)。虫媒病毒能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中复制,对人类或动物具有致病性,给全球公共卫生造成负担。节肢动物特异性病毒仅在节肢动物中复制,可能是虫化病毒进化的起源

上海生科院揭示昆虫真菌遗传进化及寄主适应机制

  1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研究组的研究论文:The trajectory and genomic determinants of fungal pathogen speciation and host adaptation。该

《自然-遗传学》:唾液淀粉酶促进人类进化

唾液淀粉酶基因的增加促进了人脑智力发展  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mylase)有可能通过帮助人类祖先从淀粉中获取更多的能量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这一发现为研究人类对于周边环境的适应、遗传变异与人类进化的关系提供了帮助。相关论文9月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利用PLSM定向进化可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新种质

  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基础。尽管近年来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了大量主效改良位点/基因;但由于传统诱变靶向性不足、突变随机性较大等技术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挖掘和鉴定主效基因最适等位型仍较为困难。如何在体内实现重要基因关键位点的饱和氨基酸突变是该类研究的难点问题。  2021年6月10日,安徽

武汉病毒所等揭示Oya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与感染致病风险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由节肢动物传播并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一类病毒,种类繁多,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蠓(midge)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迄今为止,研究已从库蠓中分离鉴定出50多种虫媒病毒,包括布尼亚病毒和环状病毒等,其中很多可引发动物严重疾病。Oya病毒(Oya virus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优秀

  根据7月19日科技部“关于发布2011年生物科学领域和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1〕274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次评估中获得“优秀”,成为生物科学领域获得“优秀”的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遗传发育所在肥胖的进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对人类祖先来说,储存脂肪的基因在饥荒时期可能是有用的,但这些基因是否让后代更易发胖还存在争议。尽管目前流行的“节俭基因”假说(Thrifty Gene Hypothesis)饱受质疑,但是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推翻该假说。9月22日《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通过论证

2007年9月14日,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组对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进行了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中科院综合计划局领导、云南省科技厅领导、研究所及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参加了论证会。 论证会由科技部主持,专家组首先认真听取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亚平院士关于实验室建设计划

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

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

爬行动物卵生与胎生繁殖模式进化遗传机制揭示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卵生如何进化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生物学问题。13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员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遗传机制。  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响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昆明动物所等在人类大脑进化遗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所认识,但是表观遗传的变化如何对表型的进化产生影响,特别是表观遗传调控在人类大脑进化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很清楚。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Soojin V.Yi 曾经对人和黑猩猩大脑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发现了很多物种间甲基化差异区域,但这些甲基化差异区域是否属于人类特

遗传发育所植物NAD补救合成途径解析和进化研究获进展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作为电子传递载体(辅酶)参与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为广大研究人员所熟知。在植物NAD补救合成途径中,都存在尼克酸(nicotinate,NA)和多种NA的衍生物(糖基化,甲基化等),但迄今为止,关于NA衍生物在植物代谢中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理功能尚未有报道。  中国

遗传发育所植物NAD补救合成途径解析和进化研究获进展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作为电子传递载体(辅酶)参与众多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为广大研究人员所熟知。在植物NAD补救合成途径中(Preiss-Handler途径),特异性存在尼克酸(nicotinate,NA)和多种NA的衍生物(糖基化,甲基化等),但迄今为止,关于NA衍生物在植物代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