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度达E18量级的室温钙离子光钟被研制出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管桦研究团队研制出不确定度达4.8×10-18的室温钙离子光钟,为下一步实现10-18量级的可搬运钙离子光钟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应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实现高精度的可搬运光钟是实现光钟应用的关键和必要条件。国际计量局于2017年提出了参考光钟重新定义秒的路线图,其中一项条件是不同光钟间的频率比值的吻合度优于5×10-18,将高精度光钟搬运到各个实验室进行频率比对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相对论大地测量学应用方面,1×10-18的光钟不确定度对应于约1厘米的高程差,利用不确定度达到或优于10-18量级的光钟进行比对有望实现厘米级或亚厘米级的高程差测量,为高程测量提供新的方案。同时,可搬运光钟应用于新一代综合PNT体系建设中,可显著提高体系的综合性能指标。 研究团队此前研制出一台不确定度1.3×10-17的可搬运钙离子......阅读全文

不确定度达E18量级的室温钙离子光钟被研制出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管桦研究团队研制出不确定度达4.8×10-18的室温钙离子光钟,为下一步实现10-18量级的可搬运钙离子光钟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应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实现高精度的可搬运光钟是实现

光晶格冷原子锶光钟实现闭环运行

  近日,由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常宏团队研制的光晶格冷原子锶(87)光钟(以下简称锶光钟)成功实现闭环运行。自比对技术的初步测量评估显示,其输出频率稳定度为6×10-17@800s,单边极化钟跃迁谱线线宽为3.87赫兹。  锶光钟是目前世界上频率稳定度和频率不确定度性能最高的原子钟,实现的频率

我国开展光频原子钟研究

  今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获悉,该所已开始从事光频原子钟研究。  光频原子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相对于传统微波原子钟,它利用原子(离子)在光学波段的跃迁辐射,稳定度、不确定度明显提升,可以预期光频基准钟和守时钟的发展将对下一代导航定位、时间保持等应用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将整体提升

追求极限,-刷新“钙帮”世界纪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24.shtm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高克林团队研制出不确定度为 3×10-18(相当于105亿年不差1秒)、稳定度为6.3×10-18@524000s的钙离子光频标,成

我国首台“光钟”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领导的囚禁离子研究组,经过10年努力,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基于单个囚禁钙离子的“光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时间频率标准是人类生产和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高克林介绍说,每一次时频精度的提高,都使人们在更深的

精密测量院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进入国际次级秒定义

  4月14日,国际计量局网站更新了次级秒定义的候选光频标,钙离子光频标首次入选。2021年3月19日,国际计量局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第四次采纳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团队研发的钙离子光频标的测量结果,并推荐钙离子光频标测量结果新增为次级秒定义。  时间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是

锶原子光钟钟跃迁谱线探测中的程序控制(二)

3.2 磁场的时序控制磁场的控制涉及梯度磁场与诱导磁场的产生与控制两个方面。磁场与光场的时序控制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磁场梯度的控制。在二级宽带冷却中,为了压缩冷原子团的大小,要将磁场梯度线性增大,需用相同形状的时序信号来进行触发和控制;但磁场在关断时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自感电流,为了消耗该电流以保护磁场

锶原子光钟钟跃迁谱线探测中的程序控制(一)

任洁1, 刘辉1, 2, 卢本全1, 2, 常宏1, 张首刚1    摘要: 为了实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制的锶原子光晶格钟钟跃迁的自动化探测,设计了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延迟精度与同步精度在μs 量级的时序控制系统和满足要求的激光频率扫描系统组成。两个控制系统均通过LabVI

国防科技大学汞离子光钟研制获重要进展

  国防科技大学光频标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实现了汞离子的俘获,并通过了专家测试和阶段性验收。这标志着该团队继2013年突破深紫外连续激光技术后,再次攻克“俘获汞离子”这一关键技术。  光钟是目前最精确的时间测量工具,而汞离子光钟是世界上公认最难研制的光钟系统之一,不仅可用于量子精密测量,也可用于深空探测

国家授时中心锶光钟研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带领的量子频标研究团队在光频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的锶光钟研究组在研究员常宏指导下,通过直接对光学频率梳(简称光梳)的模式进行选择和放大,成功通过光梳产生了单模窄线宽激光光源,并应用于锶光钟装置系统,实现了锶原子的窄线宽冷却和钟跃迁频率测量。研究成果以题

日本高精度光晶格钟成功测定海拔差

  日本研究人员16日宣布,成功利用160亿年误差只有1秒的锶原子光晶格钟测定了相距约15公里的两个地点的海拔差,今后这一技术可以用于监视火山活动等。  2015年2月,东京大学教授香取秀俊等人发明了精确度极高的锶原子光晶格钟,160亿年才产生1秒误差。这是在实验中确认的迄今世界最高精确度的光晶格钟

研究揭示光信号调控植物生物钟分子机理

  近日,《植物细胞》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究成果。他们揭示了自然界光信号途径与植物内部的生物钟互作协同调控生物钟关键基因CCA1节律性表达的分子机理。FHY3 和FAR1蛋白促进CCA1的表达,而PIF5 和TOC1蛋白抑制CCA1表达。进一步,PIF5与TOC1

科研人员研制出稳定度达E18量级镱原子光钟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吕宝龙研究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马龙生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种高精度镱原子光钟,该光钟的频率稳定度达到E-18量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Metrologia上。 研究团队突破了镱原子光钟的多项关键技术,在黑体辐射频移的精准控制、直流Stark频移与原子碰撞频移的抑

上海光机所脉冲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取得突破

  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王育竹院士领导的新型星载原子钟课题组在脉冲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课题组在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光学快报》上发表的论文[Opt. Lett. 37, 5036 (2012)]中,首次报道了利用基于磁光旋转效应的正交偏振探测技术探测气

锶原子光晶格钟:35亿年不差一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时间就是昼夜交替。对于今天的科学家而言,时间是原子的“跳动”。 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有一种特殊的计时设备——锶原子光晶格钟。它以锶原子的跃迁频率作为时间计量标准。而且,可以把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提高到35亿年不差一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原子光钟”启动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高克林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原子光钟”项目启动会在武汉召开。  据介绍,“高精度原子光钟”项目旨在解决在高精度时频体系方面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实现高精度的囚

10分钟了解偏振光显微镜优点

  科研级偏光显微镜的优点:  理想地适用于锥光法:  具有高放大倍率和高数值孔径的无应力物镜是该项应用的必备条件。  使用特殊63倍徕卡物镜,能满足偏振等级5的要求,从而获取结果。  借助编码的功能性,可灵活适应各种任务,操作安全简单,适用于学术研究、操作新手或多用户环境。  6位编码可调中物镜转

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出铯原子喷泉基准钟(NIM6)

  近日,中国计量院攻克了冷原子制备、冷却和探测、超稳微波产生、时标驾驭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铯原子喷泉基准钟(NIM6)、超稳微波源等。NIM6频率不确定度优于5.8E-16,相当于5400万年不差1秒;项目成果为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时间频率系统标准时标的产生、保持、改进和比对提供计量支撑,进一步确立

我国钙离子光频标测量结果成为国际秒定义“候选者”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网站日前更新了国际秒定义候选跃迁频率的推荐值,精密测量院研究员高克林团队研发的钙离子光频标所测得的跃迁频率首次入选。  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基于铯原子跃迁的新的秒定义,但随着光频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实现锶光钟绝对频率测量

2022年举办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决议——将利用光钟实现时间单位“秒”的重新定义,计划在2026年第28届CGPM大会上提出关于“秒”的重新定义的建议,并在2030年第29届CGPM大会做出最终决定。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担负着“北京时间”的产生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实现锶光钟绝对频率测量

2022年举办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决议——将利用光钟实现时间单位“秒”的重新定义,计划在2026年第28届CGPM大会上提出关于“秒”的重新定义的建议,并在2030年第29届CGPM大会做出最终决定。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担负着“北京时间”的产生

PNAS:炎症可叫停生物钟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和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生物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炎症和感染性疾病有很大帮助。他们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PNAS》,报道了一种关键的白血细胞(称为巨噬细胞),当接触细菌时,如何使巨噬细胞内的生物钟停止,从而让它发炎。  他们解

日本改进镱原子光晶格钟-900万年误差一秒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11月1日发表公报说,该所开发的镱原子光晶格钟运转900万年才出现一秒的误差,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度量衡局会议上被选为秒的新定义标准器的“候补队员”。   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在2009年开发出运转60万年仅误差一秒的镱原子光晶格钟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激光光源的频率控制等,减少

血检可测人体生物钟

  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0日报道,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研究员发现昼夜节律失调和糖尿病、抑郁等多种疾病的联系,并研究出名为“时间记号”的血液检测,用于检测人体生物钟,以此调整病人作息时间并预防多种潜在致命疾病的威胁。  人体生物钟可指明昼夜节律,比如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研究团队发现,有些人的生物钟和实

钟宝申代表:让高品质、美观的光伏产品绽放在美丽乡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78.shtm“在光伏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光伏+’成为一种新风尚。无论是在广袤的西北荒漠、整齐的工商业厂房屋顶、地铁、体育馆、会议酒店,还是在美丽的乡村,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日趋普遍。但是,光伏项目与建

原子钟可更精确测量时空扭曲

  《自然》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下一代光学原子钟能比现有方法更精确地测量地球表面时空的引力扭曲。这些钟可用于探测引力波、检测广义相对论、寻找暗物质。  时间的流逝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给定的参照标准。因此,时钟测量很容易受到相对速度、加速度和重力势的影响。重力势增加会导致山顶的钟比地面的钟走得

1E16星载原子钟课题窄线宽激光器稳频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精度为1E-16的星载原子钟项目的研究开展对我国将来提高授时精度和卫星导航自主运行能力,提升对地观测以及地球重力等势面的测量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未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提高空间科学整体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十二五”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主题项目下设课题“1E-16星载原子钟关

授时中心用锶原子光晶格钟观测弗洛凯准粒子干涉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常宏带领的实验团队与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学锋带领的理论团队合作,利用光晶格锶原子光钟实验平台,首次观测到弗洛凯准粒子的干涉效应。  根据弗洛凯理论(Floquet),当一个量子系统被周期性驱动时,会出现弗洛凯准粒子激发。当其按两种模式同时驱动时,则相对相位有可

黄维院士团队:离子液体开启钙钛矿光伏新视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45.shtm 近年来,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将促使着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碳中和、碳达峰”更是成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以“光伏”为代表的

崔光磊团队:布局钙钛矿光伏领域技术制高点

  1958年,当美国将化学电池和光伏电池成功应用在第二颗人造卫星上时,我国的光伏电池研究刚刚起步。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2022年,当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100吉瓦之时,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392.61吉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  这一数字的背后,站着一群不断向光伏领域更高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