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基金、人才计划有年龄限制,能否破除“一刀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11.shtm......阅读全文

“候鸟型”人才助阵海南科研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雪古丽生态循环牧场扶贫奶业基地,近期从国外引进了400多头体型娇小的娟姗奶牛。“养奶牛,得清楚海南适合养什么品种。如果没有郭老爷子科学的建议和指导,我们也不敢贸然引进这一品种。”该基地负责人朱建明说。   朱建明口中的“郭老爷子”叫郭志勤,今年82岁,来自新疆畜牧科学院,是

《自然》社论:中国应当留住科研人才

  8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留在家中》(Staying at home),认为当前中国应当采取措施,努力留住年轻一批的科研人才。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在中国,几乎所有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都选择将出国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起步,而呆在国内的博士通常选择离开学术界,进入到待遇

科研环境不设限,复旦成立“人才特区”

  10年或以上的稳定经费支持和长周期学术评价;收入对标国际,不设上限;科研经费实行总额包干制和科学家负责制,用于自由开展科研业务和团队建设;配置足够的博士后、博士生名额;遴选过程“先看人,再看项目”,重点关注人……复旦大学昨天成立的相辉研究院作为大学里的“基础研究人才特区”,将探索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袁亚湘:建议试点科研人才“特区”

   3月14日原本被称作圆周率日,因为π=3.14……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这一天确定为“国际数学日”。  据说在π里,能找到任何一串数字。“这个数学家们还没有证明,但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真的。”中科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曾因一段对π的描述而为人所知:  “有一个网友,要求我查一查1314,我查

科研环境不设限,复旦成立“人才特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865.shtm

德国数据显示中国科研人才水平加速提升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年会4月19日在德国明斯特落下帷幕。出席会议的德国洪堡基金会负责人用最新统计数据说明,中国科研人才的质量近年来在加速提升。  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向数百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外国学者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在德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根据洪堡基金会的统计,2014年,亚洲共有5313名受过洪

王家骐:培养科研人才-平台氛围很重要

  从1993年到2019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家骐已经担任了5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是我第27次参加全国两会了。”王家骐告诉《中国科学报》。7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家骐在阅读材料。  78岁的他可谓吉林省代表团里的常青树,身着卡其色西装外套、蓝色牛仔裤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外设平台内育人才,科研硕果从何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37.shtm

回顾“863”计划:科研瞭望塔-人才大熔炉

  今年春节过后,科技部对外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很多人将其视作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终结点。  三十而立。回顾过去的30个年头,“863”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如同中国科研巨轮的“船长”一般,在诸多领域引领着中国科研前进的方向。  如今,“

调查显示中国科研人才海外“回流”渐成趋势

  科学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团新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指出,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为“人才回流”。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表明,未来,这种“海归”模式将会更加明显。  自然出版集团近日在上海发布面向全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该报告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广州市6名科研类人才首批获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211.shtm 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等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决定,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人才流失致科研实力下降-俄罗斯发力欲促人才回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收入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大量人才外流。痛定思痛,俄罗斯着手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希望促使人才回流,并吸引外籍人才。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库济科指出,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减少了80%,只相当于日本的17%和美国的6%。 

我国应用科研人才已初步从“研”转“企”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就是因为已经初步完成了人才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的转移。”25日,在同方20周年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指出,我国有创新能力的新企业群体已经成长起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什么出现高校办企业的热潮?24年前参与创办“清华人环”(清华同方前身

重庆启动科研仪器、紧缺人才等分享工程

  近日,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提出分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连接、配置最优供需资源的信息经济新形态。加快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有利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倒逼经济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打造

深化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北京7月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方忠:三大要素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近几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近90年的历史积淀,坚守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接连在铁基超导、拓扑绝缘

关注科研体制改革:让顶尖人才冲击顶尖难题

  日前,中国科学院推出的一项名为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前沿计划),赢得科技界的普遍点赞。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前沿计划是我国科研管理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在我国科研管理和人才计划改革中具有引领作用,对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中科院为何要推出前沿计划?该计划与以往

日本受关注论文排名降至第9:科研人才短缺

据日媒报道,本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及学术政策研究所发表了国内外研究动向的分析报告。在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受关注论文所占份额方面,日本位居全球第9,低于2016年公布的第7位。 据报道,日本文科省以国内外论文信息的数据库为基础,调查了截至2015年的动向。结果显示,日本在2003至20

关注科研体制改革:让顶尖人才冲击顶尖难题

日前,中国科学院推出的一项名为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前沿计划),赢得科技界的普遍点赞。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前沿计划是我国科研管理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在我国科研管理和人才计划改革中具有引领作用,对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中科院为何要推出前沿计划?该计划与

科技人才“大龄化”忧思:或影响科研产出效率

  美国近4年投入到基础科研的资金,大部分资金没有分配到年轻科学家手中,而是流入到年龄更大的科学家口袋里。这并非特有现象,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都有表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科学家在30岁之前还没能有所成就,那么他就再也不会有成就了。这是为了说明,很多早期的伟大科学家,他们的科学创造最佳年

《自然》社论:科研人才引进应不拘一格

  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悬赏征求科学家》(Scientists wanted),讨论英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对科研人才引进的影响。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一家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如果招不到合适的本土人才,那么它总还可以引进海外人才。毕竟,科学研究是一场世界性的游戏,

国务院:简化科研仪器采购流程-精简人才“帽子”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包括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申报指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技术路线;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科技人才计划申报查重工作,不

科学基金、人才计划有年龄限制,能否破除“一刀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11.shtm

科学基金、人才计划有年龄限制,能否破除“一刀切”?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申报各类科学基金或人才计划是其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成长渠道。但是在申报要求中,32、35或40周岁这样的年龄限制让部分“大龄”博士陷入窘境,也让青年科技人才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有所顾虑。  这样的年龄限制能否放开呢?能否根据人才具体情况评定,避免“一刀切”?2024上海两会期间,澎

英科研机构呼吁确保“脱欧”后人才流动

  英国7个顶尖科研机构19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英国在“脱欧”公投后确保与其他欧盟国家间的科研人才流动。  这7个顶尖科研机构包括: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工程院、英国医学科学院、英国社会科学院、爱丁堡皇家学会、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威尔士学会。  这些机构在声明中说,公投结果对英国保持科研传统优势带来挑

卢煜明:香港有条件培育更多优秀科研人才

  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结果5日揭晓,热门人选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卢煜明与这项殊荣擦肩而过。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他在科研路上展现的坚毅精神为年轻一代树立了良好榜样。他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香港有条件培育更多优秀科研人才。  9月中旬,卢煜明凭血液DNA研究而开创的“无创产前诊

李源潮:高层次研究人才是科研机构的灵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10月26日下午亲切会见神华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学术顾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库斯(Rudolph A. Marcus)、研究所所长卡洛斯等海外专家,希望研究所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引进和凝聚海内外一流人才,创造有利于潜心科研、创新创

高校携手科研院所合力培养创新发展人才

  记者27日获悉,首届全球科技史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  华东师范大学方面27日介绍,双方将聚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将顶尖学术资源转化为顶尖育人资源,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合力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