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对抗“水稻癌症”

稻瘟病田间为害症状。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李晨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0亿公斤,严重制约我国主粮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优产。为了攻克稻瘟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张正光带领团队与病菌较量了近30年。近日,该团队联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邢维满团队在《自然-植物》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以稻瘟病菌保守效应子为靶标创制杀菌剂的新理念。他们发现了稻瘟病菌特有的保守毒性效应子MoErs1,并揭示其抑制寄主免疫的机制。基于该机制,他们设计的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对稻瘟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挑战常识:效应子会是新靶标吗?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张正光告诉《中国科学报》,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严重时可引起水稻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目前,施用杀菌剂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稻瘟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可用于绿色农药创制的杀菌剂分子靶......阅读全文

中科院何祖华研究组发表Science文章

  2017年2月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与合作者完成的关于水稻持久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

南京农大发现:稻瘟病致病源自“里应外合”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近年来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稻瘟病菌为什么这么“强大”?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介导细胞自噬控制稻瘟病菌致病的机制。该研

南京农大发现:稻瘟病致病源自“里应外合”

  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近年来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稻瘟病菌为什么这么“强大”?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正光课题组揭示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介导细胞自噬控制稻瘟病菌致病的机制。该研

研究揭示鸟苷酸交换因子OsSPK1正调控水稻免疫反应的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组完成的题为Resistance protein Pit interacts with the GEF OsSPK1 to activate OsRac1 and

中美合作水稻免疫研究有助化解转基因“焦虑”

  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转基因食品因其安全问题,伴随近期“黄金大米”、“转基因玉米致癌”的新闻曝光,屡屡成为舆论热点。可喜的是,中美合作开展的水稻免疫研究或有助化解人们的“焦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专家14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利用水稻自身免疫系统来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华南农业大学阐明染色质重塑在水稻抗病中的作用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耀光和副研究员张群宇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生命科学期刊EMBO Report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阐明染色质重塑在水稻抗病中的作用。   稻瘟病是影响全球水稻产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刘耀光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小组利用全长

潘庆华等揭示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军备竞赛分子机制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潘庆华课题组以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和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Pik为研究对象,首次阐明了寄主植物的抗病基因与病原菌的无毒基因之间存在的阶梯性“军备竞赛”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分子植物与微生物互作》。   

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

近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爱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宁约瑟团队、扬州大学杨泽峰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收集了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198份粳稻品种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解析了华中地区优良粳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和优势基因位点的遗传学

全基因组设计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粳稻

近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爱宏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宁约瑟团队、扬州大学杨泽峰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发表研究论文。    该研究收集了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大面积推广的198份粳稻品种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解析了华中地区优良粳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和优势基因位点的遗传学

新发现可阻止稻瘟病菌扩散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国际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抑制稻瘟病菌的一种特定蛋白质活动,可阻止病菌在水稻细胞间传染。   稻瘟病由真菌感染导致,可使稻株萎缩或枯死。每年全球因稻瘟病损失的水稻产量多达30%,相当于6000万人的口粮。新发现将帮助深入理解稻瘟病的机制,开发实用的抗病手段。   稻

新发现可阻止稻瘟病菌扩散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国际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抑制稻瘟病菌的一种特定蛋白质活动,可阻止病菌在水稻细胞间传染。   稻瘟病由真菌感染导致,可使稻株萎缩或枯死。每年全球因稻瘟病损失的水稻产量多达30%,相当于6000万人的口粮。新发现将帮助深入理解稻瘟病的机制,开发实用的抗病手段。   

Nature杂志发表新型作物广谱抗病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39.shtm6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国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克隆到一个广谱抗病类病斑突变体基因RBL1,并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增强作物广谱抗病性且稳

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抗病新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114.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科研单位,从水稻上鉴定到一个稻瘟病广谱抗性新基因Pijx,并解析了其调控水稻全生育期广谱抗性的分子机理。相

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jx调控全生育期抗性分子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927.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水稻全生育

Cell:植物免疫抑制与广谱抗病机理研究取得重要发现

  9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团队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钙离子感受器ROD1精细调控水稻免疫反应,从而减低广谱抗病引起的生存代价,平衡生殖生长-产量性状。  作为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

来自农村,何祖华研究水稻数十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846.shtm他总是习惯于把水稻秧苗比作孩子。在他的心里,这些翠绿的小植株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也是满足百姓日常之需的根基。他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何祖华,曾获评20

继Science-Cell-Res后-何祖华团队登Mol-Cell

  2019年4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完成的关于水稻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RRM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act with NLRs and Regulate

科学家揭示水稻转录因子高产抗病调控机制

  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Pamela Ronald团队合作在水稻产量与抗病协同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关键基因IPA1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  高产抗病

VQ蛋白平衡水稻抗病性与生长分子机制获揭示

  8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和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合作,报道了VQ蛋白OsVQ25通过OsPUB73-OsVQ25-OsWRKY53层级调节机制平衡水稻广谱抗病性和生长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

科学家聚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谏言农业绿色发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83.shtm 全球小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经常遭受重大作物病虫害的威胁,而全球贸易、气候变化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病虫的传播和为害程度,对粮食安全和区域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在植物识别病原和共生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面临着挑战:一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稻瘟病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从而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水稻对磷、氮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导致过度施肥,污染环境。因此,探索水稻免疫和共生的机制,提高作物抗病性和营养吸收,是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促进水稻

我国学者首次解析稻瘟病菌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等单位合作,率先绘制出稻瘟病菌N-糖基化修饰蛋白组图谱,并揭示了N-糖基化修饰参与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调节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的分子机制,将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重要候选靶点,也为深入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该研究

科学家聚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谏言农业绿色发展

  全球小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经常遭受重大作物病虫害的威胁,而全球贸易、气候变化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病虫的传播和为害程度,对粮食安全和区域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消除极端贫困,迫切需要向小农户们提供可持续性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周雪平牵

安徽水稻大面积绝收续:隆平高科将停售“两优0293”

  继“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减产、绝收事件后,该种子生产企业“隆平高科[4.07% 资金 研报]”12日向中新网记者回应,将主动停止非产品质量原因的“两优0293”的销售,并拟设立种子行业灾后救助基金,从每年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放入基金,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户进行救助。  据悉,杂交水

生物科技引领水稻育种创奇迹

  大约7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食粮搬上餐桌。如今,高新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各类水稻优良品种层出不穷,不断造福人类。据报道,孟加拉国科学家已成功培育出3种能够抵御洪水袭击的水稻新品种,其中一种正在农田试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

隆平高科回应“安徽水稻大面积绝收”三大质疑

结合隆平高科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事件,一些媒体报道认为,这应该引发农业界对“重产量不重质量”的反思。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生产的“两优0293”在安徽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两优

植物如何实现精准免疫调控?我国成果登《自然》

水稻是主粮,是国家安全的基础。5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了解到,中国水稻生产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稻瘟病等病原真菌的侵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从而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水稻对磷、氮等营养元素的巨大需求,导致过度施肥,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深入

超级稻到底有多“超级”?

  4月9日,“超级稻”在互联网上又火了一把。伴随《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被下逐客令》成为各大网站、朋友圈转载的头条与热点,半年前发生的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事件,再度引发超级稻有多“超级”的热议。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团队与超级稻领域诸多专家,正在海南,举行“第五期超级稻观摩培训会”。  超级稻

水稻双重活性转录因子可调控细胞死亡和抗病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报道植物bZIP类型转录因子APIP5具有结合DNA和RNA的双重活性,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水稻细胞死亡和防御反应的新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  稻瘟菌侵染引起的稻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水稻胁迫响应分析

水稻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碱)与生物胁迫(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从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针对上述胁迫对水稻产生的影响进行精准可重复的表型分析是一项严峻挑战。植物吸收的光能主要用以进行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及发出叶绿素荧光,三种途径互为竞争,此消彼长。胁迫可能引起植物光反应系统中的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