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院士最新PNAS文章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xon position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determines contralateral cortical projection”的文章,揭示了轴突在胼胝体内的有序分布是胼胝体等位投射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由博士研究生周静等在蒲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 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纤维束是胼胝体,它连接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相对应的区域。然而, 这种特异的拓扑结构在发育中是如何形成的, 至今还不清楚。周静等研究人员发现,轴突在胼胝体中的位置决定了发育早期其向对侧脑区投射的次序。 ......阅读全文

蒲慕明院士最新PNAS文章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xon position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det

蒲慕明院士发布PNAS新文章

  来自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内侧前额叶皮质相位性多巴胺释放(Phasic dopamine release)促进了刺激辨别。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5月16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

著名学者蒲慕明最新PNAS文章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其研究组与美国乔治亚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Priming with real motion biases visual corti

蒲慕明院士:大脑由经验重新塑造

  6月14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作了题为《大脑的可塑性》的专题报告。他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影像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和组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概述了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进展,赢得会场一阵阵掌声。  蒲慕明介绍,20世纪现代生物学的高速进展

蒲慕明院士首次直播在线开讲-为年轻学子送上精神大餐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首次开设视频直播课程,课程持续2小时,为“延期开学”的年轻学子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近期,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响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市教委关于“延期开学”的要求,以“停课不停学”为目标,推出

孙学军:蒲慕明院士评论大脑研究计划

  美国和欧盟分别于2013年分别公布了大型脑科学计划,提出发展创新性的神经科学技术的新举措。最近,美国NIH工作组对美国脑研究计划项目进行了细化,提出经过10年投入45亿美元的研究建议。  大型脑科学计划的启动,说明很多政府已将人脑研究提高到国家议程的层面。全球共同推进对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中国脑”计划如何再出发?蒲慕明发声

“2022年,‘中国脑’要再出发!”2021年末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向上海科技表示:“如果要再加一个词的话,那就是——反思,再出发!”蒲慕明说:“基础研究的终极目标,除了对自然界外在宇宙的研究,还有对人类内在宇宙,也就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人脑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

蒲慕明院士发表Nature综述解析关键因子

  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他发表了题为“Neurotrophin regulation of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and funct

不仅说,更要做:“家天下”属于任何解释都无效的问题

      有些人言行一致,有些人言行不一。  有些人,说的时候冠冕堂皇,但其原则和大道理只适用于其他人,只要涉及自己、自己亲戚朋友、自己单位,就不适用,甚至做得非常差。  我曾经很长时间不能理解蒲慕明教授,后来发现,如果区分其言论和行为,就知道问题何在,就常常能解释他的问题。  这样说,并非公说公

蒲慕明院士首次透露中国“脑计划”研究细节

  6月28日在沪举行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蒲慕明院士首次透露了中国“脑计划”的部分研究细节,早期干预精神疾病将成为主要内容。业内分析认为,人脑工程概念有望受益。  报道称,加速脑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和欧盟于

蒲慕明小组发现泛素连接酶修饰途径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elen Wills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蛋白泛素化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调控的新机制,有助于解释细胞功能蛋白选择性降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教授,其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蒲慕明:人类大脑冷冻复活仍是天方夜谭

  一个哺乳动物的大脑被从低温冷藏箱中首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解冻。此项突破是利用一个家兔大脑实现的,从而使人类朝着复活被冷冻的人类大脑迈出了微小但却更近的一步。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低温生物学》杂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冷冻一些组织挽救生命已成为现实。那么,作为统领身体运行的“指挥所”,人类的大

吴仲义蒲慕明再次呼吁及时公开共享数据

   截至2020年2月10日,共有55条2019-nCoV的病毒基因组可公开获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获取的31份测序数据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仅有1例来自于美国)。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数据一律源于境外,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等。  国内学术界对于所谓“高影

2009年Eppendorf神经生物学奖揭晓

  2009 年神经生物学奖颁奖仪式已落下帷幕,此项由Eppendorf和Science 杂志共同合作的大奖授予瑞士洛桑大学整合基因组中心的教授助理Richard Benton博士。在10 月19 日芝加哥举办的全球神经生物学年会的庆祝晚宴颁奖礼上,这位科学新星同时获得了25,000 美金

恐惧和焦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害怕是面临威胁性情境时的情绪反应,当害怕显著超过了应有的程度时称为恐惧;在无现实威胁时,感到的害怕或担心则称为焦虑。过去曾经认为情绪很难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探讨,而现在情绪已成为神经科学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对恐惧和焦虑的神经通路及发生机制的研究已获得很大进展。这类研究是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

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龄相关的神经活动增加竟可延长寿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项针对线虫、小鼠和人类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动物界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育成有生

蒲慕明:建好神经所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2016年6月,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有极高声誉的格鲁伯奖授予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该奖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伍兹评论说:“蒲慕明是异常敬业的科学家,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但对蒲慕明自己而言,建立神经所才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培育成有生命

G蛋白偶联受体——Novus神经生物学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的结合位点。目前为止,研究显示G蛋白偶联受体只见于真核生物之中,而且参与了许多细

饶毅:抚摸的触觉神经生物学

  为什么你不介意其他人握着你妻子无毛的手掌,但介意他人摸她有毛的手背?   这当然违背我国俗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所强调的手掌和手背无差别,俗话流行乃因我们知识有限。   要验证手心手背有无差别,可以“以手试法”:在握手掌时抚摸对方的手背几次,看看对方和旁观者会如何反应,如果当场不遭暴力,可能人家

神经生物学|Nature:革命性新技术

  现有记录设备依赖于金属丝电极,允许被植入脑内的数量有限,通常有几十个传感器,因此只能提供脑内很小范围内的详细信息。新探针拥有960个记录位点,能同时记录跨大鼠和小鼠不同脑区数百个神经元的活动,让研究人员了解大脑不同部分如何协同处理信息,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抑郁症或阿尔兹海默症的神经回路,从而产生新

蒲慕明获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

  美国时间6月7日,Gruber基金会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将授予世界知名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生物学荣誉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据悉,该奖项将于11月13号在

蒲慕明小组揭示恐惧记忆相关突触特异性变化机制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研究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杏仁核-皮层突触特异性变化》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在听觉恐惧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侧杏仁核-听觉皮层投射通路,并发现该通路在听觉恐惧学习后会发生特异性的突触连接重构。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双色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

神经生物学|运动记忆在睡眠中随机回放

  睡眠对大脑来说远不是一个静止的时间:当大鼠(和人类)睡着时,海马体中的神经元会迅速放电。当一只大鼠从一个地方反复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后,同样的神经元在大鼠睡觉时“重放”这个放电,即它们以相同的,但更快的模式放电。以前,人们认为重放模式只与大鼠在清醒时重复进行的行程相对应。在Neuron杂志上,奥地利

Neuron解决神经生物学一大难题

  我们的神经系统能够在维持完全功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重建,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能力。  神经元可以存活多年,但其中的元件(组成细胞的蛋白和分子)一直在更新换代。为何这种持续性的重建没有影响我们的思考、记忆和学习,这是神经生物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比利时Liege 大学的Eve Marder教授一直

神经生物学家李波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68.shtm   ?人生像一次漫长的旅行,由一个个“下一站”串联而成。只是李波的“站间距”有点长。过去20年,无论他的title如何变化,是稚气未脱的博士,还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亦或

蒲慕明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演讲谈“科学研究的ABC”

  5月12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蒲慕明先生来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参加学术沙龙活动,并作主题为“科学研究的ABC”的演讲,与广大科研人员和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关于科研的心路历程。  “上次我到生物物理所还是1980年,一晃已经是

周忠和蒲慕明:伦理建设应与科学发展齐头并进

  随着中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上涨,学术不端事件也逐渐增加,生物医学领域尤甚。最轰动的一起发生在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大部分理由是同行评审环节作假。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该事件作出严厉回应:对于此次事件涉及的所有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只要参与了学术造假,都将采取严厉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工作是最大贡献

“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去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2017年对于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二是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

蜂群分泌蜂王浆神经生物学机理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团队基于我国选育的蜂王浆高产蜜蜂,通过脑嗅神经叶和磨菇体蛋白质组研究,揭示了调控分泌蜂王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   据团队首席李建科教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