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蒲慕明:伦理建设应与科学发展齐头并进

随着中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上涨,学术不端事件也逐渐增加,生物医学领域尤甚。最轰动的一起发生在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大部分理由是同行评审环节作假。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该事件作出严厉回应:对于此次事件涉及的所有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只要参与了学术造假,都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一直有人质疑中国的科学研究到底有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伦理标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很复杂。一方面可以说有:中国政府机构已有严格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早已确立详细规章和指导方针,明确定义“伪造、篡改、剽窃”行为并列出相应惩罚措施。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没有,因为这些规章条例几乎从未严格执行。 中国许多学术机构尚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客观可靠的审查机制,也不愿对之做出明确的判决或施加相应的惩罚。学术机构无限容忍、学术不端行为缺少惩罚措施、学术圈又以论文发表量作为学者的主要评估标准,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导致更高......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报:科研伦理咨询能否排疑解惑

“我们不是道德警察。我们只是帮助科学家摆脱麻烦的另一个渠道。”  当Stacy Hodgkinson和Amy Lewin招募一名15岁的怀孕少女参与研究时,他们绝对带有最好的初衷。两位心理学家正在评估一项针对年轻准父母的教育项目,而上述女孩符合所有的入选标准:头胎、孕期在15~32周、年龄低于19岁

中国科学报:干细胞技术游走于伦理边缘

  被戏称为“干什么都可以”的干细胞,在科研及应用环节涉及诸多伦理问题。不过,科学家更倾向于把当前的伦理危机归因于应用领域,并称“绝大多数所谓的干细胞治疗都属于商业欺诈”。  11月29日,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共同举办的2012科技伦理研讨会上,院士、专家、

基因科学,是否真能绕过伦理?

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觉醒、异种器官移植、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可能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也是继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科技伦理

黄金大米深陷科学伦理谜团

转基因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研究的人缺乏学术道德,罔顾科学伦理。  年前发生在湖南衡阳、针对小学生的一次隐秘试验,却因为最近一个科学网站的论文而暴露。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彻底验证之时,美国Tufts(塔夫茨)大学学者汤光文自称曾在衡阳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做过人体试验,给数十名

一场伦理辩论的核心!关注计算机科学伦理学

  在公众对人工智能(AI)、隐私和数据使用的担忧日益加剧之际,计算机学家Brent Hecht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提议:计算机学界应该改变其同行评议程序,以确保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披露其成果存在的任何潜在社会负面影响,否则就会面临被拒稿的风险。图片来源:Saul Loeb/AFP/Getty  Hech

郭喨:科学应如何面对“伦理失陷”

   11月底,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个“世界第一”不仅丝毫不值得庆祝,反而是科学界的耻辱、伦理的一道疤痕。  贺建奎这一实验恶意违反了所有涉及人类实验必须遵守的“最小必要风险原则”。就该项实验的目标而言,对一个健康人类胚胎做基因编辑本身就是完全错误的。贺建奎所期望的“或将有效阻断霍乱、

科技伦理:科学与技术的价值表达

胡志强鲍鸥胡志强蒋劲松  近年来,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涉及科技伦理的事件。食品安全领域基因技术的经济效益与隐性威胁;医学领域器官移植、人体器官商业化、安乐死、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生命科学领域的克隆技术,以及环境伦理、动物福利等问题,甚至当前网络游戏的泛滥也可以视为技术带来的社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将召开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技评价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随着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科技评价的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和拓展。科技评价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管理,科技政策、科技规划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

中国科学院学部2020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汉召开

  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学部2020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科学道德与伦理教育”,数十位相关院士专家莅临会议,共谋我国科学道德与伦理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裴钢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自2011年起,道德委员会每年主办科技伦理研

投必得携Turnitin助力中国出版伦理建设

2022年4月19日,TopEdit(投必得)与Turnitin正式宣布成为官方合作伙伴关系。作为Turnitin防剽窃服务iThenticate的官方授权合作伙伴,投必得将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章查重以及预防抄袭服务。投必得是为中国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编辑和出版服务支持的机构。Turnitin在高校及

科学伦理的“高压线”不容触碰

  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震惊了科学界。122位科学家联名谴责,称“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不做的原因是巨大的风险和伦理问题。出于慎重,学界公约规定,只用即将销毁的人类胚胎做短期试验。而贺建奎副教授的研究,就像堵车时,独自在空旷的应急车道全速前进,必然遭人指斥。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犯禁”试验是否取得

人民日报:科学伦理不可或缺

  ●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但却不能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对涉及百姓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作伦理上的评价,已是当务之急   近日,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被破获,浙江大学教授邹某涉嫌研制“瘦肉精”新品种被警方刑事拘留。   此事令“科学公信力”再次受到质疑。科学

中国科协推动成立科技伦理学会

)中国科技部23日在北京举行《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透露,将积极推动成立中国科技伦理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表示,下一步要提高伦理审查能力,强化监督管理。 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顾金辉介绍说,近年来该委在伦理治理上主要开展了四方

科学家首例人造生命惹伦理风险争议

  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创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他们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该项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不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消息传出,立即引起

法国学术反腐:让科学伦理有法可依

   法国科学界一直秉承自1789年大革命以来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弘扬科学研究的自由原则和实证方法的同时,强调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重。法国除对涉及人类健康的医学、动物实验和转基因研究有明文立法约束之外,对科学领域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基本无法可依,强调行业自律。任何自由都需自律与约束。作为补充,法国科学界

揭开中国药物实验利益链:医学伦理的中国式困境

  伦理委员会的中国式困境   无论如何,任何药物,不管是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还是上市,只要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过的药物,都统称为“新药”。记者了解到,国外的药物到中国来进行临床试验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在国外上市的药品,在中国做最后的临床应用实验;二是研制新药,在国外做完了一期二期,在中国做

世界首个三父母婴儿引发科学伦理争议

  上个月,Science网站的热门新闻无疑就是世界上首个“三父母”婴儿的诞生,医生使用了一项有争议的遗传技术,来避免一种可能致命的遗传性疾病传递给下一代,而且通过这种技术出生的婴儿是健康的。纽约新希望生育中心的医生张进(John Zhang),在10月19日的美国生殖医学年度会议上提供了一些其他的

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研究惹争议:当科学撞上伦理

  对于人类胚胎研究,争议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网站的一篇报道称: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团队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类胚胎上进行的基因修改实验,他们利用基因编程技术CRISPR/Cas9,修改了β珠蛋白基因,而该基因突变会导致地中海贫血。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  这项研究因首次对人类胚胎

DNA数据库:游走在科学与伦理的边缘

  你可以抛弃你的电脑,并留下你的手机在家里,但你不能逃脱你的DNA,因为他是属于你的唯一特征,但是现在它被越来越多的贡献给了某些政府当局。   世界各国当局政府打着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的旗号,正在搜集数以百万计公民的遗传信息。以美国为代表,最高法院近期就备份了许多被捕嫌疑人的DNA数据信息。英国警

探讨神经科学独特的伦理-为神经科学创新者提供平台

脑电图图纸也许会读出人的意识”、“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使个人的行为被他人操纵”、“人造大脑的发明可能取代人类的角色”……这些形形色色的言论道出了人们对于神经科学的道德和伦理担忧。澎湃新闻专访了神经伦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就神经科学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2018年9月6日至7日,以“推动负责任创新

英伦理协会: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独立机构,着重关注生物与医学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编辑

英伦理协会: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是一家独立机构,着重关注生物与医学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

科研伦理现状调查:尊崇科研伦理不能只是说说

  编者按 近年来,“转基因”“黄金大米”“受试者权益保护”等话题,引发人们对科学家、公众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在科研伦理方面的责任和角色的关注。为准确、客观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科研伦理规范的认知和遵守状况,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中国科协组织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对该调查报告的深入解读,以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学科研人员的类似研究在国际上掀起巨大波澜。  这一次,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是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使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组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其能够抵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4月6日,该

陈进:科学的自然伦理观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陈进  从哲学角度看,伦理应该属于道德的范畴,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大多数自然伦理观主要来自哲学家个人论点或者宗教中朴实的自然观,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都流行以人为万物之主,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之分,都存在过分宣扬人是自然的主宰,以人类

《自然》评论文章:中国生物伦理监管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干细胞伦理学和管理专家道格拉斯·西普应邀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并非野蛮东方》的评论文章。文章就近期针对中国科学家发表的两篇关于胚胎基因编辑的文章所引起的伦理争论以及对中国科研管理政策的误解,进行了分析解读和回应。  道格拉斯和

哈佛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和政治理论课程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0月9日说,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在逝世近2500年后,其学说传播到了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的讲堂。一门名为“中国古典伦理和政治理论”的课程在哈佛颇受欢迎,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中学到两千年前深奥的哲学。   本学期,这门课程吸引了700多名本科生,在注册人数上仅次于“经济学原理”

周忠和蒲慕明:伦理建设应与科学发展齐头并进

  随着中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上涨,学术不端事件也逐渐增加,生物医学领域尤甚。最轰动的一起发生在2017年4月,《肿瘤生物学》撤销了107篇中国论文,大部分理由是同行评审环节作假。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该事件作出严厉回应:对于此次事件涉及的所有单位,不论以何种形式,只要参与了学术造假,都将采取严厉

解读|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怎样审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42.shtm 一、为什么出台《办法》?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格尊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健康发展,规范涉及人的生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后-中国批准设立伦理咨询委员会

  在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发全球争议近一年之后,中国将设立一个国家委员会就科研伦理监管向政府提供建议。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国家发改委上个月底批准了建立委员会的计划,委员会如何工作政府没有披露多少细节。  但社科院生物伦理学家 Qiu Renzong 表示它将能减少不同部委之间生物伦理监管的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