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Omega3脂肪酸抗炎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荣斌、江维研究组和田志刚研究组与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Omega-3脂肪酸抑制炎症和缓解Ⅱ型糖尿病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免疫》杂志。 据了解,Omega-3脂肪酸不仅对智力发育非常关键,临床和动物实验显示其对多种炎症相关疾病也具有潜在治疗和预防效果,但其抗炎机制并不清楚。 炎症小体是一种由细胞浆内天然免疫识别受体参与组装的多蛋白复合物,能够介导IL-1等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对炎症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并参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人类炎症相关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此项课题中,研究人员发现Omega-3脂肪酸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减少炎症关键因子IL-1b的分泌。此前的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在高脂食物诱导的Ⅱ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次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动物实验,发现Omega-3脂肪酸可以通过抑制......阅读全文

Nature:短链脂肪酸在早发1型糖尿病中具有保护作用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也称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根据碳链中碳原子的多少,把碳原子数为1-6的有机脂肪酸成为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它们被后肠迅速吸收后,既储存了能量又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区别

1型糖尿病特点: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②起病较急;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④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多数患者可检出自身抗体;⑤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强的关联性。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特点

①典型病例常见于40岁以上肥胖的中老年人,偶见于幼儿;②起病较慢;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并不降低,但在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④胰岛细胞胞质抗体等自身抗体呈阴性;⑤初发患者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⑥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Ⅰ型糖尿病;⑦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型无关。

Ⅰ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一、Ⅰ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

1型糖尿病特点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②发病较急;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④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多数患者可检出自身抗体;⑤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强的关联性。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测

  用两种hFAB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和血清hFABP浓度。可以用全血样本进行一步免疫色谱分析法来快速测量hFABP;获得血清hFABP水平定性数据需要15分钟。利用面板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对AMI检测的灵敏度高(93%)但是特异性低(43%)。hFABP在血浆和血清中的正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概念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心脏中富含的一种新型小胞质蛋白。它具有高度心脏特异性(也就是主要在心脏组织中表达),但在心脏以外的组织中也有低浓度表达。心肌缺血性损伤出现后,hFABP可以早在胸痛发作后1-3小时在血液中被发现,6-8小时达到峰值而且血浆水平在24-30小时内恢复正常。心脏脂肪

I型糖尿病的症状

  第一特点: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I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  第二个特点:I型糖尿病的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第三个特点:I型糖尿病的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

彻底阻止1型糖尿病

  对正常人来说,白细胞负责制造抗体对抗病原体或外来入侵者。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负责生成胰岛素。有一种名叫B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白细胞,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会破坏胰腺β细胞,导致T1D。  受损的β细胞无法完成将葡萄糖运送至细胞的任务,使葡萄糖积聚在血液之中,如果不及时注射

I型糖尿病的病因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

I型糖尿病的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糖: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研究首次发现:3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普遍更易误诊

  近日,由英国塞瑞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有史以来首个“外分泌胰腺糖尿病(T3cD)的发病率、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一项回归性队列研究”发现,3型糖尿病实际上在成人群体中的发病率比1型糖尿病更普遍,而且更常被误诊。  1型糖尿病(T1D)通常发生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即产生胰岛

减重有助缓解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想控制病情,现在有了新思路。英国知名科研期刊《柳叶刀》12月5日在线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减轻体重有助缓解这类患者的病情。  Ⅱ型糖尿病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是导致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也会增加患病

DE细胞或与Ⅰ型糖尿病相关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称,他们首次证实了一直怀疑的“X细胞”的存在,这是一种“捣乱杂交”免疫系统细胞,可能在Ⅰ型糖尿病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将这种不寻常的淋巴细胞(一种白细胞)称为双重表达(DE)细胞。  “经过我们鉴定,该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两大主力(B淋巴细胞和T淋

I型糖尿病的诊断鉴别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

血液干细胞逆转Ⅰ型糖尿病

  11月16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重要研究成果显示,美国波士顿儿童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注入预先处理过的血液干细胞产生了更多的蛋白质PD-L1,抑制了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成功逆转了小鼠模型Ⅰ型糖尿病的症状。  保罗·菲欧瑞纳说:“当注射这些细胞时,真的会改变免疫系统。”研究人员把来自胰腺的、

1型糖尿病的临床表征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通过免疫介导胰腺β细胞的破坏而导致。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没有胰腺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的证据;这被称为特发性 1 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诊断方法

第1步是诊断糖尿病。第2步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区别T1DM和其他病因引发的糖尿病。详细请见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下文鉴别诊断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为原则。无论是通过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都是必需

1型糖尿病的致病病因

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是由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可能的病因有以下几种: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

1型糖尿病的检查方法

做抗体试验,即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1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抗体可能是阳性。标致胰岛功能的胰岛素及C-肽水平很低。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6%,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多发疾病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

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的简介

  年青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缩写为MODY(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1975年由Fajans和tattersall依据1950年以来系列报道分析,将此型具有发病年龄早、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共同特点的2型糖尿病人命名为MODY.1985年WHO的分类

1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临床特征:●体型–T2DM患者通常肥胖,T1DM患儿通常不肥胖并且常有近期体重减轻史●年龄–几乎所有T2DM病例均在10岁后发病,而T1DM患者通常在更早的年龄发病。约45%的T1DM患儿在10岁前发病。 [5] ●发病速度:1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不同类型饱和脂肪酸对糖尿病影响不一

  健康饮食离不开脂肪,但饱和脂肪却多被诟病,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许多疾病的致病诱因。而对于饱和脂肪酸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一国际研究小组在近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研究论文称,饱和脂肪酸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它既可以增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技术,但CT或MRI检查通常在数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通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蛋白(s100B)水平虽然可早期诊断,但同样也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近期

凝胶延长分析二型脂肪酸合成的方法

Gel-elongation assay for type II fatty acid synthesisSrinivas KodaliAndrew GalgociSheo Singh Dr.Jun Wang Dr., jun_wang2@merck.com, Merck Research Labo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技术,但CT或MRI检查通常在数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通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蛋白(s100B)水平虽然可早期诊断,但同样也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近期的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技术,但CT或MRI检查通常在数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通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蛋白(s100B)水平虽然可早期诊断,但同样也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近期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综述

理化特点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 是一组多源性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质,分子量14~15 kD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心、肝、小肠、脂肪、脑、骨骼肌等细胞中,心、肝、小肠中含量较多,FABP在骨骼肌中的含量是其在心肌中含量的1/10。心脏中的FABP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H-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