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万人计划”领军人物周忠和:三说“运气”

周忠和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的领军人物了。 他与很多科学家不同,在讲述自己团队从事的科研工作时,他三次用了“运气”一词。他是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称古脊椎所)所长。到了这个层次,还有几个人愿意说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幸运”的结果? 一说运气。 1999年,周忠和从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古脊椎所。他说,自己有运气,回国时遇上了 “百人计划”,2000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从2001年起连续10年获得了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及延续资助。对此,他说自己很知足。 对于古脊椎所,周忠和更有着很深的感情。1990年7月,硕士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参加古脊椎所在中国辽西的科考。在波罗赤的一条小山沟里,他发现了一块鱼类化石,属白鲟科,是现代长江白鲟的最早祖先。这让他很兴奋。科考结束后,他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波罗......阅读全文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启动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现场。  【强国密码】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科学家工作室将由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遴选标准  合理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周忠和:望科学基金加大对科普投入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学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国外申请科学基金时,有些会明确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众普及与教育。我想这是可行的,我总认为科学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条件,因为你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准确的科学知识。   一向与媒体交好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近来面对采访却是

“万人计划”周忠和:一石一世界

周忠和  周忠和属龙,他所从事的行当也与他的属相一样,古老而又神秘。   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学界不断将一个个光环戴在这位48岁男人的头上,任谁看了,都不免要羡慕一番。   可他

从弱到强 科技计划体系应时而变

  1985年7月16日,这不知道是邓小平第几次会见李政道。会谈中,李政道再次提出,希望尽快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由第一流科学家负责。邓小平回应说:“这是一个新方法,我们没有经验。但只要是新的事物,管它对不对,管它成功不成功,试验一下。”  1986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两弹一星”元勋陈芳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中科院科技成果知识创新统计结果

前瞻布局谋跨越 周萍 张帆   今年刚刚41岁的王曦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当微系统所打算要孵化一个叫做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的“蛋”时,他点了6个年轻博士,加上自己,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   背靠微系统所这棵“大树”,这个年轻团队异常“生猛”:从无到有建成具备国际

进击的古基因组研究

  今年5月,《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领衔的关于华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开了有关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迁移与混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上的若干谜团;两个月后,该团队又发布最新发现:通过古基因组研究最新发现距今约1.1万年的中国南方未

《自然》: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首只长有四根尾羽的恐龙

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为揭开鸟类起源提供新的证据        鸟类是如何起源、如何飞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这对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大众而言,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争议的领域。而揭开谜底的关键往往不仅在鸟类本身,与鸟类具有

7位院士、3位青年学者发倡议:反对科研“圈子”文化

  9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召开“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副秘书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和风主持会议。会上,10位中青年科学家围绕主题发言并共同签署《“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