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峰的“纳米”人生

“就像许多前辈说过的那样,做科研,一要能上书架,二要能上货架,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科研理想。” 37岁的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快人快语,眼神中有着闽南人的务实和机敏。 29岁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30岁回国任教授,32岁获“杰青”资助,33岁成为“长江学者”……在科学界,郑南峰这样的成长速度着实让人感叹“后生可畏”。科研要能“接地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7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化学系博士后,郑南峰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化学化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他的主攻方向是纳米材料。带着从郑兰荪院士团队其他老师那里“捐”来的6个学生,一年之间,郑南峰迅速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材料研发当中。 2010年12月,郑南峰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钯蓝,仅有几个原子层的厚度使所合成的超薄钯纳米片拥有绚丽的蓝色,这一发现立即得到了国际纳米学界的关注。钯是一种稀贵......阅读全文

郑南峰的“纳米”人生

   “就像许多前辈说过的那样,做科研,一要能上书架,二要能上货架,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科研理想。”  37岁的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快人快语,眼神中有着闽南人的务实和机敏。  29岁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30岁回国任教授,32岁获“杰青”资助,33岁成为“长江学者”……在科学界,

郑绍辉:科研就是突破极限

郑绍辉  原本是一名与核共舞的工程师,却还是抵挡不住化学的诱惑,放下工作重归校园;原本想要在国外科研机构找一份惬意的工作,却还是不能放弃对故土的留恋,十三年后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再来。这就是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教授郑绍辉的前半生。  “真正工作多年,才越发感到搞科研的可贵;真正出国多年,才越发感受到国

纳米新材料“钯蓝”问世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一种蓝色的新型钯纳米材料,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或可成为癌症光热疗的“希望之星”。   日前,《自然—纳米技术》刊登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题为“具等离子体光学和催化性能的钯纳米薄片”。   钯是一种稀贵金属,在化学中主要用做催

郑永飞:科研不能“仕而优则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从目前国内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情况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投入与产出的匹配。这源于“自主选题、自由申请”的立项模式,源于“尊重专家、依靠专家”的评审机制。在科技一线工作的专

郑兰荪: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凝心聚力促改革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指出,人民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力度。   创新如何才能真正驱动发展?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认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小

青年科学家如何“冒尖”:放手让年轻人去干

田中群院士(中)与学生在实验室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今年恰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周年。作为改革的产物,20年来,“杰青基金”为许多优秀的青年科技人

新型催化剂可在室温下除一氧化碳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日前发布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的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据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介绍,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在实验中,铂-铁镍氢氧化物复合

南大科研团队或发现夸克星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最近发生的一次史上最剧烈的超新星爆发,推测发现了夸克星存在的重要证据。  据该研究团队领导者、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戴子高介绍,基于“组成强子的基本粒子是夸克”这一理论,1970年人们提出夸克星的概念,即一类完全由夸克组成的天体。经研究,

南科大:科研与育人水乳交融

  近百个智能机器人摆成“中国”矩阵,它们与南方科技大学师生一起挥舞着五星红旗,在这场家国情满满、科技范十足的青春快闪里,放弃美国终身教职的邓巍巍等多位海归教授,与学生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作为一所承担着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重使命的新时代大学,南科大把回答好“钱学森之

中加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催化剂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5月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比人类

石墨烯产品为医护人员“加温”

  春寒料峭之际,武汉气温呈断崖式下跌。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证通风条件,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无法在工作、休息区域开启空调加温。他们身着憋闷的防护服,衣服汗潮极易受凉,这是抗疫医疗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  日前,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团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峰、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副教授吴炳辉,运

中加科学家研制出可在室温下除一氧化碳的新型催化剂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的郑南峰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南大研发纳米光学探针-可检测癌症转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蒋锡群课题组日前研发出一种纳米光学探针,可以准确检测体内癌症转移情况。   据了解,在实体瘤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是肿瘤供氧不足,也叫肿瘤乏氧。乏氧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息息相关,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会产生局部的乏氧微环境。而蒋锡群课题组研发的纳米探针,对乏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检

中外科研团队揭开北极介形虫“南漂”之谜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河海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香港大学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末次冰期北极介形虫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揭开北极介形虫的“南漂”之谜。 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北极物种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相关研

北京大学生科院郑晓峰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2016年8月1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he ATPase hCINAP regulates 18S rRNA processing and is essential for embryogenesis and tum

福建7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8日,在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福建7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来看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厦门大学郑南峰等人主持完成的《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郑南峰教授课题组以金属纳米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配位化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纳米晶

科研团队制成世界最薄丝素纳米纤维带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耀鹏、邵惠丽团队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Benjamin S. Hsiao合作提出了全新的蚕丝多级结构模型,并成功研制世界上最薄丝素纳米纤维带。近日,该成果以全文形式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  作为蚕丝多级结构的基础构筑单元,丝素纳米纤维对人造蜘蛛

中俄科研人员发现纳米碳新结构

  我国和俄罗斯的科研人员成功将碳纳米颗粒与三维四面体键结合起来,获取到不寻常的量子点,呈现出平坦的二维结构。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和发光光谱等不同方式对新量子点进行测试表明,量子点能够加快海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并实现对测量仪器和技术设备的快速控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创造一种

中俄科研人员发现纳米碳新结构

  我国和俄罗斯的科研人员成功将碳纳米颗粒与三维四面体键结合起来,获取到不寻常的量子点,呈现出平坦的二维结构。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电子显微镜以及光学和发光光谱等不同方式对新量子点进行测试表明,量子点能够加快海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并实现对测量仪器和技术设备的快速控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创造一种

中科院大化所等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马志博团队与厦门大学郑南峰团队及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Hannu Hakkinen团队合作,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原子结构精确已知的Ag374纳米团簇的表面配体,获得亚分子水平超高分辨,结合DFT理论计算与模板识别算法,实现对表面配体形貌和结构以及团簇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生物育种专区一期试运行

中新网三亚2月24日电 (记者 尹海明)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唐浩23日在三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生物育种专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入试运行,目前已有10家单位入驻。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进种源等

探访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科技助力种业中国芯

位于海南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科研育种基地,孕育出了众多农作物的新品种。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带着他们的育种材料汇聚在这里,利用海南独有的气候加速育种过程,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在这里得以应用。总台记者带你走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感受科技带来的农业新气象↓↓

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子光谱专业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厦门大学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注册投稿日期:2016 年 1 月

冯建峰:科研是第一快乐的事

人物名片冯建峰:1964年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来自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的不同尺度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他提出了

郑美玲团队等在飞秒激光直写三维无机纳米结构获进展

  近年来,三维(3D)无机纳米结构的精确可控制备技术是研究热点,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器件、量子芯片、太阳能电池和结构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无机材料前驱物容易结晶,导致难以一次性直接制备3D无机微纳结构。激光3D打印技术是制备三维无机微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制备无机微结构时,其特征尺寸和加工分辨率

科研人员开发邻域纳米结构生物传感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55.shtm葡萄糖检测和实时连续监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制糖和发酵过程中的可控生产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普鲁士蓝、电极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极具前景。近日,中国

科研人员开发邻域纳米结构生物传感膜

  葡萄糖检测和实时连续监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制糖和发酵过程中的可控生产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普鲁士蓝、电极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极具前景。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具有邻域纳米结构的新型三维介孔生物传感膜,大幅提高了葡萄糖生物传

科研人员提出孔径小于10纳米的固态纳米孔制备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4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合作,研发了一种孔径小于10纳米的固态纳米孔制备新技术。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