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启动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活动开始启动,诚请两院的院士、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积极推荐候选新闻。推荐范围限于2014年在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的中国、世界科学技术重大进展的新闻。 推荐候选新闻请注明公开报道的媒体和时间,并附300字简要介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的方式发至本报。 推荐截止时间:2014年12月5日 地 址:北京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中国科学报社 邮 编:100190 联系人:李舒曼 电 话:(010)62580726 传 真:(010)62580742 电子邮箱:smli@stimes.cn......阅读全文

艾伯茨:小实验室哺育青年科学家创新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学新闻》邀请下,美国Science杂志总编辑、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和上海,进行了多场报告并参加了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转基因传播与对话研讨会。   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但是艾伯茨

李政道:祖国现在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

  6月11日下午,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四楼会客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就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话题,接受了《科学新闻》杂志专访。   多年来,李政道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如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科学之夜”聚焦2014的“科学”与“新闻”

   1月31日晚6点半,原本静谧的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开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样的学生簇拥着走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一楼讲堂,兴奋地讨论着即将举行的“科学之夜”中国科学报社年度盛典。  今夜,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学科领域、各行各业的科技大牛。  陈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韩布兴、匡廷

《科学》总编布鲁斯·艾伯茨教授专访:善待最优秀的人

政府应克服投入就一定要出结果的想法,鼓励有风险的科学研究。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有投入就一定有结果 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这位美国科学院前院长、现任《科学》杂志总编,是广受尊敬的生物化学家,以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成就为世人认可,尤其以对活细胞分裂时允许染色体复制的蛋白

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试验可以重来

科学网联合《科学新闻》就此话题进行在线访谈  近日,科学网接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举报,称自己的细胞培养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宣告失败,罪魁祸首竟是假试剂。科学网遂联合《科学新闻》双周刊对此事展开调查,并于4月17日下午,邀请到了这位“受害”的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

《科学新闻》:40亿砸向流感重大专项

  2009年5月20日,媒体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确诊的感染者突破1万人。   与此同时,一场事关40亿元资金的防治流感重大国家专项的论证会也在北京某宾馆紧急进行中,专项何时发布,不得而知。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投入50亿元防控甲型H1

芒草:突围中国生物质能源困局?

  理论上,中国需要生态恢复的土地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如用来种芒草,按10吨/公顷的保守产量计算,一年干芒草产量能达10亿吨,如用于燃烧发电,即能达到2007年全国总发电量的45%;而如果拿出5亿吨转化成乙醇,则能取代中国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在中国,“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正变

国家将启动40亿元重大专项砸向流感

  不论防控甲型H1N1流感偏重公共卫生还是基础科研,也不论流感防治重大专项如何立项,各受访人士均表示,国家防控资金的透明使用、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都是重中之重。   2009年5月20日,媒体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确诊的感染者突破1万人。   与此同时,一场事关40亿元资金的防治流感重

《科技日报》总编辑:科技媒体应具备灵魂与担当

   1986年1月1日创刊的《科技日报》,不仅是一份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同时也极有可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份真正以科技为主题的日报。  2016年1月1日,《科技日报》将迎来30岁生日。中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 近日,我们有幸与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听他谈谈已到“而

访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中国是机会而非威胁

  David Willetts是个厉害的角色。   他凭借在牛津大学培养的睿智和学者的眼光解决问题,从首相府政策司、英国财政部,一直走到今天。Willetts不仅在政治上左右逢源,还出版了好几本关于保守主义的书籍。于是他多了个外号——“two brains(两个大脑)”。   10月中旬,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坚持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见到侯建国的时候,这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土著”校长像极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身着朴素的绿外套,带着金丝边儿的眼镜,说话慢声细语,颇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味道。   作为中国科大的掌门人,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这所大学能够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世界级顶尖理工科大学。   在获得中国科大

如何报道疾病暴发或者大流行

  方玄昌、贾鹤鹏和Katherine Nightingale说,在报道疾病暴发的时候,轰动效应不应取代扎实的科学。   疾病大流行或者大规模的疾病暴发总是热门新闻,这是由于研究疾病的竞赛、不确定的结果、关于治疗的生动细节、阻止它传播的努力,当然,还包括恐惧的因素。   一场疾病暴发的最

俄驻华科技参赞:走出简单的Give&Buy

  “This is magnificant!”无论是欧式典雅的喷泉、穹窿圆顶还是城堡般的办公大楼,每个走进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人都会感叹于这座奢华而低调的园林使馆。   在东直门内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段,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拥有占地16公顷的面积。64年前,前苏联是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

《自然》执行主编:质量是数字开放获取成败关键

         1869年,《自然》杂志在英国创刊,现已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顶级学术刊物之一。自创刊近150年以来,《自然》始终如一地报道全球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重大、最前沿的发现。时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科学期刊。2

《科学新闻》:留学中国计划大提速

  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在2020年将扩大到50万,中国的相关教育机构还需要做哪些准备?这些留学生来华学什么呢?  美国人盖文1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当时他一句中文也不懂,还遭遇了黑心中介,情况一团糟。后来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读书的学校,并和两个法国人同住解决了生活问题。  “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

  日前,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腾讯网协办的“回归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系列活动向全国知识界发起倡议,呼吁全国知识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抵制低俗迷信,为倡导全民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尽到相应职责。截至9月23日,已有101名院士力挺签名活动,同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科学新闻》:“中国哈勃”迟发内幕

  中国需要有一个如同NASA或欧洲空间局那样的独立机构,直接负责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作为科学家,我感觉到一种耻辱,新华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2010年的发射计划,如今各国学者都在关注,我们却发射不了!”说话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最近,一篇文章让中国科技界很“蒙羞”。  9月3日,两位来自中国最高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是两“海归”第一次通过外媒

揪出"地沟油":每年约150万吨地沟油流向餐桌

  格外寒冷的冬天,给从事一项工作的人们带来了便利。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打捞下水道中废弃食用油脂——“地沟油"获取暴利。由于低温使下水道中的油脂冷凝为白色、灰色或是褐色的固体,“乖乖地”呆在下水道里,这给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被捞出的“地沟油”中很大一部分经过再次提炼、销

科学新闻:科学家如何帮忙

  特别是科学记者常常理解他们撰写的话题并且知道该联系谁   《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说,科学新闻可能面临威胁,但是科学家仍然可以帮助确保报道知情且准确。   一些科学家把媒体视为一种公共关系服务,用于解释新的科学、影响公众的理解,并向政界人士强调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这篇社论说,但

2007十大最疯狂科学新闻:蜘蛛毒液成伟哥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美国生活科学网最近评出的2007年度十大最疯狂科学新闻,体验灵魂出窍、蜘蛛毒液有望成为天然“伟哥”等均入选其中。对于这些科学新闻你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很多科学发明和发现就是从这些大胆的试验起步的。 以下就是《生活科学》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十大最疯狂的科学新闻: 1

邹承鲁: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需待七年期

就“人体器官克隆”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     8月16日,徐荣祥向媒体公开宣布他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随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为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透明热疗片:不被灼伤的“透明”之选

  为了缓解周身疼痛,或是驱除寒气,不少老年人、女性或是运动员都会选择使用加热片、加热垫或加热膏。然而,稍加不注意,这种热疗法往往会引起加热部位的身体灼伤。  如今,一支来自兰州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超柔性快速响应透明热疗片,让使用者可以“一眼看穿”热疗片,随时监测自己的皮肤颜色,避免灼伤。这让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细胞》主编:开放获取下科技期刊机遇挑战并存

         美国细胞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推动前沿科技发展和科学信息的传播交流。1974年创刊的第一份刊物《细胞》,短时间便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界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期刊,刊载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2014年,该杂志公布的影响因子

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举办

  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于11月5日在京召开,论坛主题为“科技传播的引领与创新”。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本次学术年会上致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

《科学新闻》:朝鲜科学蹒跚而行

  在培育出阿拉伯胶树芽茎一个月后,Un Song Gun的科研小组将这种最坚硬的样本转植到野外,这些树木每年长高2米   近年来朝鲜终于认识到,坚持其“主体性”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搞科研,排斥或拒绝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   在北京的一个重点实验室,一位女学生指着匆忙走过的一个花格

中国确认无脊髓灰质炎十年之后:脊灰灭活疫苗上路

  2010年7月3日,在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国家10年之后,一场有关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内部研讨会在位于昆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生物所)召开。  研讨会的内容,是探讨刚刚完成的昆明生物所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二期临床实验

《科学新闻》:三聚氰胺检测研究各出奇招

在三聚氰胺事件愈演愈烈最终波及整条食物链的时候,当前的检测手段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检测需求。另外,政府对于国家食品安全质量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催化了更加快捷、准确、成本低廉的检测手段的开发过程。 检测手段大PK 目前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等检

《科学》刊登报道分析中国假试剂问题

  图片说明:真(左)假(右)DMEM包装。   (图片来源:COURTESY OF XI JIANZHONG)   科学网曾就“假试剂危害”举行过问卷调查(“假试剂危害”调查问卷),并曾于4月17日联合《科学新闻》邀请有关专家就相关话题举行了在线访谈(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试验可以重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