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有了可燃冰调查船

昨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海洋六号”正式入列举行欢迎仪式。梁宇陈惠玲摄 本报讯(记者/卢轶通讯员/陈惠玲)昨日,我国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广州正式加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行列。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海洋六号”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配置较完善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配置有4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系统、长排列大容量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等。船体总长106米,宽17.4米,型深8.4米,最大吃水5.7米,设计排水量4600吨,续航力1.5万海里,可在国际海域无限航区开展调查,总造价近4亿元。 专家介绍,“海洋六号”是依据我国海域特点和海洋地质需要,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阅读全文

我科学家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南极冰盖之巅精确地形图

比卫星遥感数据获得的南极洲全图精确110倍  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家将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冰穹A地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000地形图。 这项测绘工作由黑龙江测绘局的吴文会和吴学峰负责。 “极地基础测绘,既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

可燃冰开发技术获突破

  2014年1月14日,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钻探工程在广州通过验收。验收组认为,本次钻探在圆满完成规定的各项外业任务基础上,实现了可燃冰开发利用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中国正式形成海域可燃冰从调查评价到钻探阶段的方法技术体系。   《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这套方法技术体系目前处于国际先进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

东南极冰盖由内向外加速流动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22日测量的冰流速显示,距离中山站344公里处的东南极冰盖近14年来以平均每年22米的速度移动。结合其他数据,这说明东南极冰盖从内陆向边缘的冰流速逐渐增加。  南极冰盖是直接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体,分为东南极冰盖和西南极冰盖。测量南极冰盖的变化情况,对于认识南极环境有重要

我国将于2015年开发“可燃冰”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29日在北京开幕,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我国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将有力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天然气水合物因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

中国启动新一轮可燃冰勘探技术系统性研究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为加快实现对战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步伐,我国启动了对其勘探开发技术的新一轮系统性研究。目前,该专项被科技部批准纳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执行年度为2013~2016年。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

2018北京光谱年会——标准培育、前沿技术助力光谱事业发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月8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举办的“2018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北京天文馆召开。会议拟就光谱分析技术(以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和食品营养安全光谱分析为主)及应用,化学计量学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等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相关领域专家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测试百

中国可燃冰储量超800亿吨油当量 可供使用数百年

中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域示意图  中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德联合科考队的“太阳号”考察船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碳酸盐结壳,面积达430平方公里。据专家预测,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台湾西南陆坡、南沙海槽、冲绳海槽海底可能存在大量的甲烷水合物资源,可以满足

关注食品药品检测技术——2016 年北京光谱年会在京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2月28日,2016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北京天文馆举行。本次会议以食品药品检测技术为主题,围绕食品药品检测分析技术动态、光谱分析仪器方面的新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分析领域相关专家作专题报告,会议还安排有国内外光谱相关企业做仪器展示。来自光谱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100余

否极泰来,会是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写照吗?

   开始说2016 之前,先回顾一下2010-2015这五年间,到底发上了什么。因为我们只有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  2010年,我还在自动化行业,其实那时中国制造就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问题,只是当时的4 万亿投资以及房地产的火爆,使这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事实上,从2010年到2013

我国完成北冰洋科考 “雪龙”号驶离北极圈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圆满完成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8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  自今年7月20日进入北冰洋以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全体队员连续奋战,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多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调查、9个短期冰站考察和一个为期13天的长期冰站

可燃冰掀全球海底资源争夺战

  与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类更易触及的资源宝藏。未来的全球资源竞争,将会在占地球表面积71%、总水量97%的这片蓝色海洋上蔓延开来。   蛟龙号:吸纳民资进入海工领域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

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 多技术超石油工业防砂极限

  今年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特点,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

日本海底“破冰”之举或将影响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日本经济产业省新近宣布,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标志着日本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专家表示,日本近几年海洋能源开发接连有重大突破,显示出福岛核事故后对于能源需求的迫切性。可燃冰利用符合全球环保趋势,一旦找到商业化捷径,或将影响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作为新一代能源,可

进口药免税后仍高于国外? 专家:国产药没竞争力

  格列卫“挨说” 专利制度不当背锅侠  近日,一种名为格列卫的药被称为“神药”,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患者这句无奈心酸的话,让许多人潸然泪下。而众所周知的进口专利药与印度仿制药悬殊的价格落差,也让人震惊。  热议中,中国该不该效仿印度,对进口高价药进行

可燃冰:未来能源愈行愈近

  图为二0一七年六月九日,我国在位于广东珠海市东南三百二十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进行试采可燃冰的作业平台。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是有这样一种冰,不仅可以燃烧,其热值还比石油多10倍,燃烧后很清洁,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储

开采可燃冰 速率有望再提速

   日前,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圆满成功。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这次试采创新利用水平井钻采技术,使用了多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有效提高了产气规模、开采效率。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我国的可燃冰产业化进程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之后将继续加强资源勘查,推动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让这一高效清洁能

碳酸让位矿泉水茶饮料被边缘化 看饮料业的跌落和上升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提升,风光一时的碳酸饮料和茶饮料正在衰弱,与此对应的则是矿泉水销量增长迅猛。“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偏向于喝矿泉水”,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记者表示,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使得饮料大战的主战场从一二线城市转移至三四线城市。  曾经的大佬  还在继续下滑  年轻

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解密“未来最佳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魅”与“惑”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天然气与水混合便会产生结晶化合物,形似冰雪,点火即燃        2009年8月1日,一艘迷你潜艇载着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潜入贝加尔湖。他此行的目的是“检阅”潜藏于湖底的珍贵能源—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可燃冰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产业化生产再进一步

  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 )产业化生产再次迈出关键一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中海油牵头的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研究启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海油大厦举行。以中海油作为依托单位申报的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并在会上举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揭牌仪式和天然气水合物技

可燃冰试采未对大气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刚刚过去这一周,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或许是地质科学界最热的词汇。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从5月10日起,经试气点火,连续产气8天,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我国这次试采成功,震

中国要率先用上可燃冰 还需要三步

  可燃冰于近日实现成功试采,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对正处于能源系统升级、经济发展转型、饱受灰霾污染心肺之患的我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把中国的经济转型、能源升级、空气质量改善之重任,寄希望于可燃冰短期内的商业化开发,恐怕也是其难以承受之重。  首先,清晰认识、全面揭示和

关于公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人名单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

比手机频率高出1000倍的宇宙辐射能量,是怎样的存在?

你听说过太赫兹吗?你能想象到比手机信号的频率高出1000倍是什么概念吗?这么高的频率波段究竟有什么用呢?2016年12月13日凌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新创办的子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正式上线,其创刊的首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等在南极的最新观测

李小森:中国可燃冰商业开采有多远

  天然气水合物,又名可燃冰,这个原本只为专业人士了解的新能源,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供应的日益短缺,近年来为广大民众所关注。我国可燃冰的研究进展如何?何时能实现商业化开采?近日,《科学时报》专访了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李小森。各国期待:储量

2014十大网络科学传播事件 “玉兔”微博获大奖

  “玉兔”在卖萌,转基因继续乱战……这一年,哪起科学传播事件最让人难忘?日前,由北京市科协主办评选的“2014十大网络科学传播事件”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月球车玉兔”微博卖萌报道,被评选为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传播事件并获得“五维空间”奖。  1“月球车玉兔”微博卖萌  “啊……我坏掉了。”1

国产测光望远镜年底将登上南极最高点

记者8月21日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制的4架口径为14.5厘米的测光望远镜将在今年年底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用于南极天文观测选址工作。 中国在南极地区的科考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中国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2005年初,以中山站作为中转地的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