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影响你科研工作,影响你人生的一句话是什么?

有时候,哪怕是一两句话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科研过程。 影响我的科研过程的,有一句话: 学习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 希望大家能够说出来,影响自己科研过程的一两句话都是什么。 希望所有人都贡献依据,然后我将整理出来,作为我们的原创个人座右铭,以飨大家. 学习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 ......阅读全文

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不著袈衣亦如来

  魂牵梦萦:还一个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但他却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和现任所长,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做了最真诚、最实质、也是最为具体的工作。   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美国留学,又回到中国来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出身名门诗礼乡 经难求学图报国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那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过教员,办过学校。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父亲徐浩抗战期间任浙江省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母亲刘谱人曾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

大道至简 平淡为归——记北大药学院王夔院士

在一切美好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美好起来了;在一切平静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平静下来了。经历了三次政治和社会的大震荡,三次改变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先生,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境遇始终淡然置之、不喜不悲,以哲人的睿智和科学家创新求变的精神探求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真理,走过了七十五年的生命历程。王先生

记徐旭常院士:曲终人不散

  江苏省常州市人,生前长期从事热能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颁发的发明创造金奖,于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学方面,开创国内《燃烧学》教学,对我国几十年来的燃烧理论与技术教学有重要影响;主持或参与编写的著作和教

岳光溪:懂科学的工程师

  时隔三年,《科学时报》第二次采访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岳光溪。  尽管已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但是与三年前相比,他还是那么平静、随和、直率。  在记者的眼中,岳光溪的人生经历用“坎坷”、“丰富”、“传奇”都是难以形容的,可他自己仅轻描淡写地用一个数学公式来

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学人小传  申泮文,祖籍广东省从化市,1916年9月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195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副教授;1959—1978年任山西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起,任南开大学化

追记中科院研究员王逸平:以身许家国毕生新药梦

  执着追求,新药研发的开拓者  丹参入药,在中国有着千百年历史,在《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中都记载,然而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谜。直到有一天,王逸平揭开了谜底。  30年前,王逸平毕业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这个勤勉好学的小伙子凭借出色的科研工作,很快成为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19

谢毓元: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

  在苏联科学院宿舍(1959年)  给研究生上课  在莫斯科红场(1958年)  在美国友人家中下棋(1985年,纽约)  出身在书香门第的我,少年时代沉浸在《论语》、《资治通鉴》等经史子集中,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会和瓶瓶罐罐的药物打交道。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

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沈冰李德平(1926.11.4—)李德平,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我国著名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委员,曾连续三

许绍燮院士:急国家所急 研国家所需

  许绍燮(1932-)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学家,浙江绍兴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震灾害与预报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执行局委员等职。创制标准钟用铁木铜补偿钟摆、机械地震仪弹性铰链

听青年科技工作者说说心里话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根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达8114万人,科技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3.73岁,29岁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断层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科协2016年调研结

材料学前千分之一的科学家 朱剑豪教授访谈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朱剑豪获得2007年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协会贡献奖”。这是IEEE在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奖,自1972年设立以来,每年颁给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朱剑豪是第一位在亚洲地区工作的获奖人。 朱剑豪生于1956年,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科学的基础性科研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任命80后副校长,28岁时已是北理工教授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干部教师会,宣布项昌乐同志任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魏一鸣同志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同志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其中,王博是唯一一位“80后”,今年仅37岁,而他在28岁时就已成北理工最年轻的教授、博导。  人物简介:  王博,男,汉族,1982年10月生,陕西扶风人。2

一个科研狗对“南开校长曹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最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出40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数据图有PS痕迹。  曹院士是免疫学大牛,在全世界的学术地位都极高!但学术界是一个特别容不得造假的地方。这一锤下去,半个科研圈都惊得信仰崩溃了。  微博网民一开始喷曹院士骗子,再喷南开药丸,后来质疑曹的这个院士头衔估计也是骗来

付贤智:科研最怕浮躁和急功近利

海归院士付贤智:科研最怕浮躁和急功近利  在福州大学(以下简称福大)校园内坐落着一栋面积3500平方米的光催化研究开发楼,开发楼不远处,还有一栋面积1500平方米的光催化工程化中试研究楼,它们共同形成了我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  这里的学科带头人

追忆唐九华的经纬人生:为 “两弹一星”作贡献

唐九华(1929年—2001年) 唐九华,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上海。中国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地形一号经纬仪、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工业生产。6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均达到世界

追忆唐九华的经纬人生:为 “两弹一星”作贡献

唐九华(1929年—2001年) 唐九华,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上海。中国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地形一号经纬仪、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工业生产。6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均达到世界

张兴钤的生命钤记:逾古稀仍不辍

  张兴钤,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获美国凯斯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蠕变过程中多晶纯铝及合金的形变、断裂机制,先后发表八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成为金属蠕变结构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回国后,在北京钢铁工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

左铁镛:我最崇高的称谓不是院士而是“教师”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材料学著名专家,他曾先后担任两所重点高校领导职务长达15年,但他在谈到自己时常说:我最崇高的称谓是教师。  【人物心声】爱民族、爱国家的坚定信念,为民族、为国家富强的责任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 【人物简介】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

胡海岩:注重品位的力学家

  对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的采访就在他的办公室进行。办公室窗外是校园里的一条林荫道,高大的梧桐树遮住了盛夏的阳光,将怡人的绿意和凉爽送进室内。  胡海岩今年56岁,他给人的印象是开朗、平和,谈话思路敏捷,条理清晰,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大学校长。  15年前,胡海岩从一位大学教授直接

给研究生朋友的一些建议

  最近一两个月,又到了研究生录取季。现在研究生,普遍表现出随大流的盲目性,在读期间常表现出对科研不感兴趣,对未来迷茫等消极情绪,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在征求20余名研究生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短文,希望对研究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要有读研的整体规划安排。很多研究生,都是随大流

施一公团队85后清华女博士:4篇SCI论文 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杭婧,清华大学医学院2012级直博生,师从施一公教授,研究方向是剪接体领域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她共发表SCI论文4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一篇,在《科学》上发表文章两篇,影响因子累积破百。  2015年9月11日,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以杂志当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发表

科研女博士的“育”望

  科学网博主李晓姣没有想到,自己发表的一篇名为《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的文章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  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生育经历分享出来,完全是李晓姣一时兴起的决定。“那几天正逢网上关于‘全面二胎’‘生育基金’‘丁克税’等消息铺天盖地,而很多网民都表态不生育。我对于那些文章中的一些

生个孩子相当于3篇SCI?女博士娃和学位如何兼得?

  科学网博主李晓姣没有想到,自己发表的一篇名为《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的文章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  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生育经历分享出来,完全是李晓姣一时兴起的决定。  “那几天正逢网上关于‘全面二胎’‘生育基金’‘丁克税’等消息铺天盖地,而很多网民都表态不生育。我对于那些文章中的

追记海洋地质科学家秦蕴珊院士:向海洋地质进军

①2013年1月,秦蕴珊题字于青岛汇泉弯畔,科学与艺术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会合。②2006年,秦蕴珊与陈丽容,青岛中山公园,樱花树下。③1994年,与博士们在一起。(前排自左向右:陈丽容、秦蕴珊、翟世奎、石学法;后排自左向右:姚德、阎军)2015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

韩布兴院士:醉心科研的“绿色使者”

   在化学界,韩布兴因为在化学热力学和绿色化学领域的成就而广为人知。而与韩布兴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全心全意为科研的态度称道。  在中科院化学所一栋实验楼里,《中国科学报》记者穿过长长的走廊,终于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韩布兴的办公室。此时,韩布兴紧盯着电脑,正在紧张地工作。  这间办公室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褚小立著  【书评推荐】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由褚小立所著,陆婉珍院士一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坎坷,但她都能泰然处之,安然度过。她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颇懂得科学精神:“一旦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必然会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一个有着科学精神

“科研玫瑰”刘颖:我不想让哪一个球摔破了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大潮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科学家。她们虽然人数相对较少,却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堪称绚丽绽放的“科研玫瑰”。  毋庸讳言,与男科学家相比,女科学家的压力更大。这些“科研玫瑰”的工作状态如何?她们是怎样平衡事业与家庭的?面对“男主外、女

胡耀邦和中国科技事业:“臭老九”变“香老三”

耀邦同志和中国科技事业      “他在中科院只待了120天,只占他参加革命60年的1/180。但他在这4个月里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84岁的前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口中的“他”,就是胡耀邦。   1975年7月22日,吴明瑜第一次见到才来中科院上班的胡耀邦,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