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早期羽毛演化的“奥秘”

现代羽毛,无论属于何种鸟类,其发育过程总是一致的。然而在羽毛出现之初,其发育过程是什么样的?是否与现代羽毛一致?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并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这一成果发表在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早期羽毛的发育过程与现代羽毛的发育过程一致。基于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模型。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庭馆长和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尤海鲁研究员共同研究发现,羽毛在演化早期阶段发育更具灵活性,发育机制更加多样。 要搞清早期羽毛的发育过程,至少要找到两个化石标本......阅读全文

“鸟类的起源”研究入选《科学》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12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鸟类的起源”研究名列其中。这一年度突破性科学成就名单是由《科学》杂志及其出版方,国际性的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选出的,它还包括了在太空探测、医学、机器人技术、合成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新发现!中外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大体型古鸟类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

科研人员在琥珀中发现大型古鸟类

鸟类复原图 (2)  2月1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比以往标本都大的反鸟类翅膀,对学者理解白垩纪反鸟类体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

琥珀中雏鸟的“诉说”

  6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腾冲虎魄阁博物馆(筹)馆长陈光以及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瑞安·麦凯勒教授等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讲座上,为听众讲述了9900万年前古鸟类琥珀背后的秘密。  今年6月8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雏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中国发现迄今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化石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我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恐龙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华丽羽王龙标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

多种分析技术揭开琥珀中恐龙标本面纱

  【导语】 科学家团队获得这块琥珀标本后,就开始采取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研究它。中科院动物所的显微CT、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的硬X射线相衬CT、X射线荧光成像和X射线近边吸收谱、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相衬CT等都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无损得到了隐藏在羽毛

纳米级光学结构揭示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

  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结构,对其颜色几乎都是靠想象。然而,来自中、德和英三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化石中结构色的研究,却揭示了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该研究成果将于4月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侏罗纪蛾类(A-I)和

孟庆金在野外采集标本 :热爱自然 探索自然

 孟庆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标本 胡柏林摄  姓名:孟庆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领域:古生物学和博物馆学职务: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精神在基层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这个职位上,55岁的孟庆金已经干了10年

《自然》:恐龙从小到大“换羽”数次

  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似尾羽龙标本复原图。邢立达,宋其金   小鸡要脱下绒毛,换上带有飞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鸟儿、甚至更早时候的带羽毛的恐龙也是这样吗?最近,我国古生物学家给出了答案:它们不仅换羽,还换好几次,与现代鸟类换羽几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们每次换下的羽毛形态

鸟类羽毛颜色β角蛋白说了算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南京11月21日电 (记者张晔)中美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早白垩世鸟类——始孔子鸟羽毛角蛋白与色素体的分子证据”的论文于北京时间11月22日在线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红博士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的奥秘

  10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与山东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张晓梅,以及阿根廷学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与早期鸟类尾羽演化的复杂性”的研究

中国发现类似始祖鸟的恐龙

  在7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以感谢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郑晓廷先生为建立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保护和收

早期鸟喙研究获进展

 研究揭示恐龙向鸟类的过渡比预期的更为复杂。图片来源:《自然》 鸟类的头骨与其恐龙祖先的头骨存在明显差异。现代鸟类鸟喙较大,没有牙齿,脑壳也较大,闭颌肌肉较弱,头骨铰接更明显,拥有活动上颚和悬颌。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却难以确定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按什么顺序形成的;原因之一

鸟类起源研究获重要成果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

我国辽宁发现具空气动力学尾羽的反鸟类新属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胡晗等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研究团队在1月11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联合报道了首次发现于中国辽宁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具有空气动力学扇状尾羽的反鸟类——鹏鸟科的一新属种,该新种的喙的形状与已知所有鹏鸟科的种类不同,

我国学者质疑《科学》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研究论文

  我国学者近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对此前欧洲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质疑。在这篇题为《对“细弱飞羽羽轴体现始祖鸟和孔子鸟有限飞翔能力”的评论》的文章中,我国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廷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周忠和等人指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中科院著名学者最新Cell子刊点评文章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今年九月,Nature杂志还在人物特写栏目中以“China"s dinosaur hunter: The ground br

世界首枚虾类琥珀在“石探记博物科学馆”展出

  琥珀被称为“时光胶囊”,因为它可以360度近乎完美地保存下生物在地质历史上演化的瞬间。11月9日,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正式开馆的“石探记博物科学馆”中,展出了一枚全世界首次发现的虾类琥珀,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报道的唯一一枚纯水生生物琥珀化石。科学家因此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它来自200

琥珀研究揭示一亿年前昆虫求偶行为

  求偶行为广泛存在于现生昆虫的各个类群,但化石记录极为罕见,这是因为昆虫(包括其他动物)行为保存为化石的几率极低。昆虫的古行为研究多借助间接的证据来推导,如一些特殊的身体结构。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在缅甸琥珀中

研究人员发现小型恐龙 体型如鸡

体型如鸡的小恐龙被古生物学家发现   11月2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河北丰宁地区发现了一个美颌龙类新物种,对理解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宮下哲人博士、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菲利普·柯里院士等学

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被首次发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2013年8月16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上报道了一件产自中国辽宁建昌,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160百万年前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