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植物经过与病原菌的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在整个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介导不同的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并有针对性地调控植物应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侵染,比如水杨酸主要调控植物抵抗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侵染;茉莉酸和乙烯主要介导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侵染,并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拮抗作用。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植物WRKY基因家族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但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很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组余迪求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陈利钢通过潜心分析,系统解释了拟南芥WRKY8基因如何参与调控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表达分析发现,拟南芥WR......阅读全文

关于病原菌的危害相关介绍

  病原菌为什么会使人生病呢?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主,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少见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所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偶见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也可见到。感染可以由一种致病菌引起,也可由多种细菌所引起,一与颌面部腔窦相通的感染常是由需氧

绿针假单胞菌的生防特点介绍

  从甜椒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绿针假单胞菌GP72,对辣椒疫霉等农作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假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机理之一是产生活性物质或改善矿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生长;二是菌体产生代谢物质或通过竞争作用抑制或阻碍根围病原微生物的发展,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其生防作用机理涉及有效的根部定殖、抗生作用

增进植物与微生物互惠性,减少肥料依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40.shtm

根际微生物可帮助植物抵御环境恶化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机制,也成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海丰课题组和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等合作者在Microbiom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根际微生物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机制。  此前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将植物微生物群,特

微生物诱导子促药用植物增产增效

  近年来,药品消费逐渐从以化学药品为主向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植物药转变,目前,全球中药销售额达2000亿美元,每年还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为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然而,中药材产业中一些共性技术问题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种植户的收益。在生产源头上,药用植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环境气候

对抗土传病害:来杯噬菌体“鸡尾酒”

  噬菌体是专门“吃”某一种细菌的一类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通常它们不会侵染非宿主细菌。由于这种专一性,科学家一直想利用噬菌体防控土壤中那些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原细菌。  2月1日,《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沈其荣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

研究揭示全新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理

  华南农业大学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张炼辉课题组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农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将细菌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从而诱导宿主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影响农作物产量。农杆菌侵染

最具破坏性的葡萄病害,葡萄枝干病害防治获进展

  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葡萄种植面积为79.79万hm2,居世界第二,产量高达1349万t,居世界首位(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数据)。在全球葡萄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葡萄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其中葡萄枝干病害被认为是过去30年来最具破坏性

酵母多糖吸附病原菌作用的介绍

  酵母细胞壁多糖能吸附病原菌的主要机理是: 甘露聚糖能干扰肠道病原菌的定殖, 从而降低动物肠道病原微生物数量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肠道中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细胞表面或绒毛上具有一种蛋白质物质(类丁质结构) , 通过识别动物肠壁细胞上的特异性, 而与之糖类结合, 在

疑难病例病原菌的检测体会

    近几年来,经常发现临床病人反复感染,但是找不到病原菌。最近我室会诊了1例老年病人,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3次住院、出院,均未治愈。原就诊医院在痰标本中,始终未发现致病菌,仪凭经验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佳。    为此,本室参加了临床会诊,首先通知病人全部停用2d抗菌药物;床边留取脓痰、立即接

酵母多糖吸附病原菌作用主要机理

酵母细胞壁多糖能吸附病原菌的主要机理是: 甘露聚糖能干扰肠道病原菌的定殖, 从而降低动物肠道病原微生物数量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肠道中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细胞表面或绒毛上具有一种蛋白质物质(类丁质结构) , 通过识别动物肠壁细胞上的特异性, 而与之糖类结合, 在肠壁

病原菌侵入后机体的免疫反应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

对ICU病房病原菌的检测分析

感染是ICU病房内病人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而控制感染主要是对病原菌采用有效的抗菌治疗。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感敏性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ICU病房病人病情危重,多数无法获得病原学依据后才用药,经

新研究阐释病原菌毒力调控机制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启要课题组在病原菌毒力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核酸研究》。如果将细菌核心基因组比作细菌内部的原住民,那么细菌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水平转移基因元件(入侵者)不断与原住民融合,从而赋予或增强细菌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性。三型分泌系统(T3SS)、六型分泌系

新研究阐释病原菌毒力调控机制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启要课题组在病原菌毒力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核酸研究》。如果将细菌核心基因组比作细菌内部的原住民,那么细菌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水平转移基因元件(入侵者)不断与原住民融合,从而赋予或增强细菌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性。三型分泌系统(T3SS)、六型分泌系

如何区别是定植菌还是病原菌?

对于痰标本培养确定分离菌是否为可能的感染菌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痰标本涂片,首先感染菌会导致白细胞大量增加,其次由于感染早期(细菌/真菌)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吞噬和包裹现象是反映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的最重要的信号,观察这一现象有助于区别是感染还是定植。俞云松教

杀菌剂作用方式与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的分析

一、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1、保护性杀菌剂⑴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①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

中英联合成立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日前在上海正式成立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英国大学、科研与创新国务大臣乔·约翰逊主持揭牌仪式。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的资助,旨在共同应对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医疗保健全球性挑战,培育优秀科研成果。   乔·约翰逊表示

微生物区系分布同动植物一致

  12月21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建军、沈吉等的论文《富营养化程度改变温度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来自大空间尺度生态学实验的证据》。“我们首次证明微生物同样具有沿着温度梯度分布的生物区系,与经典的动植物生物区系分布相一致。”王建军表示。  生物一般具有一定的分布区,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进化有了新证据

 新研究探讨了苹果与微生物的共同进化。图片来源:Lunghammer - TU Graz干旱、恶劣天气、创纪录的温度和新出现的病原体等威胁着世界粮食供应。因此,人们需要在克服上述挑战的情况下使作物更加健壮。由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植物学家》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指出微生物群研

研究表明植物靠遗传网络调控“叶圈”微生物

   植物叶片上生存着大量的不同性质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存,植物是如何控制其地上部分的叶、果实、茎这些“叶圈”里的微生物并且维持自身健康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4月8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植物和微生物共同进化有了新证据

新研究探讨了苹果与微生物的共同进化。图片来源:Lunghammer  -TU Graz  干旱、恶劣天气、创纪录的温度和新出现的病原体等威胁着世界粮食供应。因此,人们需要在克服上述挑战的情况下使作物更加健壮。  由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植物学家》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指出微生

另辟蹊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

  这种修复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共存关系,提高土壤中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效率,最终达到彻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很多国家曾饱受重金属污染之苦,如1955年日本富山县发生的痛痛病闻名于世。我国的镉污染也十分严重,曾涉及11个省市的25个地区,如2012年的广西河池市龙江河镉污染事件。  日

组织培养中污染及防止

一、污染的来源1、 植物本身具有:(1)植物病原菌  有些作物的病害已被透彻研究,因此在大量繁殖时,可立即检查出来,但有些则否,造成若有污染时,不知来源为何。(2)和植物有关的菌类 有修植物本身便会和一些菌种共生,或是寄生于植物内部。2、 植物所带入的污染:内在污染源 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存的微生

植物组织培养苗之污染来源与污染鉴定

一、在组织培养中污染来源 1. 植物  本身具有: (1)植物  病原菌 有些作物的病害已被透彻研究,因此在大量繁殖时,可立即检查出来,但有些则否,造成若有污染时,不知来源为何。 (2)和植物  有关的菌类 有修植物本身便会和一些菌种共生,或是寄生于植物内部。 2. 植物  所带

发现大丽轮枝菌与寄主互作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团队在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发现大丽轮枝菌角质酶参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诱导寄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杂志。 植物细胞角质化和栓质化能抵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原真菌通过

植物组织培养苗之污染与检测

一、在组织培养中污染来源1. 植物本身具有:(1)植物病原菌 有些作物的病害已被透彻研究,因此在大量繁殖时,可立即检查出来,但有些则否,造成若有污染时,不知来源为何。(2)和植物有关的菌类 有修植物本身便会和一些菌种共生,或是寄生于植物内部。 2. 植物所带入的污染:内在污染源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

解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应

  近日,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书国团队联合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杜克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植物如何感受环境变化作出应激反应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对病虫害、干旱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应激机理,国际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这一重要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

保护东北黑土又一重要进展

  东北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导致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养分和水分库容变小,土壤退化问题严重。近年来,以减少耕作频率及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被广泛应用,保护性耕作通过增加外源有机物输入、减少土壤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