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场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原子分子体系在飞秒激光场中的光电子角分布 强飞秒激光诱导产生的电离电子束具有超高时间(亚飞秒尺度)和空间(亚埃尺度)分辨特征,是一种探测原子分子内部结构及超快动力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原子分子在强飞秒激光场中的高阶阈上电离现象由电离电子与母核发生弹性碰撞引起。由于电离电子携带了初始原子分子结构信息,因此可以利用高阶阈上电离引起的电子能量及角分布探测原子分子的结构及超快动力学演化。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对分子结构的超快成像研究只有在对分子体系进行准直后才能有效开展,分子准直技术的要求则制约了相关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柳晓军研究小组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利用自主研发的高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实验平台,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中科院物理所等相关研究小组密切合作,开展了基于随机取向分子的超快分子结构成像方面的探索研究。通过实验测量随机取向的双原子分子体系(氮气和氧气)与强飞秒激光相互作用引起......阅读全文

飞秒激光场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原子分子体系在飞秒激光场中的光电子角分布  强飞秒激光诱导产生的电离电子束具有超高时间(亚飞秒尺度)和空间(亚埃尺度)分辨特征,是一种探测原子分子内部结构及超快动力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原子分子在强飞秒激光场中的高阶阈上电离现象由电离电子与母核发生弹性碰撞引起。由于电离电子携带了初始原子分子结构信息

物理所飞秒激光场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子或分子在强激光场中会发生电离,电离电子在激光场的驱动下有机会返回母离子并与其发生碰撞,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强场效应:当电子碰撞并与母离子再结合时,它辐射高次谐波光子;当电子与母离子发生弹性碰撞时,它将从激光场中吸收更多的光子发生高阶阈上电离;当电子与母离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母离子

PRL—徐至展小组—强场超快激光物理研究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徐至展研究组,在强场超快激光物理研究中取得多项新进展,相继发表在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9月期间的三期《物理评论快报》(PRL)上。 当超快强场激光脉冲的脉宽接近或达到光场振荡周期量级时,光与物质间的极端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中将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

武汉物数所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光电子动能分布(左图)和光电子角分布(右图)随时间的变化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张冰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分子超快动力学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通过飞秒时间分辨光电子影像技术,成功观察到了二硫化碳分子里德堡态波包组分的实时演化过程

我国在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飞秒强激光为在原子时空尺度(阿秒时间与亚埃空间尺度)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及电子超快动力学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国专家在利用飞秒强激光探测原子分子结构及电子超快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片来源于网络  飞秒强激光诱导的电离电子波包或可重新返回母离子实并与之发生再散射过程,由再散射引起的高次谐波谱

分子超快成像研究获进展-实现普适性分子自层析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柳晓军研究小组提出基于飞秒强激光与气相分子相互作用对分子结构进行层析成像的新方案,可以避免原子微分散射截面对分子结构信息提取的影响,成功从氮气分子的光电子谱中直接读取出分子核间距信息,首次演示了分子自层析成像方案的可行性。相关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

第三届中德表面结构与动力学青年论坛在大连化物所召开

  9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德表面结构与动力学青年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开。  本次青年论坛围绕表界面结构与动力学主题,在40多场学术报告中,重点讨论了光电子能谱、和频振动光谱、超快光谱、自由电子激光、成像技术(STM、AFM)和理论计算等在表界面结构与反应、电化学、光电材料电荷动

合肥研究院等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应用研究中获...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徐文课题组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应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CTFEL)装置,开展电子材料的太赫兹动力学特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Picosecond terahertz pump-probe realized from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日冕环”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志刚研究员、张东辉院士、杨学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发展的目前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技术,观测到了化学反应散射中日冕环的现象,并结合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首次揭示了该现象所隐藏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N

科学家首次实现阿秒电离精密测量

如何实现电子本征运动时间尺度超快精密测量,是阿秒(1阿秒= 10-18秒)超快科学的一个核心问题。1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健团队在《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在线发表论文,研究人员借助一氧化氮分子形状共振电离过程,首次报道了阿秒时间尺度上分

《光场中的原子分子及激光技术》出版

  旅美科学家汪正民的专著《光场中的原子分子及激光技术》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概括了作者多年来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和激光技术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包含了在国际学科前沿领域所获得的一些原创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一本系统研究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原子多光子电离研究的专著,

《科学》:光驱动电子运动可绘制原子全息图

    全息摄影术通常让人想到艺术性的三维图像,但它也能广泛用于多种领域。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6日报道,在最新研究中,一个由荷兰、德国和法国等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激光驱动电子运动,建立了原子全息图。该技术有助于发展超快光电子能谱学,将来这种全息图像能让科学家以更直接的

合肥物质院等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徐文课题组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应用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CTFEL)装置,开展电子材料的太赫兹动力学特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Picosecond terahertz pump-probe realized from

科研人员在单分子水平实现光场和电场对器件的调控

  偶氮苯分子作为光致变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可实现顺式与反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分子电路在单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不仅能实时观测单个分子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研究其动力学过程,同时也有望实现单分子开关、单分子存储器等应用,实现器件微型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

我国学者在单分子水平实现光场和电场对偶氮苯分子调控

  偶氮苯分子作为光致变色分子,在紫外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可实现顺式与反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分子电路在单分子水平研究偶氮苯分子的异构化,不仅能实时观测单个分子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研究其动力学过程,同时也有望实现单分子开关、单分子存储器等应用,实现器件微型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

上海光机所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徐至展、李儒新研究组于7月15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Phys. Rev. Lett. 107,035001(2011)),报道了首次利用电离注入的全光驱动双尾波场级联电子加速器方案,成功实现了电子注入与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钛表面光化学动力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应邀为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撰写题为Surface Photochemistry Probed by 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的综述文章。该文简要回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混沌微腔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表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云峰教授和龚旗煌院士在光学微腔混沌动力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实验上研究了混沌光学微腔中的光子输运,揭示出初态敏感的

聚焦“超分子组装”--建设“高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平台

   鸡蛋煮熟后为何会凝固?肥皂为何能去除污物?如何精准控制材料的功能与性质……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是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课题。  11月21日至23日,美国工程院院士Edwin L. Thomas,欧洲科学院院士Egbert W. Meijer,以色列科学院、欧洲科

我国在小型化相干光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儒新院士和田野研究员团队在小型化自由电子相干光源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实验探索飞秒激光驱动的超短电子脉冲泵浦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对自由电子脉冲泵浦S

第十一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在武汉举行

   11月6日至8日,第十一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暨第十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本届光博会吸引了海内外400多家光电子企业参展,展览面积首次突破5万平方米,新增英、德、意3个展团,境外展团达15个。激光展区130多家参展企业中,全球8大激光巨头同台亮相

华师大吴健团队实现不对称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维空间取向

  华东师范大学校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教授团队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利用交叉偏振的飞秒双色激光场,首次实现了不对称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维空间取向。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激光诱导分子取向在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

拍瓦强激光在固体细丝靶面驱动的高能辐射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内外强激光研究机构成功建造了数拍瓦超强激光装置(1拍瓦=1015瓦),并同时进一步计划建造更强的百拍瓦量级激光装置(譬如,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ourou教授等人推动的ELI激光装置)。这些装置输出的激光脉冲的聚焦强度能够达到1025W/cm2(激光电场强度达1016V/m),这会将强激光与

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暗能量或是动力学场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团队与国外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对最新天文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了暗能量随时间演化的证据。这表明,暗能量的本质有可能不是爱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宇宙学常数”。  “这意味着暗能量的本质可能不是真空能,而是某种动力学场。”赵公博说。  揭示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是现代科学中最重

我国小型化自由电子相干光源研究获突破

11月3日,《自然》杂志发表中科院院士李儒新和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田野团队在小型化自由电子相干光源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研究团队在实验中探索飞秒激光驱动超短电子脉冲泵浦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对自由电子脉冲泵浦SPP相干放大的动态过

2010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在沪举行

  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10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暨国际强场激光物理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  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是两年一届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至今已连续举办8届。   本次会议共交流学术报告150篇,其中特邀报告51篇

ITER校正场线圈盒体激光封焊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经过多年持续联合攻关,我国承担的ITER校正场线圈(以下简称“CC”)全尺寸盒体超大功率激光封焊技术于201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按期完成认证。作为线圈制造与集成中技术要求最高、挑战最大的关键环节,该项技术的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被ITER国际组织官网综合报道。同时,

我国首台高空风场探测激光雷达通过成果鉴定

  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高空风场探测激光雷达——车载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合肥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成果在我国首次实现了40km高度的风场主动遥感探测,为我国临近空间的大气风场参数探测发展了新的手段,奠定了测风激光雷达工程样机研制的基础,使我国在中高层大气测风激光雷达的研制方面达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联合召开启动实施会议

2018年9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高性能中远红外半导体激光器与探测成像芯片及应用”和“多场耦合纳米异质结构光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在北京联合召开启动实施会议。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祝世宁院士、刘明院士、黄如院士以及同行专家解思深院士、郑有炓院士、夏建白中院士等10余位专家组成

第十一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进入倒计时

第十一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 进入倒计时 中国制造正在不断走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性能、制造工艺的要求愈来愈高。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激光的工艺水准凸显一筹!激光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集中于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弱化、激光打标、激光调阻以及激光再制造等应用。8月,第十一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已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