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8:14 原文链接: 《自然》最新研究揭示人体如何抑制特定病毒传播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显示,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分子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直接人传人比例较低,以及为何这些病毒容易通过缺乏这种分子的体液(如血液)或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该论文介绍,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埃博拉或拉沙病毒这类病毒可以感染很多细胞类型。不过,虽然这些病毒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精液和唾沫),但口腔或性传播路径明显受限。此前研究显示,精液和唾沫含有的EV能在实验室实验中竞争性阻断寨卡病毒与靶细胞结合并抑制感染。不过,这背后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

论文通讯作者、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Janis A. Müller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从五种不同的人体体液中分离了EV,这些体液包括精液、唾沫、尿液、母乳和血液。他们发现,名为磷脂酰丝氨酸(PS)的分子在精液的EV表面比在血液的EV表面更常见。在实验室实验中,发现EV表面的PS能阻断寨卡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因为这些EV会争夺相同的PS受体并干扰病毒附着和侵入。如果达到与体内相似的EV浓度,那么登革热、西尼罗河、基孔肯雅、埃博拉和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的感染都会受到抑制。

然而,艾滋病病毒(HIV)、丙肝病毒(HCV)、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和疱疹病毒由于利用别的入侵受体,并未受到抑制。当研究人员用酶把EV上的PS“剃掉”后,它们阻断感染的效力也随之消失。

论文作者总结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但仍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自然》最新研究揭示人体如何抑制特定病毒传播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显示,精液和唾沫中发现的细胞外囊泡(EV)表面的一种分子能阻断寨卡或登革热病毒等病毒的感染。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这些病毒......

蝙蝠病毒传播新进展,这种机制能加速传播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

钟南山:错误虚假信息传播得像病毒一样快

“错误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的传播,就像病毒的传播速度一样快。”11月25日,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主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站在一个基层医生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表示,......

新冠何时溢出到人类?疫苗如何应对变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都暴发于近二十年,并由不同的冠状病毒株(CoV)引起。这些病毒被认为来源于蝙蝠,......

新冠疫情大数据分析与预测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日,为推动全球疫情变化的分析预测,及时分享科技抗疫经验,推动联合抗疫行动,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在京召开了新冠疫情大数据分析与预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外部环境条件对病毒传播发出“天气预报”有何作用?

温度、湿度、纬度,一些科研团队围绕新冠病毒传播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并就疫情进展发出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警报”。而这对当前防疫乃至未来“预防”有何作用?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科......

Science盛赞中国强硬举措遏制病毒传播

中国的医院几周前还挤满了COVID-19患者,现在却空空如也,以至于试验性药物的试验难以招募到足够的合格患者。过去几周,每天报告的新病例数量直线下降。这些惊人的消息出自2月28日由世卫组织的13名专家......

专家呼吁“分区接诊、集中诊治”阻断病毒传播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协调宣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支持下,起草了《分区接诊、集中诊治》建议,呼吁所有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分区接诊、集中诊治,以有效切断病毒传染路径,遏制疫情扩散......

蚊虫唾液蛋白辅助病毒传播

蚊虫的唾液会影响病毒传播效率。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找到了一种伊蚊唾液蛋白AaVA-1,验证了其影响病毒传播的机制,为蚊媒病毒防控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思路。相关研究1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必要性无可争议

本着“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全国范围内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疫苗预防接种,是我国政府为保障人民健康,根据我国近年麻疹发病情况,结合国内外控制消除麻疹的经验,经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