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8 14:37 原文链接: 专家共话机动车减排

  11月5日,由山西省低碳科技发展研究会、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和山西科技报社联合主办,以“减少尾气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主题的媒体与专家面对面活动在太原举行。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等,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汽车尾气的污染已迫在眉睫。山西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协会会长郭晓明、长治技师学院汽车系主任韩宁、长治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检测中心主任苗国斌、天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卒等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对话,通过剖析汽车尾气行业鲜活的实例,分享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独特思考。

  “加快节能减排减碳,是任务也是责任。”郭晓明表示。他从机车“双减”的新形势、新目标、主要途径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从运输车辆、车船燃油、非道路移动机械三方面对太原市的运输结构调整进行了讲解。

  “现在参差不齐的燃油品质是导致积炭的罪魁祸首。”韩宁表示,低标号的汽油中含有较多蜡和胶质等杂质,蜡和胶质均是发动机形成积炭的主要成分。此外,燃油、汽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状物质,这些胶质随汽油通过车辆的燃油供给系统进入燃烧室内部,然后和汽油一同燃烧后,就会使燃油供给系统中的喷油器、发动机燃烧室、活塞环槽、火花塞、进气门背部、进气道等部位产生大量积炭。

  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苗国斌表示,近年来,各地交通部门纷纷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供给,优化线路,智能调度,鼓励和吸引公众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行动,也需要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发现减排潜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

利用甲酸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材料

鉴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碳捕获,即从大型排放源中封存二氧化碳,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已经发生了数百万年,但其能力远远不足以补偿人为的排放。甲酸盐可以被设想为碳中性生物经济的核......

常温常压下实现二氧化碳的捕获与释放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刘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与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有前途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首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客体分子模拟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使用廉价的硫酸胍与二氧化碳共结晶形成......

监测“城市呼吸”,助力“双碳”目标

“城市和人一样也会‘呼吸’,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往我们更多关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当然地认为氧气......

中欧协副会长代军杨:“双碳”带来中欧合作新机

近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题推介会暨中欧协会春季交流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以下简称中欧协)副会长代军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等媒体专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之下,......

达能全球CEO:与中国“双碳”行动同频共振

3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在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的分论坛上,达能全球首席执行官盛睿安(AntoinedeSaint-Affrique)分享了达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

江桂斌:环境资源界融合智慧关注双碳新污染物等

时隔30年,全国政协再次新增界别。“新设‘环境资源界’有什么深意?”记者在两会期间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ofRemoteSen......

创新新型能源科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电力必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2月9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主会场”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指出,“实现能源电力转型,必须......

助力“双碳”,多地发布科技支撑实施方案

近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等6部门发布《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人才选拔培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发展急......

低碳技术为主导|《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发布

2023年1月16日,《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成果发布暨圆桌论坛在线上举行。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