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筹)组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封丘站承办的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启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21个农田生态站的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南京土壤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筹)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作为野外站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国家和部门农田试验研究站成立的,这些农田站主要分布在我国重要农业主产区。联盟的建立,是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充分利用现有野外台站资源,按照“联合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思路,为提高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农田生态、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能力奠定基础。

  科发局资环处杨萍研究员报告了野外台站联盟建设思路,参会各站代表分别介绍了本站的概况和科研进展。联盟负责人南京土壤所封丘站站长张佳宝研究员介绍了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EON)和美国长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络(LTAR)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的建设思路,部署了近期工作,主要包括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制定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等,强调了联网研究和对比研究的重要价值。

  联盟数据负责人潘贤章研究员报告了联盟章程的草案,介绍了制定台站监测研究指标和规范标准以及数据管理和共享方法的思路。联盟将在已有监测规范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观测指标和观测规范,形成数据集成、土壤标本库建设、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探讨实现观测数据共享。

  各与会代表就联盟章程、发展规划和监测研究规范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关文章

中科院研究揭示干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生态弹性及机制

气候变化仍在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干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脆弱,厘清其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调控机制是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中科院植物所许振柱研究组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气候变化......

研究揭示环境因素对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活史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修鹏团队研究建立了鱼类成长-洄游模型并评估了环境因素对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活史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海洋学进展》(ProgressinO......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本报记者胡珉琦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

版纳植物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获进展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未来区域发展的特殊形态和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城市群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直接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滇中城市群位......

广东科研人员研制出多功能天然水凝胶敷料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室针对当前临床上修复用皮肤敷料功能不全等问题,构建了一种制备简易、成本较低的多功能天然水凝胶敷料。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CarbohydratePolyme......

“碳星”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碳星如何研制而成?

8月4日,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简称“碳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正式服役。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

国内一省科学院建立研究生院,可单独招生!

7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召开,《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二次审议。草案中提到:省人民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河南省科学院与国内外高......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碳汇倍增目标的“压舱石”

“双碳”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它不单单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全球范围看,“双碳”......

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在昆明召开

7月21日上午,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相关部门、地方和科考队代表出席会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