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9 16:13 原文链接: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

  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这一创见,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冰期动物因为体型大、身披长毛,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长期以来科学家推断它们应当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之后沿着更新世(距今260万至1万年前)冰河时期冰盖往南迁徙,并散布到北半球的广阔区域。然而,很多年来费尽功夫,科学家也没能在北极圈附近找到可信的化石证据。即便如此,很多人依旧认为,冰期动物是从北往南迁徙——他们觉得,不是没有化石证据,而是没有找到。

  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西藏披毛犀化石后灵光一闪:这会不会是披毛犀的祖先?虽然这种设想与传统观点背道而驰,但他们并没有被主流理念所局限,而是大胆假想:冰期动物可能在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随着冰期到来,它们走出高原,向北扩散。后来,经过深入研究,这一设想最终被事实验证,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可。

  看似偶然的“走出西藏”假说,对科学研究的启发之一,就是要勇于质疑。科学无禁区,许多停滞不前是由于画地为牢、迷信权威,如能突破成见、迈出一步,可能就会海阔天空。试想,如果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囿于传统学说,就没有接下来的尝试。回顾科学史,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当然,大胆假设之后还要认真求证。找到化石距离证明它是披毛犀的祖先还有很长的距离。科学家测定化石年代,分析鼻中隔构造,研究牙齿等信息,并结合古生物、地址等一系列成果,潜心钻研4年之后,才发布研究结论。由此可见,严谨的论证是新假说在科学界获得认可的基础。面对自然、仰望星空,我们或许不乏奇思妙想,可要成为令人信服的学说或发现,还需要借助一套缜密系统的科学推论。我们鼓励天马行空的浪漫畅想,也期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也得益于科研管理部门的持续性支持。科学家在研究立项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得以按照设想潜心研究。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类的研究工作,有时候需要瞬间爆发的灵感,其研究方式和路径都有不确定的特点,不能一概论之。好的研究、发现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要允许科学家大胆想象,才可能有创新突破。过死、过严的科研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探索的自主性,消解科学家的积极性,进而催生没有太大价值的“短平快”研究。想要期待好的科学成果,就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

相关文章

古DNA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付巧妹科研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合作,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群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取得......

内蒙古二连盆地偶蹄类化石的研究进展

始新世初期,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偶蹄类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致认识。始新世之后、尤其是中新世以来,偶蹄类获得演化上的成功,如今,它们是现生陆地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高的有蹄类......

新发现揭示早期鸟类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邹晶梅,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红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一件发现于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反鸟类......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

中国南方发现最早的中华乳齿象头骨

10月27日,国际学术刊物《哺乳动物进化》(JournalofMammalian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的题为《中国西南地区最晚中新世发现的最原始的中华乳齿象的头骨》的最新......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

古脊椎所等有关早期鸟类繁殖行为的研究获重要进展

3月18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团队成员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王孝理、王岩,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Fritz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组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临沂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新鸟类样品,获得了鸟类胸骨进化的新发现,指出反鸟亚纲鸟类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这强调了鸟类研究中对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进化......

古脊椎所恐龙食鸟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USA)网络版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后邹晶梅(JingmaiO'Co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