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 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这一创见,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冰期动物因为体型大、身披长毛,能很好地适应寒冷环境,长期以来科学家推断它们应当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之后沿着更新世(距今260万至1万年前)冰河时期冰盖往南迁徙,并散布到北半球的广阔区域。然而,很多年来费尽功夫,科学家也没能在北极圈附近找到可信的化石证据。即便如此,很多人依旧认为,冰期动物是从北往南迁徙——他们觉得,不是没有化石证据,而是没有找到。 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西藏披毛犀化石后灵光一闪:这会不会是披毛犀的祖先?虽然这种设想与传统观点背道而驰,但他们并没有被主流理念所局限,而是大胆假想:冰期动物......阅读全文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  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这一创见,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冰期动物

西藏古格王国为何离奇消亡?中科院团队研究揭秘

  历史上,中国西藏地区的古格王国曾盛极一时,但在持续长达700年的统治后灭亡。因缺乏史料明确记载,青藏高原上这个神秘古国离奇消亡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长期以来备受历史、考古等学界关注和聚焦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最新通过对西藏阿里地区古气候进行深

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学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院Gavin Young博士共同主持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中古生代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学,古地理学及气候学”(IGCP491项目,2003-2007),依据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化石燃料学以及地球物理学、

半个多世纪后,“巨无霸”鱼龙再次现身喜马拉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69.shtm恐龙制霸陆地,鱼龙则称雄海洋,它们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类已经灭绝的水生爬行动物。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古海洋中,鱼龙演化出长达十多米的巨型身躯,是生命演化史上最早演化出巨大体型的脊椎动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在晋开展

  连日来,“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成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县的一种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古老灵长动物——世纪曙猿的下颌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点。   该展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展览分为海洋之子、征服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中科院与保定携手打造全新的古动物博物馆

新华社石家庄11月30日电(邸志永、高博)“为了让所里的40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走出库房,活起来、转起来、动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说,“这次与保定携手打造全新的中国古动物馆,圆了我们

中科院与保定携手打造全新的古动物博物馆

  “为了让所里的40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走出库房,活起来、转起来、动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说,“这次与保定携手打造全新的中国古动物馆,圆了我们多年的梦想。”  据了解,1994年,中国科

还原历史的脉络-讲述生物演化的壮丽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标本模型),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0周年纪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这枚头骨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一本“十月怀胎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据中科院人教局网站通知,中科院经研究,决定:  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任期5年);董军社、邓涛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保留副局级待遇)。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区系交流枢纽

  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豆科一个灭绝属,在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关键地区(如青藏高原)化石记录的缺乏,使得科学家对于该属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古植物研究工作,

南京古生物所西藏羌塘地块早二叠世古地理研究获进展

  西藏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由于野外条件异常艰苦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羌塘地块的地质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关于其二叠纪的古地理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以春副研究员等于2009年对西藏北部尼玛县以北以及双湖特别行政区以

古脊椎所在青藏高原札达盆地新近纪生物地层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李强副研究员、王晓鸣客座研究员等人于2006至2012年间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西部札达晚新生代盆地开展的生物地层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共发现了200多个化石地点和数以千计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目前鉴定出的动物化石共计33种,包括1种鲤科(裂腹鱼类)、1种鸵

走出输血误区

血液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救治手段,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机体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然而,与其它治疗方法一样,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生活中人们对输血认识不足,难免会有一些误区,不妨我们来作一澄清。     误区一:失血就应该补血 失血补血的传统观念是片面的。毋庸置疑

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相关介绍

  无脊椎动物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则有明显的差异。  有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饼状,在造血组织中(的成红血

化石攀鲈与同期植物显示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

我国将再启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时隔40多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将于6月中旬开始,这次综合科考为期5—10年,旨在掌握青藏高原数十年的生态变化。  据介绍,首期将对长江和西藏最大湖色林错源头区内最核心的格拉丹东区域冰川及相关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观测研究。与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不同,此次科考将运用无人

羊膜脊椎动物的概念

中文名称羊膜脊椎动物英文名称amnion vertebrate定  义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属羊膜动物。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羊膜,提供了一个水性环境,从而保证胚胎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发育遗传学(二级学科)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态演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邓涛等在《科学

二次青藏科考,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下求索

  青藏高原缘何成为生物多样性演化中的重要枢纽?在考古与遗传视角下,青藏高原人群有怎样的起源与演化历史?青藏高原隆升与植物多样性进化有怎样的关系……  “以前我们关注演化历史的问题,但现实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我们将来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7月21日,科技部、中科院在昆明举办第二次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3。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施加了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在晚新生代时期不仅是改变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亚洲季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够增进我们对地质构造和长尺度气候变化之间联系的认识。然而,因为与古高度直接相关的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金秋十月末,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爱好者们,聚集在落基山麓的盐湖城,出席2016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美国当地时间10月29日晚,在美国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古脊椎动物学会2016年度年会的闭幕晚宴暨颁奖仪式。颁奖典礼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西藏农电代管正式启动

  国家电网墨竹工卡县供电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西藏国家电网覆盖区域农电代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对西藏全面提升农电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农牧区和农牧民用电质量意义重大。   据介绍,西藏农电代管工作是西藏电力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7个地市52个县、53家县级电管机构或农电企业、十几亿

西藏贝母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鳞茎直径6—8mm。叶多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5.5cm,宽3—5mm。花单生,叶状苞片1枚;花被片长2.5—2.7cm,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宽6—10mm;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柱头裂片很短,长约0.5—lmm。蒴果长1—1.5cm,

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自然藏品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3月24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Science)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的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为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北京时间3月24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Science)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的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