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1 16:42 原文链接: 任兵教授Nature发表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母型-合子型转变(MZT)对于新个体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分析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人们对MZT过程依然知之甚少。奥斯陆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组蛋白H3K4me3对小鼠卵母细胞MZT的调节作用。文章通讯作者是加州大学的任兵(Bing Ren)教授、奥斯陆大学的Arne Klungland和John Arne Dahl。

  动态的组蛋白修饰可能在MZT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测定小量细胞的组蛋白修饰图谱还比较困难。目前的检测反应一次可以处理500个细胞的染色质,但起始步骤需要一万个细胞,不然就得使用专业的微流体设备。

  任兵教授及其同事为此开发了微尺度的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μChIP–seq)。他们用这种方法分析小鼠的不成熟卵母细胞、MII期卵母细胞、2-细胞胚胎和8-细胞胚胎,获得了组蛋白甲基化H3K4me3和组蛋白乙酰化H3K27ac的全基因组图谱。

  研究显示,卵母细胞大约22%的基因组存在宽H3K4me3修饰区域。而2-细胞胚胎的H3K4me3信号变得仅限于转录起始区域,这伴随着合子基因组激活。研究指出,合子基因组正常激活和早期胚胎正常发育,需要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5A和KDM5B积极去除宽H3K4me3修饰区域。

  任兵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基因调控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及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Cell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

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

国外研究发现细胞基因表达新机制

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中欧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分化基因表达机制。该研究项目名为“植物减数分裂的调控及其操作技术的发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该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使用特殊显微镜......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

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胚发育的表观组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胚胎发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动植物中存在广泛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基因组范围内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事件,并影响了胚胎发育的进程。胚胎发育过程也适用于探究表观修饰及转......

通过poly(A)尾巴重塑母源mRNA调控人类卵子向胚胎转变

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在该过程中,人类胚胎8-细胞时期合子基因组激活之前,卵子和胚胎中DNA是不转录的。因此,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主要受卵子中储存的母源mRNA调控。1......

中国农科院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CYP90D1(ZmD1)调控玉米节间发育和茎秆长度。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团队和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百万线虫细胞研究揭示胚胎发育具有“纠错潜能”

线虫胚胎发育之路。从中心到外缘胚胎细胞不断分裂,走向成熟。杜茁团队供图生命发育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很多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都会出现各个种类、不同程度的细胞行为异常,但这并不会影响胚胎的最终存活。其背后原因......

中科院杜茁团队发现胚胎发育具有“纠错潜能”

生命发育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很多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都会出现各个种类、不同程度的细胞行为异常,但这并不会影响胚胎的最终存活。其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利用单细胞高精度实时追踪技术对秀丽线虫胚胎细胞进行追踪研究,......

测序新技术提供基因表达高精数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704.shtm科技日报北京6月27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最近,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