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29 11:07 原文链接: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叠世的古地理演变过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研究员等对采自滇西、泰国西部和悉尼盆地早二叠世地层的四射珊瑚进行了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研究。研究人员共鉴定出9属11种(含5个新种)珊瑚,均属于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这些珊瑚动物群和华南及特提斯类型的珊瑚动物群有较大的差异,通常代表了冷水或凉水的浅海环境,与其产出地层发育的冰海落石构造和混杂岩等证据相吻合,揭示了滇西、泰国西部和悉尼盆地在早二叠世可能位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到了中二叠世,滇缅马地块的珊瑚动物群出现了卫根珊瑚科的复体类型,它们也是华南和其他特提斯区常见分子,但滇缅马地块上还产出一些特殊的地方分子,说明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古地理单元。综合化石和沉积学证据,研究还详细讨论并重建了滇缅马地块等从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的古地理位置演变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杂志Gondwana Research。

  

包括滇缅马的基默里陆块从早二叠世的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到中二叠世的复体珊瑚的古生物地理演变

相关文章

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发生了什么?

6月2日,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李四光大讲堂”第二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应邀以“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为主......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

珊瑚个体变小适应晚古生代大冰期陆源碎屑输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要乐等人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时期陆源碎屑输入与造礁珊瑚个体大小变化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当今......

威尔士发现4.6亿年前的海底“迷你世界”

近日,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一支国际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保存有大量精美软躯体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该生物群因大多数生物体型较小而被称为海底“迷你世界”,为早期动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历经五次生物大绝灭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黏附、群居和......

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诸如高精度成像与解析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

《系统古生物》英国中侏罗世异兽化石研究获阶段性成果

三类贼兽左侧上下齿列对比,其中E-F齿列中的牙齿曾经归入四个属种。(课题组供图)近日,《系统古生物》期刊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

可曾想过4.38亿年前我国长江流域曾是一片汪洋!

沧海变桑田,古生物学家找到“实锤”。通过研究全国范围内志留系浅海红层中的古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化石印证了在距今约4.38亿年的志留纪早期,我国长江流域曾是一片......

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揭晓,集结9位院士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5月25日至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殷鸿福、张弥曼、周志炎、戎嘉余......

这个学会召开第30届学术年会

5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分别在西安和南京设立线下主会场和分会场。本届年会以“远古生态系统及地球宜居性演化”为主题,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以及学科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