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6 14:34 原文链接: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化石为解读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最直观证据,而化石的形成过程,即埋藏学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软躯体生物的石化过程则更是吸引了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在对大量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认为细菌的腐解(bacterial decay)过程是软躯体化石矿化保存的关键所在。

细菌作为一类个体微小的微生物,具有非常古老的历史。细菌中许多类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在化石形成过程中,细菌一方面分解动植物的残体,这一过程会形成缺氧条件下的局部化学梯度环境,使软躯体生物残体表面吸附/富集阳离子(如钙、铁离子等),并在细菌新陈代谢的作用下诱导形成碳酸钙或是黄铁矿等铸模,保存软躯体生物的完整形态,使之矿化并保存为化石。

真菌作为一类真核生物,与细菌相比虽演化历史相对较晚,但此前仍在前寒武纪找到了真菌的化石证据。作为生态系统中另一类重要的分解者,真菌是否在化石矿化埋藏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仍是未解之谜。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罗茂、殷宗军、郑大燃,以及副研究员李子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英国邓迪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以及云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员对来自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材料开展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驼子洞采集的粪化石来自于鬣狗这类凶猛捕食者。更有意思的是,粪化石多由纳米级别的羟基磷灰石纤维所构成,其直径约30 nm。这类纳米级别羟基磷灰石纤维的透射电镜特征和形态特征表明它们不太可能代表骨质材料的骨胶原纤维,也排除它们是矿化微生物细菌的可能性。而在由细菌诱导所矿化形成的化石材料中,几乎没有观察到过这类纳米级别的羟基磷灰石纤维。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土壤和喀斯特溶洞中大量存在因真菌新陈代谢而诱导形成的碳酸钙矿物,后者是纳米级别的矿物纤维。同时,文献报道动物粪便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处于不同分类位置的细菌和真菌。

基于这些线索,研究人员开展了现代真菌培养实验,以黑曲霉这类常见于动物粪便中的微生物为对象,以抛光得到的粪化石作为固体基质提供钙、磷等元素。在实验室开展的黑曲霉生长和诱导矿物形成实验过程中,发现在钙、磷元素供给充足条件下,黑曲霉表面沉淀得到了与粪化石内部矿物组成和形态结构十分类似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纤维。这一结果表明,黑曲霉这类真菌很可能诱导形成了粪化石中的丝状磷酸钙纤维,促进了粪化石的矿化并形成化石。

因此,此次研究揭示了丝状真菌在化石埋藏学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化石埋藏学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一研究同时提出,纳米级别的羟基磷灰石纤维可间接作为指示地质历史时期真菌化石的矿物学证据,也为地外天体生命的识别提供了可参考的矿物学证据。

本次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Luo, M., Li, Z., Su, M., Gadd, G.M., Yin, Z.J., Benton, M.J., Pan, Y.H., Zheng, D.R., Zhao, T., Li, Z.B., Chen, Y.X., 2023. Current Biology,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3.04.067.

图1 驼子洞粪化石宏观形态及其中骨碎片和毛发化石

图2 驼子洞粪化石中纳米磷酸钙显和真菌培养实验中得到丝状磷酸钙矿物对比

图3 驼子洞粪化石中羟基磷灰石谱学特征

图4 驼子洞粪化石中丝状纳米纤维和真菌培养实验诱导形成丝状纳米纤维的尺寸和元素组成对比

 


相关文章

3块化石引发牙齿和耳朵的“认亲”研究

2017年,一块来自内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园手里,请她做进一步研究鉴定。受限于当初的CT扫描技术,这块化石很快就“无功而返”。4年后,毛方园又重新接触到这块标本和另一块属于同一类的标本,这次她有了意外......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

准确识别笔石化石!人工智能技术又一成就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大数据中心研究员徐洪河,联合天津大学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笔石化石多模态数据集以及深度学习残差网络算法,在笔石化石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

青藏高原上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0日发布消息称,该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植物群中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为解析羊蹄甲属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

5亿年化石可能改写脊椎动物起源

在7月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KarmaNanglu与合著者报告说,一块保存完好的5亿年前的化石与今天一些被囊动物非常相似,即用两根虹吸管过滤水中的有机颗粒,复杂的......

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发生了什么?

6月2日,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李四光大讲堂”第二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应邀以“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为主......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