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5 14:07 原文链接: 如何看待学术评价“代表作制”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日前公布后,引起了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反响。归纳起来,这些反响有两种,一种是赞扬,另一种是担忧。

  持赞扬态度的人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常发表科研成果者是一类。这类人往往科研水平较高,有真才实学,加之刻苦钻研,科研成果自然较多。但或由于现行科研管理政策和职称方案本身不完善,重“量”而不重“质”;或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相关科学或专业期刊无法进入评价体系所划分的高级别分区,影响因子也受限于此,因而无法得到应有或充分的重视。

  另一类则是鲜有科研成果者。这类人说起来较为复杂,有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有的是缺乏科研的基本训练,有的是出于对量化管理的畸形产物——“职称书”“职称论文”大量充斥于世的反感,也有的是喜欢走极端,常年不产出成果,却梦想有朝一日得出“石破天惊”的结论而“抱金砖”。

  科研成果多者,希望能有一个公正的学术生态,对于以往过分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评价机制早存不满。鲜有科研成果者,则本能地排斥一切在他们看来“多余”的科研成果,对于以论文(著)形式呈现的科研成果价值,更是极力地贬低。因此,“少而精”的提倡与他们的认知形成了交叠共识。

  对于《若干意见》出台后的担忧,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替代,就放弃实施已久的量化管理机制以及“一刀切”的标准,未免行之匆忙、操之过急,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执行中因无现成规范可依,也容易引发更多的不公正。

  考虑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体制和长期的行政习惯,这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从因果关系看,“行政化”科研管理是“因”,而只看SCI期刊的分区、影响因子,与刊物级别、课题项目级别和获奖等级的量化管理方式是“果”。因此,要让科研管理和科研成果评价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符合大学的原则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去行政化”是一个前提。

  笔者十年前就在提倡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即精简)原则,代表作制是其中之一。从根本上说,代表作制就是反对量化的评价,注重科研成果的内涵、质量,或者说关注科研成果本身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是其真谛。从方式上说,就是提倡坐冷板凳,以学术的态度制作“精品”。

  但是,实行代表作制仍有谁来评价的问题。以专家评议替代行政评判是代表作制隐含的初衷。可是,从目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实际看,一方面是“专家”的概念在不断地泛化,范围也不断地扩大,真正公认的学术权威反而缺乏职称评定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学术研究的精细化,同行评议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以往的行政化评价缺乏有效监督引发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在专家、同行评议中也同样需要考虑。

  代表作制的基本路径,就是对以往繁复的“综合评价”的简化(即精简)。在职称评定中,同行专家评议主要依据作者提供的几篇(部)代表作判断其学术水平。其他的诸如承担项目、课题和获奖的级别、数量只能作为参考,或作为同等条件下的加分项,而不能成为入门的必备条件。这样,代表作制才能名副其实。

  同样,强调“精”也不能僵化地理解为唯有“少”才能“精”,或者“少”就是“精”。因为学者与学者不同,在同等质量情况下,科研成果“多”者较之成果“少”者,自然更具潜力和优势。这也是为了鼓励能者多劳,劳而有得。

  在大学中,不仅“科研”与“教学”不能对立,对于论文(著)的重视也不能绝对化地认定就是所谓“唯论文”,毕竟论文(著)是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集中体现。

  代表作制中“质”的衡量,就是认定它们是否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进步,这是学术贡献。而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论解答,这是它们的社会贡献。这两个贡献仅具其一,就是有价值的论文(著),这样的论文(著)写得再多,被表彰得再频繁,也不可视作“唯论文”。

  总之,论文(著)本身是无辜的,问题出在评价机制、标准以及人们对于大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认知上。

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学术评价“代表作制”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日前公布后,引起了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反响。归纳起来,这些反响有两种,一种是赞扬,另......

影响因子仍被广泛用于学术评价

一项对北美129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3%的高校在用于晋升决定的文件中提到影响因子。图片来源:《自然》近日,《自然》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北美40%的研究型大学在决定提拔谁时都会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

乔新生:学术评价勿以刊物代替观点

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从论文的数量看,中国的科技论文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名,可是,从科技论文引用的次数看,却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所有这些似乎都说明,中......

时评:“开房收钱”拷问学术评价机制

近日,有微博爆料称,湖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出现疯狂一幕: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参评教师即刻获悉,当晚便开始疯狂送钱活动,有评委甚至在宾馆专门开房收钱,一时间门庭若市。5月5日,湖南省教育厅回应称,已终止......

韩启德痛批科技奖励制度称助长学术浮躁

“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在今天(9月21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

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向核心期刊付费发表论文

2月24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发布《中国学术评价机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重大问题,学术成果重数量、轻质量,抄袭、买卖论文成风,滋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近半数受......

吕红军教授: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亟待改革

光明日报深度报道版“规范学术端正学风”栏目系列报道刊出后,正在北京学习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带头人,她有着多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

华人学者直陈中国高教弊端:大学办学目标没有划分

论文造假成风、大量高校科研人员行政化、一个博导带二三十个博士生……7月26日,出席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现象提出了不乏尖锐的批评,并就此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大学办学目标......

杭州师大投亿元振兴人文社科新体系“不唯数字论”

一份只有7页纸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最近成为该校师生讨论的热门话题。位于杭州的这家非重点大学,将从市拨学科建设经费中划出1亿元用于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该校将在未来5年内......

赵振宇:学术研究要谨防“两个凡是”

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时,普遍地存在着“两个凡是”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