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07 15:23 原文链接: 安徽大学教授开发完成国际上首个黑色素瘤基因数据库

  黑色素瘤是皮肤以及其他器官中黑素细胞产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风险与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有关。对于发生转移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五年存活率不超过10%。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的致病分子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先前研究表明在黑色素瘤病人中约有37~50%是BRAF基因突变,13~25%是NRAS基因突变。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黑色素瘤中相关致病基因的鉴定发现。但是目前这些相关基因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文献之中,缺乏有效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可持续的整合和维护更新。

  MGDB目前收录了527个黑色素瘤相关基因,包括422个编码基因和105个非编码基因。对于数据库中收录的每个基因,用户可以获得相关的基本信息、基因表达、甲基化、突变水平、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的生物通路以及相关药物等方面的注释信息。该数据库界面友好,提供了简单检索、文本检索、基因名检索以及染色体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在线的帮助文档快速了解如何使用这个数据库。此外,用户还可以对这个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挖掘,比如从突变水平看是否存在已知的突变位点,从通路信息看是否参与重要的信号通路来确定某基因是否和黑色素瘤有关联。对于新基因,如果研究者仅有序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提供的BLAST在线序列比对功能,在MGDB中寻找是否存在相似的基因。此外数据库中的药物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临床个体化用药方面的指导。MGDB将持续更新,并计划后续整合更多类型的组学数据,期望能逐步发展成为黑色素瘤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信息知识库。

  完成该项工作的主要人员是健康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张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朱蓉蓉和张含茜。合作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还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郑春厚。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大学信息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

基因新技术可在48小时内制造测试千种基因突变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TARDIS,可一举测试数千种基因突变的影响,将以往需要耗时多年的工作压缩到几天内。生物学家可借此在动物身上开展新实验,比较一种基因的多种突变,找出导致特定特征的突变......

探寻年轻乳腺癌诊治的“中国化之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及其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我国年轻乳腺癌诊治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一文指出,我国年轻乳腺癌尚存在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患者寻求生育力保存、治疗......

64%中国癌症患者有可用药的潜在临床基因突变

论文截图研究人员在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近日,《自然-通讯》刊发了一项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铭辉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及至本医疗针对亚洲癌症人群基因组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从基因层面将中国人群与西方......

新研究揭示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基因突变致病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王红艳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陈继团队合作,发现神经元脂褐质沉积症中KCTD7(一个染色体基因)失活,干扰溶酶体水解酶类的分选和转运,进而导致溶酶体功能缺陷和疾病发......

《Science》:40岁后大脑开始衰老的指示灯

早期发育的基因突变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几种精神疾病有关,这些疾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成年早期表现出来。然而,突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的,另一种是自发发生的,在受精后由环境诱发的,可以持续一生的突变。......

鱼也不能多吃?过多摄入鱼类可能增加患黑色素瘤风险

《癌症病因与控制》近日发表的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大型研究表明,吃更多的鱼,包括金枪鱼和非油炸鱼,似乎与更高的恶性黑色素瘤风险有关。“黑色素瘤是美国第五大常见癌症,白人一生中患黑色素瘤的风险为1/38,......

有些人为何会产生攻击行为?或与基因突变有关

科技日报记者金凤人群中,有人温文尔雅,有人暴虐无常。最新研究发现,那些有攻击行为的人,体内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记者16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石云教授团队联合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编码大脑内谷氨酸受体......

黑色素瘤患者这样吃,让免疫治疗更有效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曾一度被称作“癌王”。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预后较差。不过,近年来,免疫治疗极大改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格局。黑色素瘤由于具有强免疫原性......

突变“热点”揭示癌症诱发新因素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师们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癌症进化中一个此前未被认识到的关键角色:基因组某些区域发生的簇状突变。研究人员发现,“簇状体细胞突变”在大约10%的人身上诱发了癌症进展,了解它......

狗狗为啥变小?基因突变源自古代狼

人们普遍认为,像博美犬和吉娃娃这样的小型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想要小巧可爱的伴侣。但1月28日,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Press)旗下期刊CurrentBiology(《当代生物学》)的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