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4 13:58 原文链接: 打破技术壁垒|我国在核工业领域迈出跨越式的一大步

  中国打破技术壁垒,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研制出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 6 号线圈(PF6 线圈)竣工交付,将通过海运方式运送至法国 ITER 现场。

  PF6 线圈位于 ITER 实验堆超导磁体的底部,是必须首个安装到位的超重要大型线圈大部件,由 9 个绕制成双饼结构的线圈本体以及一系列支撑附件组成,总重达 400 吨,相当于两架波音 747 飞机的重量。该线圈绕制所采用的铌钛超导导体长约 13.5 公里,线圈主体外径约11.2 米,呈饼式结构,外形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

  据介绍,PF6 线圈是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储能量是我国 EAST 装置最大极向场磁体的 60 倍,它的正常运行将决定是否能够“点亮”等离子体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态“燃烧”,是决定 ITER 装置运行成败的最重要线圈之一。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 PF6 项目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攻关,成功掌握了该项核心技术。PF6 线圈所有关键制造工艺及部件全部一次性通过 ITER 国际组认证,双饼制造合格率达到 100%,超导接头性能显著优于 ITER 技术要求。

  PF6 线圈的成功制造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十余项专项标准,为我国未来聚变堆标准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今后进一步拓展中欧核聚变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成功范例。(科技日报)

  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研究设施”正式开工建设

  新华社合肥 9 月 22 日电,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已完成全部报建流程,于日前正式开工建设。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是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优先部署的大科学装置,目标建成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建设周期 5 年 8 个月。将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导磁体研究系统和偏滤器研究系统,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提供粒子流、电、磁、热、力等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建成后,为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造提供技术基础,对保障我国聚变堆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我国聚变能实际应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能源、信息、健康、环境等交叉前沿领域提供研究平台。(新华网)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利用SOFIA天文台数据揭示了一个被摧毁行星系统

一旦一颗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阶段之外--这是恒星演化的最长阶段,在此期间,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产生的辐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拥有的任何行星系统的命运就是一个谜。天文学家通常不知道在这一点之后行星会发生什么,......

只为点亮一盏属于核聚变的灯

“万老师,EAST实现了403秒的H模等离子体运行!”“祝贺!祝贺!大家辛苦了!”4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该所科普主管蔡其敏向记者展示了这段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的......

“人造太阳”照亮地球还要多久?

随着核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相关技术获得突破。在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协同作战的今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有耐力、能长期投入的“国家队”和更灵活、试错成本更低的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推......

美能源部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点火”,真突破还是搞噱头

北京时间12月13日23时,美国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团队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

北京时间12月13日23时,美国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团队首次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

核聚变技术获得突破?美国能源部将发表重大声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76.shtm中新网12月13日电综合外媒报道,消息人士称,美国能源部将于当地时间13日宣布,美......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记者22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

提高三乘积,让可控核聚变走向现实

依托现有核科技工业体系,凝聚核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逐步搭建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聚变工程和技术攻关,再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50年左......

突破燃料密度极限核聚变基本定律修订

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的国际科研团队,修订了核聚变领域的一条基本定律。新定律指出,科学家们实际上可以在核聚变反应堆中安全地添加更多氢燃料,从而获得比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量。相关研究发表于最......

16人,这个科技部专项评审名单公示

3月24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指南方向10项目评审专家名单,共16人,其中技术评审专家15人,特邀财务专家1人。根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