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7 13:51 原文链接: 探索跨省水环境补偿机制谁污染谁赔偿

  或许没有哪段江水,会比“它”更重要。

  它是长江上游,长逾4500公里,顺流而下依次经过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区市。这一段蜿蜒的“母亲河”,在国家经济和生态安全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沿途各省区市要共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须合力解决哪些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日报与重庆日报、云南日报、西藏日报、青海日报联动,邀请5省(区市)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怎么解决“要发展又要保护”?要靠环保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眼中,发展和保护是一对“冤家”。

  3月5日,张洪谈起他眼中长江上游的“发展压力”——梯级水电开发改变江河河势,中断水生生物生活路线;盲目开垦及超强度放牧导致湿地退化和面积大为减少;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邻近的四川,也面临同样课题:境内岷江沱江流域是四川省经济发达区域,仅占全省面积的30%左右,却涵养和支撑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污染负荷重,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很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坦言。

  对人口相对稠密和欠发达地区而言,该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副市长金花一直在准备《关于加快建设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和外送通道的提案》。她希望国家层面能全力支持海西州国家级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在容量分配中向海西州倾斜,推动当地清洁能源产业崛起。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长郭大进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发展清洁载能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努力把金沙江流域建设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开发带。

  于会文认为,从根本来看,矛盾的解决还是靠新旧动能转换,靠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他介绍,四川在探索进行长江上游战略环评,通过“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来倒逼沿岸经济转型升级。

  怎么解决“我保护你不保护”?建生态补偿机制调动治理积极性

  各省区市之间如何协调,也是一大问题。

  “从上游来的水是四类,流经下游某地就变五类水,这对上下游来说都不公平——你一味污染、享受成果,我们却要费力保护,承担成本。”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这一现象在城市与城市、省与省之间都存在。

  张洪也提到了这一现象:长江上游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湿地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使得沿岸湿地资源不堪重负,导致长江上游湿地丧失及功能退化,顺应自然规律的天然水资源分配模式被打破。

  代表委员们认为,这并非一省一市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沿岸各省区市共同谋划、从全流域层面协同解决。

  张洪建议,应尽快启动长江全域湿地保护行动,在长江上游建立湿地联盟,启动湿地重大修复与湿地恢复,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制定长江上游流域湿地分区、分类、分级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要实施流域区际间湿地生态补偿,有效调动长江上游省区市流域相关治理积极性。

  “能否由国家层面出手,建立跨省的水环境补偿机制。”于会文的建议得到众多代表委员认可。于会文认为,可先以一条支流如嘉陵江进行试点,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简单说就是谁改善(水质)谁受益,谁污染谁赔偿”。作为配套措施,他认为应实现相关省区市信息互联互通、监测数据共享、重大项目会商。

  怎么解决“‘严打’一过就反弹”?压实责任促落实,治标治本两手抓

  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何形成长效保护机制,是绕不开的话题。“有时只要一‘严打’,上游污染就减轻。‘严打’一过,立马反弹。”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于会文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严打”就不需要。治标、治本应两手抓。

  治标上要雷厉风行。关键做好顶层设计、科技支撑、执法监管三件事。顶层设计上,四川从全省层面出台了两条江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避免各市扯皮推诿,同时出台超低排放限制;科技支撑上,借助顶尖专家和技术,精准找出不同时期、不同断面的污染主因,以此来精准治理;执法监管上,借鉴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长时间、不间断地明察暗访。

  治本上要久久为功。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发展转型外,他认为在压实责任、推动部署落实落地上,也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如细化分工责任、加大环保在各地各部门绩效考核中占比等。

  郭大进认为,要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以“河长制”的实施来统领和带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对部分地区来说,唯一选择是“发展让位于生态”。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长江源头还存在人口分布不合理、生态功能区承载能力脆弱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长江源头的生态保护。

  长江源头80%的水来自青藏交界的格拉丹东冰川,而当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冰川附近原野上,几年前车轮印迹现在还留在那儿,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全国政协委员、西藏那曲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敖刘全介绍,为了切实加大格拉丹东冰川保护,当地至今没有建设一条正规的路,就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相关文章

实现碳中和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

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细菌的耐药基因是自然环境中新出现的一种潜在威胁。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将损坏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同时,耐药基因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但是,目前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

大气所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低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团队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刘毅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

新疆生地所揭示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全球变暖背景下,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日益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

城市环境所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中获进展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持、改善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条件和过程,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在结合现有研究以及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ArcGIS、最小累积阻力(M......

谋划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建设高校多领域协同发力

 8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率队访问云南大学,就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提升省校合作能级、推进两校“双一流”建设等进行调研交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李晨......

我国计划本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到期后的政策

随着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即将到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本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到期后的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从2011年开始实施,已连续实施两轮,覆盖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

疫情跟踪:水环境中的新兴和潜在新兴病毒

在微生物中,病毒最适合成为新兴的病原体,因为它们能够通过突变、基因重组和重配感染新宿主并适应新环境。肠病毒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水传播病原体之一,会导致偶发性疾病和流行疾病。与肠病毒有关的主要健康问题是胃......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项目提升我国水环境管理水平

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视,构建面向精准化、信息化的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当前我国亟待构建面向以水生态健康、排污许可、流域一体化为核心的现代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撑我国水环境管理模式的战......

气相色谱在水环境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目前在水环境质量检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进步,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逐渐偏向于痕量化以及微量化,尤其是部分污染物,本身水体中含量较少,但对水体的影响以及水生物的影响较大,其检测也就必须......